宮中波瀾

2024-10-11 16:06:14 作者: 宋可書

  廢后之事加緊提上了日程,「公主之死」和「厭勝」之事的矛頭直接指向王皇后。這兩件大事的衝擊非常之大,波及了王皇后身後的大批王公貴臣。

  王皇后形勢的不利首先影響到了關隴集團,曾經八大柱國的代表人物都與關隴集團息息相關。最先受到打擊的當然是王皇后的舅舅劉奭,他與王皇后有直接的親屬關係,在這場突如其來的事件中,劉奭選擇逃跑,他主動向李治提了辭呈,卸官走人。

  然而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等人依舊不同意廢掉王皇后,但是長孫無忌深知大勢已去,他選擇默然,不表態。在李治上朝的時候,長孫無忌總是借身體原因不上早朝,李治也明白長孫無忌的意圖,他更希望長孫無忌這樣做,儘管他不同意,但是他選擇棄權,反而少了一層阻力。

  隨著劉奭的辭官,一批不得志的官員便借這個機會想向上爬,他們看到李治廢后決心堅定,知道王皇后大勢已去,新的時代將由武昭儀開啟。此時,大批不得志的朝廷官員開始倒向武昭儀,以許敬宗、李義府、崔義玄等為代表的文臣開始公然站在武昭儀這邊。

  許敬宗等人長期被長孫無忌壓制,在朝廷上不能放開手腳。長孫無忌非常鄙夷許敬宗,《舊唐書·列傳三十二》記載:「初,虞世基與敬宗父善心同為宇文化及所害,封德彝時為內史舍人,備見其事,因謂人曰:『世基被誅,世南匍匐而請代;善心之死,敬宗舞蹈以求生。' 」許敬宗的父親許善心早年被宇文化及所殺,而許敬宗為了活命苦苦哀求宇文化及不要殺死自己。就這樣許敬宗苟延殘喘地躲過了一劫,後來許敬宗參與了李密的瓦崗寨起義軍,瓦崗寨起義軍所向披靡,但最後因為內部矛盾重創而屢戰屢敗,最後投降唐朝。然而許敬宗這一段不光彩的過去人盡皆知,文人向來把風骨看得比命都重,所以,許敬宗在大家眼裡一直都抬不起頭。小公主事件和「厭勝」事件讓許敬宗等人嗅到了先機,他們很快就站到了長孫無忌的對立面,他們甘願為了日後的仕途與長孫無忌一搏,不搏永世不得翻身,搏一搏,興許可以永享富貴。

  以長孫無忌為首的關隴集團和以許敬宗、李義府為首的昭儀派激烈地進行口水戰,先是由許敬宗等人不斷上書,抨擊王皇后的「惡行」,昭儀派將他們的文采發揮得淋漓盡致,直接將王皇后抨擊成了一個千瘡百孔的「篩子」。長孫無忌派也毫不示弱,韓瑗等大臣更是追著李治不斷上書納諫,上朝時也口若懸河,大肆宣揚王皇后德行高尚,因被奸人所害而無法昭雪。

  面對這樣的局面,李治非常頭疼,他有些把控不了局面,兩邊的人實力懸殊,關隴集團一直處於優勢,可是自己卻是希望許敬宗等人占得上風。武昭儀此時卻換了一個角度去看待這件事情,她知道,再這樣爭吵下去依然毫無結果,廢后已經非常困難,改立自己為皇后更是難上加難,既然如此,不如放慢腳步,一點一點來。於是武昭儀決定,讓李治將自己立為皇后的事情先擱置一下,用一個封號——宸妃,來提升自己的地位。而宸妃在唐朝后妃制度中並沒有,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四個妃位是制度規定好的,此時冒出一個「宸妃」這讓關隴集團等大臣不能接受。武昭儀自創「宸妃」,為的就是突顯自己的地位,雖然她暫時無法攀登皇后的寶座,但她依舊與眾不同。

  武昭儀為什麼要讓李治封自己為「宸妃」?古代的后妃制度很嚴格,名字的設立都是有嚴格意義規範的。「宸」為北極星所在位置,常用於指宮殿、王位,也用作帝王代稱。這樣有意義的稱號正彰顯了武昭儀不滿現狀、努力向上的野心。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