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4-10-11 15:15:11 作者: 王建軍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這是許多人在談到「唯心主義」時常常引用的話,王陽明也因此被當作唯心主義的代表。在如今這個處處強調唯物主義的社會,唯心主義總是被批判、被忽略,王陽明也是如此。

  雖然王陽明提出的「心是萬事萬物的主宰」的觀點屬於哲學中的唯心主義,但如果狹隘地給王陽明貼上「唯心主義」的標籤,就曲解了這位智者創造心學的本意,他的目的是呼籲人們認識並挖掘內心潛藏的強大力量,幫助人們修煉強大的內心,減少人生的煩惱和痛苦,增加快樂和幸福。

  心是天地萬物的主宰,心外無理,心外無物,是王陽明心學的基本觀點。在陽明心學體系中,「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三個重要的命題。心即理是陽明心學的邏輯起點,也是其哲學思想的理論基礎。王陽明主張「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認為求「理」不在於「格物」,而在於「致知」,即「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

  知行合一是陽明心學的核心,是其理論體系的主體結構,是以「心即理」之說作為理論基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行」互相聯繫,互相依存,強調認識過程中「知」「行」兩個階段之間的統一與聯繫。

  致良知是陽明心學關於認知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對「心即理」「知行合一」等心學命題的理論概括與升華,標誌著陽明心學的發展到達了頂峰。在王陽明看來,「良知」就是「道」「天理」「本心」, 「致」就是使良知「明覺」和「發用流行」, 「致良知」也就是把「良知」擴充、推及到萬事萬物之中,予以發揚光大,從而將人的潛在道德意識轉化為現實的人生價值。

  王陽明認為,人心是根本問題,是產生善與惡的源頭。任何外在的行動、事物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一切統一於心。他還說,人的「心」本來就有著神奇的作用,如行雲流水般變動流轉於萬事萬物之中,反映著各層次事物的客觀規律。

  請記住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如果人能靜下心來,自然就能發現其中的規律,將事情做得十分完美。我們心靈的能力之所以沒有充分發揮出來,那是因為它被各種詆毀、讚譽等利害關係遮蔽了。如果能夠摒棄「自我」的束縛,保持我心不動,遵循萬事萬物的自然規律,並以此對待各種事物,心靈就能做出準確的判斷,將看似異常神奇的良知妙用發揮出來。

  正確認識自我與天地自然的關係,便能擺脫「自我」的束縛,獲得更高的智慧。有詩云:「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只有心靈達到一定境界,才能看到更深更遠的地方。心境提高了,人的智慧、能力、素質也會隨之提升。

  不過,想要讓心靈達到一定境界,人們需要用一顆虔誠的心去認真思考人生,猶如《大學》中所言:「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只有心靈達到清明的境界,人才能洞察萬物的規律,思考問題才能全面,處理事情才能完善。正如王陽明的勸誡:放鬆你的心,使你充盈的「天理」立刻就會出現在眼前。因為真正的生活在於內心,一切鬥爭都是心戰,所以只有內心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點亮一盞心燈,釋放內心的光芒與力量,修得強大的內心,便能在浮躁的社會氛圍中獲得寧靜,收穫內心的充實與幸福。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