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
2024-10-11 12:49:14
作者: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再也沒有什麼比想像產物更能體現個體精神的獨特性了!通過想像活動,我們可以超越物體,進而賦予感知新的內涵。換言之,想像力重新塑造了精神創造力的另外一種產物,即感知。想像產物不僅是對以往感知的重複再現(這種再現本身就是精神創造力的一種產物),更是一種高於感知的全新而獨特的產物,就像原始感知是在身體感受的基礎上產生一樣。
所謂幻想就是一種注意力集中程度遠超常規的想像活動。它產生的畫面看起來是如此生動和真實,以至於超越了單純意義上的幻想而表現為個體行為活動的變化,仿佛他們受到客觀刺激一樣。當幻想達到了這種真實性,我們就稱之為幻覺。
產生幻覺的條件與產生白日夢的條件相同。每一次幻覺都是精神的一次藝術性創作,它的設計和風格均符合創作個體的目標和動機。讓我們通過下面的例子來理解這一點。
一名聰明的年輕女性在違背父母意願的前提下結婚了,她的父母因此怒不可遏,斷絕了與女兒的來往。一開始,女兒堅信這是父母的錯。由於雙方的驕傲和固執態度,他們一直沒有達成和解。結婚後,原本生活在富裕貴族家庭的女兒不得不過著窮困的生活,但她始終沒有抱怨自己婚姻的不幸。要不是出現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所有人都會認為她已經非常好地適應了貧困的婚後生活。
女兒從小就受到父親的嬌慣,但過去親密的父女關係只能愈發凸顯現在關係的緊張,她的婚姻使得父親對她的態度日益冷淡,父女間的隔閡日漸加深,甚至在她的孩子出生後她的父母也沒有來探望一下女兒,看看他們的小外孫。女兒更加憎恨她的父母,因為她當時只是意氣用事,不該遭受如此對待,她愈發感到悲傷,父母的態度轉變如此之快——她本該得到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愛啊!
在此,我們必須注意到,這名年輕女性的行為完全受到個人動機的主導,正是這種性格特徵使我們得以深入了解為何她與父母的決裂對她產生了如此深刻的影響。
首先她的母親雖然有著不少優點,卻是一個嚴厲而又自以為是的女人。她對女兒的要求非常嚴格,雖然她對自己的丈夫唯命是從——至少從表面上看,但是她並沒有完全放棄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相反,她在順從中表現出了一些驕傲,並引以為榮。
其次,他們家裡還有一個被視作「掌中珠,心頭肉」的兒子,他是家族香火延續的希望,父母對兒子的關心遠遠多於對女兒的關心,這位女兒非常渴望扭轉這種狀態。婚後的生活艱難更讓這名成長於相對安全環境的年輕女性對父母日益憤恨——父母從小就對我不公平!
一天夜裡,將要入睡的時候,她迷迷糊糊中看到大門打開,聖母瑪利亞走進來對著她的耳朵說:「親愛的,因為我是那麼的愛你,所以我必須告訴你一個不幸的消息,你將在今年12月16日死去,我希望你有所準備。」
這名年輕女性並沒有被奇異的夢境嚇著,她搖醒她的丈夫,把夢境的來龍去脈向他說得一清二楚。第二天,這名女性去就診,並抱怨自己出現了幻覺。她堅持認為她真真切切地看到和聽到了聖母瑪利亞的出現和囑咐。
乍看之下,現實中似乎不可能出現這種情況,但如果我們運用精神方面的知識,這將會變得非常簡單。縱觀整個病史,我們總結為,一名天性好強的年輕女性表現出征服所有人的想法,她跟父母斷絕了關係,過著窮困的生活。
我們不難理解,對任何一個人來說,為了控制人間的所有事情,他最終必定會找到上帝並反抗他對人的約束。但如果這種與聖母瑪利亞的交流發生在一名祈禱者身上,沒有人會覺得事情會變得如此特別——這名女性的討論還沒完。
在從以上角度進行分析後,我們會覺得這些精神小把戲一點兒都沒有神秘的地方。難道不是所有人都會做這樣的夢嗎?但這名女性的夢確實還是有點兒差別——她是在醒著的時候做的夢。我們還必須注意到,她的焦慮感加重了她的壓力。在幻覺中,她雖然被自己的母親拒絕了,但卻被另一位母親接納。
事實上,在傳統觀念里,「另一位母親」指的就是最偉大的母親——聖母瑪利亞。這兩位母親的性格差別肯定很大。這位年輕女性之所以看到了聖母瑪利亞,就是因為她的母親沒能出現。幻影的出現是對母親未能關照自己的孩子的一種控告。
這名年輕女性正試圖通過某些方法證實她母親的錯誤。「12月16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間,在許多文化里,這是一年中人們聯絡感情、相互拜訪、禮尚往來的時候,也只是在這個時候,她們母女和解的可能性才最大。因此,我們可以理解,這個特殊的時候對於這名迷失自我的女性意義非凡。
這名女性幻覺中令人感到奇怪的事情是,為何聖母瑪利亞的友好出現帶來的卻是死亡的噩耗?事實上,從她對丈夫的描述中我們找到了答案:她的話很快就會傳遍她那狹小的生活圈,而這正是一個確定父母是否會探望自己的最好時機。
幾天後,聖母瑪利亞再次出現並說了同樣的話。這名女性問,她怎樣才能讓父母回心轉意。聖母瑪利亞說,她的父母不會原諒她犯下的錯誤。至此,一個意料之中的意外出現了——她征服母親的欲望並不能給她帶來快樂。
這時,我們試著聯繫她的父母,希望有機會了解一下他們的女兒的真實生活。結果,父(母)女和好如初,一切非常順利,當時場面感人。但事後,女兒仍然感到不太滿意,因為她覺得自己從父親眼裡看到了虛偽的眼光。她說,父親讓自己等了太長時間!雖然這名女性最後還是贏了,但她還是不能擺脫那種「證明別人是錯的」的欲望,還是希望自己輕鬆得勝,而後得意揚揚。
通過以上探討,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幻覺出現在精神壓力最大的時候,出現在他(她)擔心自己不能實現目標的時候。毫無疑問,在科技發展落後的時候,幻覺對人們產生了非常大的作用。
現在,人們已經從旅行家和探索家的文字描述中獲知幻覺的概念。顯而易見,當生活處於危險中的時候,人們會產生壓力,這種壓力刺激受害者引發各種想像,使他們得以從沉悶的生活中得到短暫的解脫。此外,幻覺還會促使人們吸毒,因為吸毒能夠撫平他們的恐懼。
幻覺對我們來說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我們已經在觀察記憶和想像的發生過程中注意到類似的現象。如果我們繼續對夢境進行解釋,我們也將看到相同的結果。通過集中想像力和解除人體關鍵功能,我們很容易產生幻覺。
在緊迫或危險的時候,在我們能力不足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想盡各種辦法擺脫軟弱感,並通過幻覺機制逃避它們。我們承受的壓力越大,需要解除的關鍵功能就越少。在這種情況下,在聽到「趕緊逃命吧!」的呼喊時,任何人都會用盡最後一點兒力氣,拼命地跳上幻覺的諾亞方舟。
錯覺是一個跟幻覺密切相關的概念。唯一的不同是前者還保持了一定的外界交往能力,但是這種交往是歪曲的,而患者對情形的判斷和感受到的壓力大小是一樣的。接下來我們將看到一個隨著欲望的不同創造性思維既產生錯覺又產生幻覺的例子。
一名出生於優秀家庭的男性由於接受了糟糕的教育而一事無成,如今,他在一家不起眼的郵局當小差。他曾經錯過了一切讓他變得優秀的機會,這讓他悔恨不已。加之受到朋友的責罵,他感到壓力日益增加。他開始喝酒,藉以消愁,逃避失敗。
一段時間後,他因為被發現譫妄抽搐而送到醫院。譫妄是造成幻覺的重要原因,在酒精中毒譫妄的狀態下,患者通常會看到各種小動物,比如老鼠、昆蟲和蛇。此外,患者的職業也可能促進幻覺產生。
隨後,他接受了那些堅決反對嗜酒的醫生的診治。他們嚴格執行治療方案,不久,患者似乎完全戒除了酒癮。出院後,他在三年內滴酒未沾。一段時間後,這名患者又到醫院看病,這次他出現了新的問題。他說,他時常看到一個男人露著牙齒對他獰笑,窺視他的工作。他現在的工作是給別人打散工。
有一次,他感到非常憤怒,因為這名男人居然在嘲笑他!他抓起一把土鎬朝那個人扔去,想看看他是真的存在還是只是一個假象。那個人敏捷地閃開了土鎬,並很快地發起反攻,把他打得鼻青臉腫。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應該單純按照假象的思維來解釋,因為幻覺不會引起嚴重的肉體損傷。但我們不難對這種情況作出解釋,這名患者經常產生幻覺,但這次他拿起土鎬向著一個「真人」扔了過去。
雖然這名患者抑制了自己飲酒的衝動,但事實上,出院後他的病情日益加重。他丟了工作,被趕出家門,現在不得不以打散工為生——這種職業曾經被他和他的朋友所鄙視。這名患者所承受的精神壓力並沒有減少!戒酒後,這名患者實際上喪失了一種重要的慰藉心靈的方式。
在過去,他雖然被家裡人認為一事無成,但終歸能夠在酒精的幫助下正常工作。對他來講,被罵作酒鬼總比干一份卑賤的工作要光鮮。這名患者接受治療後再次回到現實中,但他的生活並沒有比以前改善多少。要是他現在拒絕我們的治療,他更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安慰心靈,也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寄託自己的失敗感。酒精不再有效!
這種緊張的情況會重新誘發患者的錯覺。他認為情況跟以往一樣,自己依然是一名酒鬼。他通過這種行為向世界宣示:「我已經在酒精中毀了自己,現在誰也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他爛醉如泥,渴望從別人的輕蔑中解脫出來,從痛苦的散工職業中解放出來,從生存或逃避的抉擇中跳出來!在下一次被送到醫院之前,這種幻覺會一直存在。最後,他會安慰自己說,要不是飲酒毀了一生,他肯定會事業有成。
這些語言讓他產生了自我價值感。相比丟失工作而言,不喪失自尊更為難得。接著,他的所有努力都朝著「要不是飲酒,我也會事業有成」的信念發展。正是這種狀態讓他覺得自己並不比別人差,橫亘在人生道路前方的只是難以克服的重重障礙。為了找到一個安慰自己的理由,他拼命掙扎求索,最終造成幻覺,看見一個男人在朝著自己獰笑,但誰又能保證這個「幽靈」不是他自尊心的救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