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人不如求己
2024-10-11 15:15:25
作者: 王建軍
篤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
自古以來,聖人指點迷津、貴人相助成功的典故比比皆是,備受推崇。不過,聖人的指點往往並不明朗,仍需要自己去琢磨推敲;貴人的幫助更不是無條件的,或是看中你的才華橫溢,或是看中你的八面玲瓏,即便是看中你天生的敦厚正直,也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去積累、去創造。
「聖人必須通過學習才能達到」。實際上,真正的聖人和貴人,並不在於經典、神佛抑或他人,而是自己。在做學問方面,王陽明認為,雖然做學問也需要老師的指點教化,但始終不如自己去探究來得徹底。為人處世方面,只有自己肯上進,不斷完善自我,關鍵時刻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才有可能青雲直上,闖出一片藍天。歷史上諸多求人不如求己的故事,也說明了在任何時候都必須看重自己的能力,而不是依賴他人的提攜和幫助。
一書生在屋檐下躲雨,看見觀音菩薩撐著傘走過,便說:「菩薩,普度一下眾生吧,帶我一程如何?」觀音菩薩說:「我在雨里,你在屋檐下,而檐下無雨,你無須我度啊!」書生立刻走出屋檐,站在雨中說:「現在我也在雨中,該度我了吧?」觀音菩薩說:「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雨淋,是因為我有傘,你被雨淋是因為你沒有傘。所以不是我度你,是傘度你。你要想得度,請找傘去!」說完就走了。
第二天,書生又遇到了難事,便去廟裡求菩薩。走進廟裡,發現觀音菩薩像前也有一個人在跪拜,那個人長得和觀音菩薩一模一樣,絲毫不差。書生很驚訝,問他:「你真是觀音菩薩嗎?」那個人說:「我就是。」書生又問:「那你為什麼還自己拜自己呢?」觀音菩薩笑道:「我也遇到了難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啊!」
無論是神佛還是聖人,都是人們精神上的寄託和強大的動力,但失去了他們,人生並不會由此走向暗淡;貴人相助固然能夠令人一夜成名甚至功成名就,但沒有他們的幫助,有志者同樣能夠憑藉自己的力量獲得成功。聖人和貴人指出的捷徑並不意味著一片坦途,甚至可能扼殺了個人的潛能和創造性思維。真正能夠幫助自己的,還是自己。此所謂「天助自助者」。
道理雖然淺顯,但人們往往不能徹悟。孔子便是少數深諳此理的人之一。在面對士大夫的刁難時,他能夠輕鬆地以此向對方還以顏色。
衛國的王孫賈曾問孔子:「與其向比較尊貴的祭祀場所『奧』祈禱保佑,不如向並不尊貴但作為五祀之一的『灶神』祈禱保佑,這是什麼意思?」
孔子曰:「此言差矣。如果犯了滔天大罪,向什麼神祈禱也沒用了。」
王孫賈想要告訴孔子,他與其跟各國諸侯往來,不如來拜訪他們這些士大夫,祈求他們在君王面前替他說幾句好話。孔子卻認為,一個人若真的做了壞事,那他怎樣禱告都沒有用,任何菩薩都不能保佑他。言下之意就是他不需要那些王孫貴胄幫腔求情,因為自己沒有做錯事,君子坦蕩蕩,無愧於心。
現代社會,個人的發展受諸多因素的影響,社交網絡、家庭背景在求職創業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幾乎成為官場、職場的潛規則。「求人不如求己」的古訓則略顯乏力。即便如此,也應如王陽明所言:「篤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個人的成功應從完善自身入手,不斷地主動創造條件使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而不是寄希望於他人偶然間對自己的青睞。即便是上天的眷顧,也只會降臨在有準備的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