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隻旅行青蛙,永遠在路上
2024-10-11 13:15:58
作者: 朱凌,常清
看過傑克·凱魯亞克的《在路上》這本小說的女性朋友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閱讀此書仿佛是一場旅行的開始,聽作者訴說著青春的激情,或飛揚,或沉淪,在喜悅的心情下欣賞他們漫遊的傳奇故事。
本章節來源於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
小說的主人公迪安帶領薩爾等人開始了一場看似盲目的旅行。一路上,他們搭車趕路,結識陌生人,放縱性情,隨心所欲,在聚眾旅行的狂歡中,幾乎沒有道德底線,即使落魄如乞丐,但只要「在路上」就是愜意的。
書中的人物不停地穿梭於公路與城市之間,每一段行程都有那麼多人在路上,孤獨的、憂鬱的、快樂的、麻木的……紐約、丹佛、舊金山……城市只是符號,是路上歇息片刻的驛站,每當他們抵達一個地點,卻發現夢想仍然在遠方,於是只有繼續前進。
作者曾經借書中迪安之口對薩爾發問:「你的道路是什麼,老兄?——乖孩子的路,瘋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蕩子的路,任何的路。到底在什麼地方,和什麼人,怎麼走呢?」這也正是對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的提問,它以無與倫比的誘惑吸引著無數人上路。
《在路上》里的人物實際上是在「尋求,他們尋求的特定目標是精神領域的,雖然他們一有藉口就橫越全國來回奔波,沿途尋找刺激,他們真正的旅途卻在精神層面;如果說他們似乎逾越了大部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他們的出發點也僅僅是希望在另一側找到信仰」。
如今,「在路上」已經成為一種追逐精神自由飛揚的符號,它穿越了幾代人,具有了普遍意義。背起行囊激動地上路,探求不可預知的旅途,似乎就可以「掌握開啟通向神秘的種種可能和多姿多彩的歷練本身之門」,「在路上」更像是不甘現狀、奔赴夢想、尋找彼岸的一種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
而前段時間,有一隻青蛙風靡了整個網絡,它喜歡旅行,窮游富游都可以,經常說走就走,短則出去一兩天,也有時玩上三四天,這是一隻嚮往著「詩與遠方」的青蛙。也許這隻青蛙的爆紅,本質上也透露了當下很多人對於旅行的嚮往和重視,其中尤其明顯的是女人。在這個浮躁的時代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女人也開始去大自然尋找內心的寧靜,而不再是把自己的人生局限於某個辦公樓的寫字間,不再一直扮演著家庭主婦的角色。她們更喜歡「在路上的感覺」,行進在路上,甚至不問還有多遠,還要走多久。她們只是留戀路上的風景,美麗的或是殘酷的,只是追逐一種「在路上」自在的生活方式。
尹珊珊是一個1982年出生的美女作家,在北京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後又在中央戲劇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如今是一位時尚、讀書專欄作家,也是一位旅行狂人、閱讀狂人、賺錢狂人。
尹珊珊認為,女人的品質生活與真正的智慧有關,這來源於她堅持每天閱讀的習慣。每一年,她都會利用靠「賣文」積攢下來的稿費到世界各地旅遊,把滿滿的錢包變成一段段美好的回憶。
尹珊珊堅持工作和生活要嚴格分開的原則。她說工作的比例占到20%就好,其餘都是生活。這樣,我們在工作中喪失的尊嚴,可以用工作以外的生活彌補回來。工作一定要是你擅長的,但千萬不要是你熱愛的。
尹珊珊還認為,只要你有夢想就一定要去實現,哪怕在別人看來那是一件瘋狂的事情,否則就會成了遺憾。尹珊珊說她最大的夢想是去智利最南端的海角,叫合恩角,在電影《春光乍泄》里提到的「世界最遙遠的燈塔」就在那裡。因為這個地方非常不容易到達,堪稱航海界的「珠穆朗瑪峰」,所以它是她終其一生的夢想。她甚至想過在脖子上掛一個牌子,寫上:「只要你可以帶我去合恩角,我可以為你做任何事。」如果不是有心中最渴望實現的想法,絕說不出如此瘋癲的語言。
尹珊珊就是這樣一個「永遠在路上」的女博士,是一個堅持與文字和旅行舞蹈的人。行走是她一貫的姿勢。路途中她循著內心的意願,踽踽獨行。
我們來自大自然,只有回歸大自然,我們才能找到本真的自己。這正如愛默生所說的:「人是一種活動的植物,他們像樹一樣,從空氣中得到大部分的營養。如果他們總是守在家裡,他們就憔悴了。」所以,請走出城市,走進自然吧,生機勃勃、博大精深的大自然將給我們提供身心發展最豐富的營養。
生活中,沒有任何困難或逆境可以成為我們畏縮不前的理由,當我們猶豫彷徨、懷疑自己時,你只有突破所有局限自己的障礙,開放自己的心靈,才能行走在自由的道路上。「永遠在路上」需要一種生命和夢想的強烈激情。吃飯可以等,休息可以等,但眼下這一刻,它絲毫不能等待的就是開始這趟旅程——行走。只要腳步永不停歇,我們才能去看最好的風景,去愛最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