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活著的光陰,坦然面對死亡
2024-10-13 15:47:43
作者: 王建軍
問「夭壽不貳」。
先生曰:「學問功夫,於一切聲利嗜好,俱能脫落殆盡,尚有一種生死念頭毫髮掛帶,便於全體有未融釋處。人於生死念頭,本從生身命根上帶來,故不易去。若於此處見得破、透得過,此心全體方是流行無礙,方是盡性至命之學。」
王陽明認為,做學問的功夫,能夠將一切聲色、利益、嗜好都擺脫乾淨。但是只要還有一絲一毫在意生死的念頭,便會有和本體不能結合在一起的地方。人有在意生死的念頭,是生命本身帶來的,所以不容易去掉。如果在這裡都能看破、想透徹,心的全部本體才能自由、沒有阻礙,這才是盡性至命的學問。
我們通常以為,每個人都很重視生命,而忽略了死亡。事實剛剛相反,我們通常忽略了生命而重視死亡。我們總是在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上消耗寶貴的生命,而在死亡自然來臨前,卻過於重視死亡的發生,以至於讓自己最後的生命始終籠罩在恐懼之中。從時間上說,我們的生命有限,而死亡則是無限的。而從生命的意義上說,生命是綿長的,而死亡是短暫的。
人都是輕死貴生的。不少上了年紀的人很怕提到「死」字,因為他們害怕面對死亡,認為自己死後就什麼也沒有了。其實,對死亡的懼怕每個人都有,但不是每個人都能用平常心來接受。我們也要明白這樣的道理,與其把大好的光陰用在懼怕死之上,不如真真切切地去想一想怎樣好好地活著,把握這來之不易的生命。
其實,不論人們想與不想,人的生命終究是要走向終結的,沒有人能逃過這一劫。既然如此,人們何不把生死看得淡一些呢?要知道,死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因為只有死才有生。佛門講究生死輪迴,把一次生命的結束當成是另一段生命旅程的開始。宇宙萬物就是在這樣的生生死死中循環不息的。天地造化賦予人生命的形體,讓人們勞碌度過一生,當人們到了生命的最後,才讓人休息,而死亡就是最後的安頓,這也是對人一生的描述。一個善待自己生的人,也一定會善待自己的死。
本書首發𝕓𝕒𝕟𝕩𝕚𝕒𝕓𝕒.𝕔𝕠𝕞,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莊子有云:「善吾生者,乃所以喜吾死也。」這也是一個重要的結論。人的生命綿長而死亡短暫,在漫長的生命中,怎樣活得更有意義,是人們不斷探索與思考的。當然,有的時候生命也是轉瞬即逝的,正如有些人所說,生命在於一呼一吸之間,如流水般消逝,永遠不復回。一個人只有真正認清了生命的意義、生命的方向,才能夠更好地活著。在活的過程中,將生命演繹得無比燦爛和美麗的人才是真正懂得善待死亡的人。
那麼生命究竟是什麼?釋迦牟尼或許能給你啟示:
一天,佛祖把弟子們叫到法堂前,想考驗一下弟子們的悟性。
佛祖問眾人:「你們說說,你們天天托缽乞食,究竟是為了什麼?」
「世尊,這是為了滋養身體,保全生命啊!」弟子們幾乎不假思索地說。
佛祖點點頭,繼續問道:「那麼,肉體生命到底能維持多久呢?」
弟子們開始有了不同的見解。一個弟子想了想說:「人的生命在春夏秋冬之間,春夏萌發,秋冬凋零。」
佛祖笑著搖了搖頭:「你覺察到了生命的短暫,但只看到生命的表象而已。」
弟子們面面相覷,一臉茫然。一個燒火的小弟子怯生生地說道:「依我看,人的生命恐怕是在一呼一吸之間吧!」
佛祖聽後連連點頭。
故事中弟子們的不同回答反映了不同的人對生命的態度。有的人是惜命的,希望生命能夠長久,這樣自己才能享受更多的榮華富貴。正是因為如此,才會有那麼多帝王將相苦尋長生之道,但是無論是誰都無法改變生命終究會終結這一事實;世間的人是有貪慾的,又是有惰性的,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爭名奪利的事情發生;而人又是向上的,所以才會有那麼多人珍惜光陰,從不鬆懈,卻身心俱疲地生活。
生命在呼吸的一瞬間,既是自己,又不是自己。死亡是短暫的,人們在活著的過程中要時時更新自我,不眷戀舊我,不追悔往昔。人們只要了解了生命的真諦,生命的長短根本就不重要了。生命之旅,有時即使短如小花,人們也應當珍惜這僅有的一次生存的權利。要想讓自己的生命更精彩,我們理應在有限的時間裡,去努力綻放生命的花朵。生死也是人生的一個大學問,只有一個真正善其生的人,才能夠主宰自己的生命,才能夠善其死。也正如王陽明所推崇的那樣:只要還有一絲貪生怕死的念頭,就難以心安,就難以致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