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達:創造城市的神話
2024-10-11 15:10:48
作者: 墨曄
萬達的創新,就是把外國的室內步行街與中國的商業大樓結合在一起,同時在商業綜合體中組合了寫字樓、公寓、酒店等業態,商業中心裏面增加了文化、娛樂、餐飲等內容,所有這些組合在一起就是萬達的第三代商業地產城市綜合體。萬達第三代產品還有一個要求就是零售業態租賃面積的比率不超過50%。增加更多的酒樓、電影城、電玩城、健身中心等文化、體育、娛樂非零售業態,這也是今後的發展趨勢。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
在北京,我們有兩個城市綜合體。其中,東邊的萬達廣場在長安街東邊,是北京CBD最好的位置,有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六星級酒店。一個在北京長安街西延線西四環邊上。北京公司做了一個GG,叫作「一條長安街,兩個萬達廣場」,其實少說了一個,我們計劃在長安街東部再做一個,到時就是「一條長安街,三個萬達廣場」,這是我們的目標。
——王健林商業地產內部培訓講話
從2004年年末到2014年年初,我國商業全面對外開放近十年,我國商品市場也成為世界上競爭最激烈的市場,而零售市場又是其中最激烈的領域之一。零售企業為了規避風險、提高競爭力,大多採取了多業態經營的模式。
何為業態?在清華大學職業經理人培訓使用的教科書《連鎖經營理論與實踐》中可以找到答案:業態就是針對特定消費者的特定需求,按照一定的戰略目標,有選擇地運用商品經營結構、店鋪位置、店鋪規模、店鋪形態、價格政策、銷售方式、銷售服務等經營手段,提供銷售和服務的類型化服務形態。
自從外資零售企業進入中國後,對我國的業態發展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如今,我國的零售行業已經形成多業態並存的狀況,百貨、超市、便利店、專業店、折扣店、倉儲式商店等構成了流通行業的網絡格局,基本上形成了以百貨公司和超市兩種業態為主的多層次、多形式、多功能的零售經營體系。
「萬達廣場就是城市中心」,在萬達集團的官方網站首頁上,有這樣一句話。
這句話中的「萬達廣場」指的就是萬達商業地產從2005年開始建設的第三代產品——城市綜合體(HOPSCA),依照字面解釋,就是包含酒店、寫字樓、公共空間、購物中心、文化娛樂、休閒設施、公寓等的綜合性建築群,看上去更像一個縮小版的城市。
將這些業態組合在一起,有哪些好處呢?
首先,可以把寫字樓、公寓銷售出去,得到的現金流能減少整個項目的總投資,從而提高回報率;其次,酒店、商業、寫字樓綜合於一體,綜合效益增加了,萬達提出了一個口號叫作「月光經濟效益」,就是延長消費時間,刺激晚上消費,把經營的時間拉長。這種綜合體的模式受到了熱烈歡迎,也提高了萬達自身的投資回報。因此,城市綜合體開發成了萬達核心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方面。
與傳統商業地產僅收取物業租金完全不同,萬達廣場所到之處構築起的是一個龐大的商業生態圈,在引導和改變都市生活與消費方式的同時,也激活了所在城市的經濟能量。用王健林的話說就是:「一個萬達廣場,就是一個城市中心。」
萬達綜合體建成後往往由開發商全面管理運營,各商家同時進駐,在固定時間商場店鋪同時開張,大大縮短了項目招商和培育市場的周期。同時以規模擴大城市影響力,短時間內成為城市人流、財富和商機的聚集地。這樣的效應又讓項目快速成為成熟的商圈、城市的中心,提升區域知名度,進而帶來其物業的巨大升值。如此良性循環,成就一座城池的神話傳說,便不再是一件難事。
在業界,萬達城市綜合體以不可複製的優勢推動著整個集團的高速運轉。以北京CBD萬達廣場為例,占據的優勢之一就是長安街,項目附近有公共汽車站台和地鐵出口,每天有大量的人出入,為項目帶來了巨大的商機。
業內人士分析,萬達的城池神話並不複雜:依靠品牌的影響力和商業配套的吸引力,帶動土地升值;再依靠住宅、寫字樓產品的銷售賺取利潤,推動發展;最終,銀行、商家、購房者和萬達共享盛宴。
然而,看似簡單的運作方式,整合各方資源卻是萬達獨特的撒手鐧,就像打造一頂皇冠,只有萬達這位巧匠才能成功。
如今,中國城市正在變成綜合體的秀場。綜合體大浪來襲,從北到南,從沿海到內陸。一線城市空間不夠,二三線城市便立刻開闢出更廣闊的戰場;舊城容納不下,新城區接力向四面八方延展。總之一句話:海闊天空,綜合體為大。
中國的城市正在變成商業綜合體的秀場,也是開發企業的另一個舞台。這是一次大潮,更是一次大考。
綜合體為何大熱?專家們給出的理由並不相同,但都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時候到了。
除了城市化率、第三產業的比率和人均GDP等數據的變化,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也是重要原因。中國城市中公共空間匱乏,綜合體能帶給人們更多的生活樂趣,不僅可以購物,還可以看電影、吃飯,甚至是唱歌。這在二三線城市表現得尤為明顯,新一代的購物中心遠比傳統的百貨大樓更受歡迎。
除此之外,綜合體也讓城市的土地得到了集約化使用,工作、購物、娛樂、生活都集中在一起,避免了在擁擠的城市中跨區域穿梭,這無疑是一種更有效率的生活方式。
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開始意識到,單純賣地蓋住宅的「土地財政」,只能帶來一次性收入,遠不如開發商業地產的「樓宇經濟」,賣地的同時,還能夠帶來長久的就業和稅收。
「很多二三線城市,你要建一個高樓大廈人們就很喜歡。他們現在不需要綠化、公園,這些不是他們的主要訴求,他們就是需要城市感,他們喜歡打造城市形象、城市名片。」華高萊斯國際地產(北京)有限公司高級項目經理黃輝說,「開發商在三線城市建綜合體,往往都是第一個,非常受歡迎,地價也比較低,拿地也容易。開完會向政府一匯報,都是從上到下一路綠燈。這個也是綜合體比較多的原因。」在很多城市看來,最有助於打造城市形象的莫過於綜合體,甚至是綜合體群。
在很多城市,純粹的住宅用地越來越少,而商業用地的比重越來越大。更誇張的是,有些城市甚至出現了強行攤派綜合體的現象。某記者聽到一位業界人士談論,在某個城市,當地每個大的房地產公司都必須建一座綜合體,無論是國有還是民營,也不管蓋起來有什麼用。
王石曾經說過:「如果有一天,萬科不走住宅專業化道路了,我即使躺在棺材裡,也會舉起手來反對。」但是,面對企業生存發展的現實,反對顯然無效。
萬科尚且如此,地方上的中小開發商更是無奈。「其實,一個50萬平方米體量的住宅,如果有30%的商業配比就是有15萬多平方米的商業面積,這15萬平方米的商業體量對於一個沒有商業經驗的開發商來講,還是挺吃力的。」世聯地產項目總監說。
做好一個綜合體,爭取政府的支持當然重要,但最終決定勝負的還是綜合體怎麼做、持有的物業如何運營。
最初的「四菜一湯」——住宅、辦公、商業、酒店,再加上回遷房的多業態已經足夠吸引人,目前在一些二三線城市依然見效。但是,今後綜合體如何驅動自己將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
「你也是沃爾瑪,我也是沃爾瑪,你有KTV,我也有KTV,為什麼我要到你這兒來?」一位業界人士問道。事實上,近幾年二三線城市往往不約而同地建成了底商、寫字樓、住宅等相對同質化的模式,「綜合」得千人一面。
隨著綜合體的增多,同質化的問題也會越來越多地顯露出來。這是一場來得有些快的浪潮,無論是「主動綜合體」還是「被動綜合體」,很多開發企業,正在邊規劃、邊學習、邊開發。
雖然前路漫漫,但我相信像萬達廣場這樣好的綜合體,永遠不會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