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貧樂道,守住內心的清淨
2024-10-11 15:18:28
作者: 王建軍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謫龍場。龍場,古夷蔡之外,於今為要綏,而習類尚因其故。人皆以予自上國往,將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處之旬月,安而樂之,求其所謂甚陋者而莫得。
王陽明在被貶到偏遠的龍場後,並未因當地生活條件艱苦而痛苦不堪,反而以此為樂,正如他自己在《何陋軒記》中寫的那樣:「孔子當初想居住在九夷,弟子們都認為九夷環境太簡陋了,不宜居住。孔子卻認為,君子居住在那個地方,就會用君子之風去影響當地的人,將文化傳播到那裡,改變那裡的習俗,哪裡還會簡陋呢?我(王陽明)因為犯了錯誤而被貶到龍場驛站來,這龍場在古代是蠻荒之地,在今天卻成為政府安撫少數民族的重點地區,但這裡的生活條件依舊很落後。人們都以為我這從繁華的大都市來的人難以在這簡陋的地方居住,然而,我卻在這簡陋的環境裡安然處之,以苦為樂。」
據當時隨同王陽明前往的弟子說,龍場簡直就是野生動物園:毒蛇遍地,野獸奔走,在路上行走,一不小心就會踩到蛇的尾巴。每天早上醒來,由於山中的空氣夾雜著毒氣,常使人感到胸悶、頭痛欲裂;且山中大霧瀰漫,很難看清道路,行走時一不小心就會摔得頭破血流。更糟糕的是,因為龍場驛站年久失修,已經沒有房子可供居住,王陽明和弟子們為房子問題費了不少心思。他們先是搭了一個茅草棚棲身,但考慮到易受野獸襲擊,就又選了個山洞住下,但山洞太陰冷潮濕,王陽明的隨從們都病了。
即使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裡,王陽明仍然十分樂觀,他不僅將居住的山洞命名為「陽明小洞天」,還親自劈柴火、打水、煮粥,餵生病的隨從吃飯,還為他們唱家鄉小調、講故事,以撫慰他們低落的心情,對隨從在病中的小脾氣也是百般容忍。此外,他還積極與當地居民互通有無:他教當地居民打土坯,用木頭建房子;當地居民則教他種糧食,還到山裡砍伐木材幫他搭建了幾間房屋,王陽明將其命名為「龍岡書院」,後來又有了「賓陽堂」「何陋軒」「君子亭」等建築,成為王陽明龍場開悟、講學的重要場所。
《後漢書·楊彪傳》中談道:「安貧樂道,恬於進趣,三輔諸儒莫不慕仰之。」意思是說人們要能安於貧窮困苦,並且以堅持自己的信念、理想為樂。正是憑藉「安貧樂道」的精神,王陽明才沒有委靡墮落,反而在悟道講學中,獨創了心學。他自己在《始得東洞遂改為陽明小洞天三首》中寫道:「藐矣簞瓢子,此心期與論。」詩中引用了顏回對待艱苦生活的態度「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王陽明說,顏回雖離我們很遠,但我願意像他那樣安貧樂道。
在王陽明看來,安於貧困生活,以學習和掌握聖人之道為樂,不被現實與名利所擾,便會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這與佛家的持戒之道是一脈相通的。元代施惠在《幽閨記·士女隨遷》中說:「樂道安貧巨儒,嗟怨是何如,但孜孜有志效鴻鵠。」如果沉浸在世俗名利中不能自拔,一心追求欲望的滿足,那麼還不如在寧靜的海邊享受簡單的幸福。著名學者梁實秋在《雅舍小品·圖章》中也說過:「安貧樂道的精神之可貴更難於用三言兩語向唯功利是圖的人解釋清楚的了。」
總之,能夠安貧樂道,獨守內心的清淨,是修行的一種境界。若做人也能夠如此,則必將有所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