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任正非商業的邏輯> 進入國際市場只是第一步

進入國際市場只是第一步

2024-10-11 14:13:41 作者: 申辰

  2007年華為共收入125.6億美元,位列全球第五大電信設備經銷商。早在1994年,當華為自主開發的數字程控交換機剛剛取得一定的市場地位時,任正非就預感到未來中國市場競爭的慘烈和參與國際市場的意義。

  華為首先瞄準的是香港。1996年,華為與長江實業旗下的和記電信合作,提供以窄帶交換機為核心產品的「商業網」產品,與國際同類產品相比,除價格優勢外,它可以比較靈活地提供新的電信業務生成環境,從而幫助和記電信在與香港電信的競爭中取得差異化優勢。在這次合作中華為獲得不少經驗,和記電信在產品質量、服務等方面近乎苛刻的要求,也促使華為的產品和服務更加接近國際標準。

  隨後,華為開始考慮發展中國家的市場開拓,重點是市場規模相對較大的俄羅斯和南美地區。以俄羅斯為例,1997年4月華為在當地建立了合資公司(貝托—華為,由俄羅斯貝托康采恩、俄羅斯電信公司和華為三家合資成立),以本地化模式開拓市場。2001年,在俄羅斯市場銷售額超過1億美元,2003年在獨立國協國家的銷售額超過3億美元,位居獨立國協市場國際大型設備供應商的前列。

  2000年之後,華為開始在其他地區全面拓展,包括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市場以及中東、非洲等區域市場。特別是在華人比較集中的泰國市場,華為連續獲得較大的移動智能網訂單。此外,在相對比較發達的地區,如沙特、南非等市場也取得了良好的銷售業績。

  在與華為的合作當中,非洲政府意識到通信行業會成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越來越多的非洲國家開始建設電子政務,提高了政府運作效率;有不少非洲國家採用CDMA技術來實施普遍服務,加強農村和外界間的信息溝通,提高生活水平。華為獲得了認可。華為在非洲收穫了從幼稚走向成熟的經驗,和非洲市場共同成長,目前已經成為非洲電信領域的領頭羊之一。在西歐市場,從2001年開始,以10G SDH光網絡產品進入德國為起點,通過與當地著名代理商合作,華為產品成功地進入德國、法國、西班牙、英國等發達國家和地區。2004年與西門子成立合資企業,又成功打入荷蘭、泰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市場。

  「走出去」遠遠不能涵蓋中國企業國際化的全部內容,這就好比「出門」與「做客」,情況是不同的。「走出去」只是第一步,真正「走進」別人家成為主人接受的「客人」,甚至成為別人家的「主人」,則又是一個更大的考驗。

  2011年中國企業國際化的榜單中,聯想集團以81.04分,僅輸華為1.72分的差距排名第二位。用柳傳志的話說,對IBM PC的併購整合曆經波折,到今天終於可以用成功來定義。

  本書首發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在2011年9月舉行的聯想國際化經驗交流會上,柳傳志語氣堅定地說:「很慎重地、認真地說,聯想併購IBM PC項目是成功的。成功的主要標誌,根據我們原來預定的目標,一是要做到業績的持續發展,另外當時實際上還有一個內在的目標,就是希望由中國人來領導一個真正國際化的企業。這個也實現了。」

  聯想對IBM PC的收購可謂歷經險阻,闖過了重重險灘。交易完成後,各種預料中以及預料之外的困難接踵而至。現任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新興市場總裁的陳紹鵬回憶併購之初,大家沒有想到遇到的第一個難題是「部分併購」的困難。「如果復盤,我覺得部分併購的難度甚至可能大於整體併購。」部分併購之後,各個環節要與原來的IBM架構體系相連,又要與新的架構組織整合,而兩個架構體系的行為方式完全不同,隨時都在出現「排異反應」。合併之後很長一段時間,供貨慢成了客戶抱怨的重點。「很長時間內很多工作人員必須在兩套系統內同時工作,這種工作方式讓大家精疲力竭。」陳紹鵬說。如是再三,聯想最終在2008至2009財年,以2.67億美元巨虧迎來合併之後的最大挫折。

  但經過聯想集團內部對這些問題的不斷調整,將全球市場分為「成熟市場」和「新興市場」,終究戰勝了這些困難,實現了「由中國人來領導一個真正國際化的企業」。

  真正成熟、務實的國際化,應該是在「知己」的同時,也學會「知彼」。只有看到了自己的優勢對於國外市場的挑戰,我們才知道該如何在尊重、適應當地人的思維與價值觀的前提下,衝破重重阻礙,從而真正占領廣闊的海外市場。

  在高群耀帶領下的歐特克(中國)與葉鶯帶領下的柯達(中國),為我們做了很好的示範。他們行業不同,困難不同,但都力圖給予東道國足夠的尊重,加上他們自身良好的適應能力 ,為自己的跨國擴張爭取了更大的競爭力和更大的利益。

  中國企業「走出去」固然重要,但要真正實現「走進去」,還需要更多推己及人的胸懷與智慧。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