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臣六祖王綱
2024-10-13 15:48:19
作者: (日)岡田武彥
王綱是王壽的五世孫,《王文成公全書》的《世德紀》中有其傳記。王綱之後的諸位祖先的品行,都或多或少對王陽明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王綱是王陽明的六世祖,《明史》卷二八九的《忠義傳》中也有其傳記。以下將根據《世德紀》中收錄的張壹民先生撰寫的《王性常先生傳》來介紹王綱的生平。
王綱(1302—1371),字性常,又字德常,弟弟字秉常,又字敬常,二人皆以文學造詣高而聞名於世。王綱有識鑒之才、文武之功。元末,王綱為避兵亂,和母親避居於五泄山。一天,一位道士夜宿王綱家,王綱發現這位道士的氣質不同尋常,應該是一位得道之士,所以對他禮敬有加。
王綱問他:「君必有道者,願聞姓字。」
道士回答說:「吾終南隱士趙緣督也。」
二人徹夜長談,趙緣督教給王綱占卜之法,並為王綱占卜說:「公後當有名世者矣。然公不克終牖下。今能從吾出遊乎?」
本章節來源於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
王綱因為家裡還有老母,所以面露難色。道士笑著說:「公俗緣未斷,吾固知之。」然後飄然而去。
王綱還與因軍功卓著而被明太祖朱元璋封為誠意伯、以詩文馳名於世的劉伯溫(劉基)是至交好友。
劉伯溫是一位著名的儒學家,廣涉經書和史書。他中過元代的進士,且一度出仕為官,後來辭官歸鄉,隱居在家鄉青田。元至正二十年(1360),劉伯溫接受朱元璋的邀請出山,向朱元璋獻出「時務十八策」。他曾為輔佐明太祖平定天下立下汗馬功勞,官職不斷升遷,最終升任為弘文館學士。明洪武三年(1370),劉伯溫在家鄉去世。劉伯溫是開國文臣,與宋景濂並稱為「一代文宗」,其詩歌也足以和高季迪(高啟)比肩。
當劉伯溫還是卑賤之身時,曾經常造訪王綱。王綱對他說:「子真王佐才,然貌微不稱其心,宜厚施而薄受之。老夫性在丘壑,異時得志,幸勿以世緣見累,則善矣。」
但是,劉伯溫因愛惜王綱之才,最終向朝廷舉薦了他。洪武四年,王綱來到京城,年逾七十的他齒發、精神仍如同壯年。王綱向明太祖提出治國之策,太祖非常高興,全部採納,並任命他為兵部郎中。
沒過多久,廣東潮州地區的百姓起事,朝廷擢升王綱為廣東參議,前往廣東督兵糧。
王綱寫信向家人訣別:「吾命盡茲行乎!」
然後,王綱和兒子王彥達一起踏上前往廣東的路。王綱等人乘一艘快船到達潮州,勸誡百姓不要謀反,潮州百姓感激涕零,紛紛叩頭服罪。當王綱回到增城時,海盜曹真等人卻突然出現。他們敲著大鼓,高喊著口號,列舟行禮,請求王綱出任他們的頭領。王綱勸誡道:「汝等究竟何許人?當今聖上下詔平定地方叛亂,汝等本是良民,理應在此太平盛世安心生活,卻挑起動亂,無疑自謀死路。」
眾海盜不聽他的勸誡,於是王綱開始厲聲斥罵。眾海盜挾持王綱而去,並且特意設壇,讓王綱端坐壇上,每日一起行禮膜拜,請求他擔任首領。王綱不為所動,每日斥罵不止,終被海盜所殺。
當時,王彥達也被海盜擄去,看到父親被海盜所殺,他痛苦不堪,一邊痛哭,一邊大聲斥罵,要求海盜將自己一併殺死以陪伴父親。海盜們大怒,打算也殺死他,但海盜的頭目說:「父忠而子孝,殺之不祥。」
海盜給王彥達東西吃,王彥達卻不肯吃。海盜為王彥達的孝心所感動,他們把王綱的遺骸裝在一個羊皮袋裡,交給王彥達,放他離去。王彥達背負著父親的遺骸,回到家鄉浙江,將父親葬在禾山(今餘姚馬渚鎮開元村)。
洪武二十四年(1391),御史郭純向朝廷詳細報告了此事。朝廷決定在增城為王綱立廟,並起用王彥達。但王彥達痛心於父親的忠死,遂自號「秘湖漁隱」,耕田養母,粗衣惡食,終身不仕。王綱遇害之時,王彥達年僅十六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