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為天下先
2024-10-11 15:15:35
作者: 王建軍
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真的英雄敢於直面現實,敢於披堅執銳,敢擔當,敢負責。天下事,總在局外吶喊終是無益,總需躬身入局,成事乃可冀。
人活一世,若只知道在修養內心上下功夫,而忽略了這功夫在實際事情中的應用,那麼,當我們遇到事情的時候就不知應變。因此,人必須親自經歷各種事情的磨鍊,才能深得其意,才能「靜亦定,動亦定」。凡人如此,聖人更是如此。
老子有三寶之說: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而儒家的路線正合了老子的第三寶:不敢為天下先。儒家傳統思想尊崇不為天下先,這一想法保全了儒家思想,卻苦了天下百姓,以至於影響了後世的儒家精神,只能規規矩矩走臣道的路子,希望「致君堯舜上,再使古風淳」。然而,由於受到各種客觀環境的限制而力不從心,事與願違。
正所謂「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一個人口口聲聲說自己有理想、有抱負,而不去付諸行動,誇誇其談又有何用?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只有真正地行動起來,將思想落到實處,這種思想才有意義。
不幸的是,自古以來,世人心中就根深蒂固地存在著「人怕出名豬怕壯」的思想,更常出現用「槍打出頭鳥」來警示眾人的做法。「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這段出自三國魏人李康《運命論》的話,對今人影響太深,大多數人已經失去了敢為天下先的勇氣。然而,上至一國之君,下至有志之士,要想成大事,就必須挺起脊樑,敢為天下先。那些真正敢於站出來行動、走前人未走之路的人將成為天下人的楷模。
人們都熟悉中國古代的醫藥名著《本草綱目》,它的作者是李時珍。李時珍的父親李言聞是當地名醫。李時珍繼承家學,尤其重視本草,並富有實踐精神,肯向人民群眾學習。
在行醫的十幾年中,李時珍閱讀了大量古醫籍,又經過臨床實踐發現古代的本草書籍「品數既煩,名稱多雜。或一物析為二三,或二物混為一品」(《明外史本傳》)。特別是其中的許多毒性藥品,竟被認為可以「久服延年」,而遺禍無窮。於是,他決心要重新編纂一部本草書籍。
在編寫《本草綱目》的過程中,最使李時珍頭痛的是由於藥名的混雜,藥物的形狀和生長的情況十分不明。過去的本草書,雖然做了反覆的解釋,但是由於有些作者沒有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而是在書本上抄來抄去,在「紙上猜度」,所以越解釋越糊塗,而且矛盾百出,莫衷一是。
在父親的啟示下,他既「搜羅百氏」,又「採訪四方」,深入實際進行調查。李時珍時常在徒弟龐憲、兒子建元的伴隨下,遠涉深山曠野,遍訪名醫宿儒,搜求民間驗方,觀察和收集藥物標本。就這樣,李時珍經過長期的實地調查,搞清了藥物的許多疑難問題,完成了《本草綱目》的編寫工作。
李時珍通過研究歷代本草學的著作,得出了時代不斷在前進,科學總是在進步的結論,認為後人必然會超過前人,科學不會總是停留在一個水平上而停滯不前。他說,今人總是要「發現前人未到之處」,因而他敢於懷疑古人,批判地繼承前人的成就。無論是今人還是古人的,是經典著作還是一般專著,他都敢於批判錯誤,而不是迴避矛盾。李時珍廣泛涉獵,閱歷極深,使他對於自然界的變化萬千的現象,具有較高的鑑別能力,這一切都值得後人借鑑。
坐而論道可以氣象萬千,起而行之才會乾坤隨我旋轉。有志向、有目標卻不能身體力行,而是寄希望於他人,何其遺憾,何其可嘆!這也正是為什麼並非有才之人就可流芳百世,而敢於挺身而出、敢為天下先的英雄常為人稱道、受萬世敬仰的原因。當今正值改革日盛、變化萬千之際,有志之士、有才之輩當坐言起行,敢為天下先,方能把握機會,開創一番豐功偉業,展現新時代的英雄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