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你若光明,萬物生> 用寬容的安撫感化惡人

用寬容的安撫感化惡人

2024-10-11 12:59:48 作者: 王建軍

  舜徵庸後,象猶日以殺舜為事,何大奸惡如之!舜只是自進於義,以乂薰蒸,不去正他奸惡。凡文過掩慝,此是惡人常態;若要指摘他是非,反去激他惡性。舜初時致得象要殺己,亦是要象好的心太急。此就是舜之過處。經過來,乃知功夫只在自己,不去責人,所以致得「克諧」。

  王陽明認為,對待惡人,寬容的安撫比嚴厲的責罰更有效,更能激發出惡人心中的善意和仁愛,從而改過自新,去惡揚善。其實,這就是老子提倡的「以德報怨」的思想。

  《老子》第七十四章中寫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意思是說,民眾不怕死,又怎能用死來威脅他們呢?老子之所以有這樣的感嘆,是因為春秋時期,社會混亂,民不聊生,不少人為了生存,或聚而為盜,或揭竿而起。當時最著名的強盜大概是盜跖,據《莊子·雜篇》介紹,此人是大賢士柳下惠的弟弟,「從卒九千人,橫行天下,侵暴諸侯」。司馬遷在《史記》中則說他「性格殘忍凶暴,然部下盛讚其信義」,官府多次出兵鎮壓,都沒有成功。

  當然,老子這句話並不只是針對盜跖而言,而是泛指官府鎮壓盜匪的蠻橫手段。他認為,老百姓沒有活路才去做強盜,鎮壓是沒有用的。如果讓老百姓有活路,他們就會愛惜生命,害怕死亡。這時候,懲處個別為非作歹的人,就沒有人敢為非作歹了。官府窮奢極欲,使得老百姓沒有活路,他們連死都不怕了,又怎麼會怕官府鎮壓呢?由此可知,老子這句話的用意在於勸告統治者不要迷信懲罰的效力,與其懲罰犯罪的人,不如從根本上制止犯罪。讓老百姓生活富足,他們就會自尊自愛,即使不管理他們,他們也懂得自律;即使有個別壞人,管理起來也會容易得多。

  其實,如果人人能有穩定幸福的生活,是不會有人願意做壞人的。老子的觀點可總結為兩句話:「讓好人有條件做好人,讓壞人不需要做壞人。」正如國學大師南懷瑾評價的那樣:「『以德報怨』是老子的思想,後世也認為它代表了道家的思想。就是說,你對不起我,我不恨你、不報復你,反而對你好,乃至把你感化。」

  人們常說:「以恨對恨,恨永遠存在;以愛對恨,恨自然會消失。」你在憎恨別人時,心裡總是憤憤不平,希望別人遭到不幸、懲罰,卻又往往不能如願,失望、莫名的煩躁之後,你便失去了輕鬆的心境和歡快的情緒,從而導致心理失衡;同時,在憎恨別人時,只看到別人的短處,在言語上貶低別人、在行動上敵視別人,會使人際關係越來越僵化。

  寬容曾經傷害過你的人是人生大智慧,以德化怨,是成熟人性臻至化境的象徵,寬容的人生收穫的必是幸福美滿。因此,在面對他人對你的傷害時,與其責罰、報復他們,不如用安撫的方法來薰陶、感化他們,以引導他們改過向善。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