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支配地位

2024-10-11 12:50:06 作者: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隨著我們的文化朝著個人權力方向的發展,特別是在某些渴望保障自身特權的個體和社會階層的努力下,勞動分工已經開始形成一種特徵性模式,並影響著我們的整個文化,造成了今日男性的價值被過分誇大的局面。

  勞動分工賦予了這種特權群體——男性——特定的優勢,造成了勞動分工中男性支配女性的局面。進而,那些具有支配地位的男性控制了女性的活動,以至於男性似乎總是占盡好事,而女性卻要做那些令人厭惡的工作。

  毫無疑問,現在的男性總是盡力控制女性,而相應地,女性也一直對這種男性的主導地位感到不滿。但因為男女這兩種性別不得不相互依存,所以我們不難理解為何這種持續的緊張狀態引起了那麼多的不和諧和摩擦。這肯定讓雙方都陷入了極度的痛苦中。

  所有的制度、傳統觀念、法律、道德和習俗都是擁有特權的男性所制定和維護的,其目的是鞏固男性支配地位。這些制度甚至還深入到幼兒園中,對兒童的精神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兒童不必完全理解這些因素,但他們的情感生活卻深受其害。

  這些觀念確實值得深思,例如,當我們叫一個小男孩穿上女孩的衣服時,他立馬會暴跳如雷。如果你不斷縱容他的這種權力渴望,他終將明顯地表現出對男性特權的喜愛,因為他已經意識到,自己能夠在這種特權中體會到無處不在的優越感。

  我們已經提到,家庭對兒童的培養很可能過分強調了追求權力的重要性。因為父親通常是家庭里權力的代表,所以我們可以很自然地理解為何孩子會有維持和誇大男性權力的傾向。

  雖然母親是孩子的直接照料者,但父親來無影去無蹤的特性卻最能夠吸引孩子的興趣。他們很快就意識到了父親所扮演的突出角色。他們時時留意父親是不是起到了帶頭作用、安排了所有事情,並在所有場合上都占據領導地位。

  他們看到了其他人是如何聽從父親的意見,以及母親是如何詢問父親的意見。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父親似乎總是最強壯、最有力的一方。有的兒童一味地仰望父親,堅信父親說過的所有話都是正確的,並且他們證明自身觀點合理性的唯一理由就是「父親曾經說過這句話」。

  本書首發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即使在某些情況下,父親也無能為力,但他肩負著整個家庭責任的重擔,所以,兒童仍然會認為父親占據著支配地位。實際上,可能只是勞動分工讓父親能夠更好地發揮自身所長而已。

  就男性支配地位的起源史而言,我們必須意識到它不是自然產生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源自法律,後者是保障男性支配地位的必需條件。我們也可以推斷,在男性地位被法律確定以前,必然存在著男性特權被弱化的時候。歷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在母系社會時期,母親——即女性擁有支配地位,特別是在養育下一代方面。在當時,部落的所有男性都必須敬畏女性的崇高地位。有些習俗至今還保留著這種古代制度的色彩,例如,在一些文化中,在向孩子介紹陌生女性時,總要在前面套上「姑姑」或「表姐」的稱謂。

  從母系社會到男性支配社會的過渡中,肯定發生了非常多精彩的故事。對此,那些堅信天賦男權的人肯定會大吃一驚:原來男性的權力並不是一開始就有,而是通過鬥爭得來的。隨後,男性獲得了勝利並伴隨著女性的屈服。而且,法律的發展史也證明了這個屈服的過程是漫長的。

  因此,男性支配地位並不是自然發生的。已有證據表明,它的產生主要跟原始人的長期鬥爭有關,其中,男性作為戰士而受到大家的認可,他們依賴這種新的優越感並最終獲取了領導地位,使它服務於自身。

  這個過程不斷地發展,男性逐漸控制了財產權和繼承權。在前者中,男性通常都是財產的受讓人;而後者又繼續充當著男性支配地位的一種工具。

  處於成長期的兒童無須閱讀關於這個主題的相關書籍,或學習任何古代史,即可感受到男性是家庭里的特殊成員。即使在那些否認這種古老特權而追求平等的家庭中,它仍然存在。我們很難讓一個孩子相信母親所做的家務跟父親在外的工作是一碼事。

  想像一下,如果一個男孩從一開始就生活在這種普遍的男性特權中,又會怎樣?出生後,他可能會被灌注以極大的熱情,因為相對於女孩來講,父母經常更偏愛男孩。

  男孩可能從生活的每個方面覺得,作為一個兒子和繼承人,自己擁有更多特權和更大的社會價值。偶然的發言和做事機會通常可以喚醒他對男性重要作用的關注。每次看到女性從事不體面的工作,他愈發感受到這種男性支配地位的魅力,而這種印象又會由於身邊女性對男女平等地位的淡漠而得以加強。

  所有女性在結婚前都應該問未來丈夫的一個重要問題是:「你是怎麼看待男性支配地位,特別是在家庭生活中的支配地位的?」但是,很少有人會問這個問題,更不用說回答了。

  有時,我們可以看到女性對平等地位的鬥爭,而更多時候,我們看到的是不同程度的妥協。相比之下,我們可以看到男性從兒童期就開始確信自己承擔著比女性更為重要的角色。他們將這種信念看作權利,以男性特權的姿態應對生活和社會挑戰。

  這種關係滋生的每一個場景都被兒童悄無聲息地吸收著。他們留下了關於女性本質的一系列印象,大多數情況下,他們都覺得女性是低等的。通過這些事情,男性逐漸發展了鮮明的特質。

  在追求權力的過程中,他們認為目標毫無例外的都帶有男性品質和思想。這種典型的男性態度明顯暴露了自身來源。一些特定的性格特徵被標記為「男性的」,而另外的則被標記為「女性的」——儘管客觀上這種評價方法並不存在。

  如果我們在對比男孩和女孩的心理特點後發現了這種分化的傾向,那麼,我們就不是在談論自然現象,而是在探討個體行為。他們的行為已經被引到一個很狹窄的軌道,且生活和行為方式也因為某些觀念和力量而受到制約。這些關於權力的觀念迫使他們在做事方式上做出改變。

  「男性」和「女性」特徵無優劣之分。兩者都可以滿足人們對權力的奮爭。換言之,我們也可以看到所謂「女性」特徵(比如,順從和謙卑)的個體是如何成功地實現目標的。帶有順從性格特徵的孩子所享受的優勢有時候會使他們更易於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一般來說,複雜個體對權力的追求給心理學研究帶來了更大的困難。

  隨著年歲的增長,男孩具有的男性特質逐漸固化。他的雄心以及對權力和優越感的追求毫無疑問都是與對男性支配地位的渴望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對許多渴望權力的男孩來說,意識到自己對男性特質的追求並不是最終目的,他們必須證明自己就是擁有特權的「真正男性」,而且自己必須擁有特權。他們完成這個目標的方式既可能通過提高自身實力,又可能通過盡力貶低身邊所有女性的地位。在遇到不同阻力的情況下,為了實現各自的目的,他們要麼負隅頑抗,要麼詭計多端。

  那些根據男性特徵制定的標準經常被我們用來糾正男孩的行為。對男孩來講,他也總是會不可避免地按照這套標準評價自己。他反思自己的行為,並思考自己的行為是不是足夠「男性化」,自己是不是「真正的男人」。

  我們今天所謂的「男性化」,說白了,就是純粹的以自我為中心,體現了利己主義,帶來的是一種優越感和對他人的支配感。它的實現主要依靠一些貌似積極的行為,比如:勇敢、堅韌、奉獻、戰無不勝(特別是相對於女性)、獲得地位、榮耀,以及稱號、反抗所謂「女性」傾向,等等。他們一直都為個人優越感鬥爭,因為獲得支配地位就意味著擁有了「男性」品質。

  在這個意義上,每一個男孩都盡力模仿他所見到成年男性的行為特徵,特別是他的父親。這種人為的「偉大」錯覺滲透著整個社會。從很小的時候開始,男孩就極度渴望保留個人權利和男性特權。這就是所謂的「男子氣概」!在糟糕的情況下,它也就意味著傲慢和粗魯。

  成為一個男人能夠帶來非常誘人的好處。因此,如果看見不少女孩將變成男孩作為自己的理想或者作為一種高不可攀的願望,抑或按照男孩的標準要求自己時,我們均不應感到吃驚。這種理想可能只不過是一種行為和外表的風格。

  在我們的文化中,不少女性確實想要成為男性!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發現,有的女孩刻意要在遊戲或活動中表現自己,原因居然是「誰讓這些遊戲只允許體格強壯的男性參加呢」?這些女孩會爬樹,更願意跟男孩玩耍;她們避免參加任何「女孩」活動,將其視作一種恥辱。

  她們只能從男性主導的活動中獲得滿足感。我們應當理解她們這種對男性品質的偏愛,因為對優越感的鬥爭恰恰體現了我們所賦予的遊戲意義,而不是遊戲本身。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