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啊,你慢些舞,讓德加畫個夠
2024-10-11 14:39:04
作者: 吳冠中
白駒過隙,剎那間的形象喚起了人們的美感!造型美,一般是從靜觀中得來,遇到美的形象,誰都想細細看,慢慢欣賞,戀戀不忍離去。學過一點西洋畫的學生,面對著繪畫的對象,總要求人家坐著別動,似乎一動美就溜掉了!舞蹈是動作之美,雖未必就是白駒過隙,但其「美」確實存在於運動之中。造型之美在靜觀,舞蹈之美在飛逝,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乎?京劇動作很美,傑出的演員正表現得入神,觀眾張著嘴、屏住呼吸都陶醉在其藝術的浪濤里了。突然,鑼鼓中斷,一個亮相,演員完全靜止了,絕對靜止了,台下一片掌聲,觀眾快意地、滿足地驚嘆這冰凍了的運動之美!表現舞蹈美的畫家們也正是善於亮相的傑出演員!
法國印象派畫家德加(1834—1917)的特色是表現運動中的舞蹈美的印象。與所有的印象派畫家不同,德加完全不畫風景,他專畫人,主要畫舞女和舞蹈人的生活。德加,他完全不是花花公子為消閒或玩弄而描繪女舞蹈家,他表現了這些優美舞蹈動作創造者們的艱辛與苦難,華美的衣裙只片時地掩飾了肉體的疲憊,樂池裡的吹奏者們雖個個服裝筆挺,那緊張的演奏和面部嚴肅表情的背後卻隱藏著失業危險的恐懼心理!此外,德加還畫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的熨衣服的婦女,畫咖啡店中憂鬱地對著酒杯發愁的下層公民……
德加具有極過硬的寫實功力,他是帶著雄厚的古典功底參與印象派行列的。他善於捕捉無論是靜的或動的對象,而且把握性強。這不僅靠寫生能力,還靠觀察能力。扭曲中的腰肢、旋轉著的股腿、打噴嚏的婦女,以及跨上奔馬的騎士……能讓你寫生嗎?但卻被德加表達得淋漓盡致。因表現動作的題材多,故德加多用線,單線、複線、重疊著的線、粗粗細細交織著的線、斷斷續續意到筆不到的線,只要能縛住運動的特色與美感,手段是完全不必計較的。「高古遊絲描」宜於表現柔和之美感吧,但柔和之美感不一定靠「高古遊絲描」來表現。粗線亦可以表現柔和,折線(帶稜角的線)同樣可表現蜿蜒。西班牙舞中強烈的節奏感,我感到就有些像用頓挫的筆法,用折線表現了曲折之美而不失委婉之致。形式美的關鍵是形象整體的組織結構,「謹毛而失貌」,捕捉舞蹈美是緊張的追蹤捕斗,誰顧得上細修邊幅!所以德加不很喜歡油畫,他更多地用粉筆畫,因後者更便於快速追求他偏愛的運動美。他雖也善於用色,但主要還是求形,他的強烈鮮明的色彩是從屬於形的,只不過是為了加強形的運動感,這點他與大部分印象派夥伴們不一樣。
芭蕾舞在我們國內還不普及,但柔軟體操表演已幾乎是人人都爭著欣賞的了,兩者同樣都是人體美,運動中的人體美。美術家表現這方面的美時,不同於攝影或電視,他們有時用「粗」來表現「細」,用「硬」來表現「軟」,用「靜」來表現「動」,這些矛盾著的方面的辯證處理是造型藝術的特殊手法和規律吧!所以羅丹和德加用雕塑來表現舞蹈,粗笨凝重的泥塑與鑄銅偏偏能揭開運動形象的奧秘!不似不似?卻似卻似!
德加已是一百年前的德加,他用「靜」給我們留下了當年的「動」的美,他早已獲得了世界聲譽。一百年來舞台速寫已很普遍,人才輩出,我剛收到一本《文藝研究》,上面重新發表了「文化大革命」前葉淺予同志的舞台速寫。這幾幅速寫,無論從生動、準確、概括、洗鍊、深刻和粗獷各方面比,都不亞於德加。有過之無不及啊!我們要學習前人和洋人,絕不能故步自封,但也不要妄自菲薄!人們的感覺總是愈來愈敏銳,愈來愈複雜,審美觀的發展如後浪推前浪,永遠推向新的遠方!人們逐漸發現、認識了本來存在於生活中的抽象美的因素,如溶洞鐘乳石、如大理石雲紋、如落英繽紛、如樹影搖曳……我們的祖先也早就在假山石、書法及舞蹈等形象藝術中有意無意發揮了抽象美。靜止的造型藝術力圖衝破孤立片面的形象美,想兼容不同時間和不同角度的美於同一整體結構之中,仿佛要令人在一件作品中感受到連續動作之美。這種新關係首先很容易發生在動與靜、舞蹈美與造型美之間。二重唱,是聲與聲之間的互相襯托對比;雙人舞,是動作與動作之間的交錯組合美,這些藝術處理早已為群眾所愛好,但超出時間和空間局限的美術作品還不易被理解和接受。我並不主張要追隨西方的抽象派,但音樂、舞蹈和美術它們都離不開抽象之美吧!「移步換形」是我們前輩藝人的體會和創造,這種不同角度的美感變化何嘗不可植入同一件造型作品之中!我們的美術絕不會永遠被囚在攝影鏡頭裡,有才華的舞台速寫家紀念德加,研究德加,並必然將遠遠超過德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