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者胸次:不被瑣事所擾
2024-10-11 15:17:05
作者: 王建軍
先生曰:「我在南都以前,尚有些子鄉愿的意思在。我今信得這良知真是真非,信手行去,更不著些覆藏。我今才做得個狂者的胸次,使天下之人都說我行不掩言也罷。」
尚謙出曰:「信得此過,方是聖人的真血脈。」
無所畏懼,敢作敢為,獲得輕鬆灑脫,這正是王陽明所推崇的狂者胸次。王陽明的狂者胸次不僅體現在「以成聖為第一等事」的遠大抱負上,也體現在他在政治上對權貴的蔑視,他在學術上對權威(正統理學)的挑戰。聖狂交融,使之有別於正統理學所津津樂道的所謂醇儒。聖人之境內含著廟堂的取向,而狂者氣象則可以引向山林中的灑脫。在王陽明思想的深層,確乎交織著廟堂與山林二重情結,他有很強的入世意識,其一生的大部分時光,都是在經世實踐中度過的;但同時又一再流露出對青山幽林的眷戀,正如他自己所說:「我亦愛山仍戀官,同是乾坤避人者。」也正是這份輕鬆灑脫的狂者胸次,才使得王陽明的心不被自己起伏的政治生涯所擾,專心修養自己的心性,全心全意致良知,故而才能既成為歷史上有名的軍事家,確保人民生活安寧;又成為心學的開山祖師,幫助人們獲得心靈的安寧、喜悅。
王陽明之所以能夠活得輕鬆、自在、灑脫,是因為他心裡不樹立任何概念。當事情發生的時候,他就事論事,不先入為主,不賦予這件事他個人的主觀想法。事情來了就安住在事情上,和事情融為一體,去面對它,處理它;處理完了,就安住在空明的覺知上,最終超越它。也就是所謂的「有事就借事練心,無事就借境練心」,這個「境」指的是心靈的境界,比如境界來了自己是否有所動,比如恐懼、歡喜等,看自己的念頭是如何起,從哪裡起,如何動,又到哪裡去。凡夫是「除境不修心」,聖人是「修心不除境」。
從細微處來說,想要獲得輕鬆灑脫,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問瑣事,不被瑣事所擾。
牛弘,隋朝大臣,字里仁。他不但學術精湛,位高權重,而且性格溫和,寬厚恭儉。牛弘有個弟弟牛弼,一次牛弼喝醉了酒,竟把一頭牛用箭射死了。牛弘回家時,其妻就迎上去對他說:「小叔子把牛射死了!」牛弘聽了,不以為意,輕描淡寫地說:「那就製成牛肉乾好了。」待牛弘坐定後,其妻又重提此事說:「小叔子把牛射死了!」顯得非常著急,認為是件大事,不料牛弘隨口又說:「已經知道了。」他若無其事,繼續讀自己的書,其妻只好不再說什麼。
明代著名文學家馮夢龍評點此事說:「冷然一句話掃卻了婦道人家將來多少唇舌。」想要擺脫瑣事帶來的煩惱,最好的辦法就是放寬心胸,如牛弘一樣,不問家中瑣碎之事。
人生的煩惱多半是自己尋來的,而且大多數人習慣把瑣碎的小事放大。其實,「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自然的威力,人生的得失,都沒有必要太過計較,太較真了就容易受其影響。因此,人們才說魔鬼不在心外,而在自己的心中。就像王陽明說的:「擒山中之賊易,捉心中之賊難。」這樣看來,敵人就在自己心裡,煩惱痛苦也就是自己的心魔,能將其降伏者,也只有我們自己。你如果能降伏心中的魔鬼,自然能像王陽明那樣活出輕鬆灑脫的「狂者胸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