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抱經略之志 仰慕伏波將軍

2024-10-13 15:48:55 作者: (日)岡田武彥

  成化二十一年(1485),王陽明十四歲,開始學習弓馬之術,研讀《六韜》《三略》等兵法書籍。他認為儒生的最大缺點就是不懂兵法。雖然孔子曾說「有文事者,必有武備」,但當世的儒生僅僅是巧於章句,平時只關注科舉及第和榮華富貴。儒生做文章粉飾太平,一旦遇事,就束手無策,實乃儒生之恥。

  翌年,王陽明十五歲,和父親同游居庸關。王陽明懷抱經略北地之志,對諸夷狄的種類及其村落進行調查,傾聽針對夷狄的防禦對策,認為應該採取措施趕走夷狄的騎兵,阻止他們進一步南侵。

  一日,王陽明夢見自己拜謁伏波祠,還賦詩一首,據此也可以看出王陽明當時的志向。

  伏波將軍馬援(前14—49),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是東漢光武帝時期的名將。馬援最初在北方以畜牧為業,王莽朝時出仕為官。後來追隨光武帝,因討伐羌族有功,被封為伏波將軍。

  此後馬援又屢立戰功,先後平定交趾叛亂,征討匈奴和烏桓,討伐南方武陵郡玉溪蠻暴動等。老年時,再次出兵匈奴,最終病死疆場。馬援深得光武帝的信任,並將皇帝的威儀傳及諸夷,是一位彪炳史冊的大將軍。正因為有光武帝這樣的明君,才會出現馬援這樣的大將軍。

  武陵蠻夷暴動之時,馬援已年過六旬。他上書光武帝,要求親自帶兵出征。光武帝考慮其年事已高,沒有應允。馬援立即在光武帝面前披掛整齊,上馬馳騁,環視四方,以誇示自己體力尚好。光武帝笑著說:「矍鑠哉是翁也。」於是派馬援率領大軍前往征剿。

  馬援曾說:「大丈夫立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並申明壯志說:「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馬援以社稷為重,不顧己身,不追求功名利祿,實乃東漢之一大豪雄。他對自家子弟的言行也非常用心地進行教誨。他南征交趾時,在前線聽說侄兒們到處亂發議論,譏諷別人,而且與一些輕狂不羈的人物結交往來,便立即寫信勸誡他們:

  吾欲汝曹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好議論人長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願聞子孫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惡之甚矣,所以復言者,施衿結縭,申父母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儉,廉公有威,吾愛之重之,願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俠好義,憂人之憂,樂人之樂,清濁無所失;父喪致客,數郡畢至,吾愛之重之,不願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猶為謹敕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

  

  馬援的忠誠和人品令少年王陽明推崇備至。

  王陽明在夢中所作之詩《夢中絕句》,收錄於《兩廣詩》二十一首(《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中。

  伏波祠位於廣西橫縣東部的烏蠻灘(邕江支流)上游。嘉靖六年(1527),王陽明五十六歲,受朝廷之命前往廣西思恩和田州平定叛亂。歸鄉途中,王陽明拜謁了伏波祠,並作詩兩首,題曰《謁伏波祠》。當時,他想起了四十多年前,自己十五歲時在夢中所作的絕句,還特意為《夢中絕句》作了序:「此予十五歲時夢中所作。今拜伏波祠下,宛如夢中。茲行殆有不偶然者,因識其事於此。」

  王陽明十五歲時作的這首詩,似乎預言了他晚年平定思恩和田州叛亂之事。

  《夢中絕句》這樣寫道:「卷甲歸來馬伏波,早年兵法鬃毛皤。雲埋銅柱雷轟折,六字題文尚不磨。」

  「卷甲歸來」是指馬援平定交趾叛亂後勝利歸來。當時,馬援在邊境立了一根銅柱,上面題了六個字。據東正堂考證,這六個字應該是「銅柱折,交趾滅」(《陽明先生全書論考》卷十四《年譜一》)。《大明一統志》卷九十的安南部分記載了馬援的誓文,其中就有這六個字。

  王陽明在《夢中絕句》中表現了他的英雄氣概,年僅十五歲就能寫出如此高風亮節的詩,真讓人驚嘆。陽明在少年時代創作的詩歌雖然無法與他二十多歲時「以心入文」的詩歌相比,卻充滿了奇趣、理性和個性,應該說這是他少年時代詩歌的一大特色。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