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24-10-11 12:48:22
作者: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人類的命運取決於靈魂。
——希羅多德
人性的研究者不應該懷有太多的輕率和傲慢,相反,他們應當謹言慎行。理解人性是一個很大的課題,自遠古以來就已經成為我們的文化目標,但它並不是一門只允許少數專家研究的科學,其本質決定了人性必須由全人類共同探討發現。這使一些學究大為惱火,他們覺得研究只是一小部分專家的特權。
現代社會不利於我們理解人性,相互隔絕的生活狀態在過去真是令人難以想像!從孩提時期起,我就對人性理解甚少——家庭的限制使我對外界社會理解甚少。我的生活方式決定了我不能與其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而這種關係對於理解人性的科學和藝術至關重要。缺乏溝通使我和其他人逐漸疏遠,因而我常常會誤解他們的行為,並難以進行客觀評價。
人們常說:我們每天碰到許多人,與他們說話聊天,但感覺他們跟陌生人一樣,缺乏親密感。這種陌生感不僅表現為社會陌生感,而且表現為家庭陌生感。大多數父母不止一次地抱怨他們與孩子之間存在溝通障礙,而大多數兒童也不滿於被父母誤解。
我們對他人的態度取決於我們與他人的熟悉程度,因此這種熟悉程度構成了社會交往的基礎。如果我們能夠對人性有深入的理解,我們將可以更和諧地與他人相處,而我們的社會關係也會得到改善。我們深刻地意識到,相互理解的缺乏正是造成大多數困難和分歧的根源,它使我們易於誤解他人或被他人的表面行為所欺騙。
現在,我們可以談談為何本書選擇從醫學的角度揭示人性——因為我們希望為研究人性這片廣泛但迄今尚未完全理解的領域奠定科學基礎。我們將檢驗幾條關於人性的假設,並指出這些假設所解決的問題及結果。
自誕生之日起,精神病學就是一門需要廣泛了解人性知識的學科。精神病學家必須能夠快速、準確地找出患者的癥結,只有在把握疾病發展狀況的基礎上,才能下診斷、施與治療和開處方。精神病學不允許膚淺存在!錯誤的診斷不會帶來有效治療,而對疾病的正確理解將使患者病情好轉。換言之,對人性的理解必須經受實踐的考驗。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對他人的判斷失誤未必會引起可怕的後果,因為判斷失誤時間和後果發生時間的滯後使我們難於確定因果關係。我們經常很驚訝地看到,多年以後可怕的後果才出現。這些不幸的經歷使我們意識到,所有的人都應當了解關於人性的實用知識。
本章節來源於𝕓𝕒𝕟𝕩𝕚𝕒𝕓𝕒.𝕔𝕠𝕞
我們的研究發現,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障礙、情結和妄想在本質上與正常人無異,兩者都具有相同的起因、前提條件和發展過程。唯一不同的是,精神病患者的異常行為表現更為明顯,更易於為人識別。這個發現提示我們,異常行為具有研究價值,同時還應當注意正常人的類似表現。在此過程中,我們應當接受正當的培訓,滿懷激情並具有足夠的耐心。
我們的第一個發現是:人類靈魂根源在於童年早期。這並不是什麼重大發現,因為前人已經得出類似的結論。但這個發現的新穎之處在於,我們用無可辯駁的連續模型聯繫了童年期的經驗、印象、態度和成年的行為,這也意味著,我們能夠根據童年早期的經歷和態度預測成人期的經歷和態度。
在此基礎上我們還發現:單個靈魂外在表現不應當被孤立起來理解,事實上,它應當被納入個體分析中。總之,我們只有從個體整體行為、精神狀態和「生活方式」的角度對單個表現進行評價才不會有失公允。這樣,我們就不難發現隱蔽的童年想法決定了成人的生活態度。
簡而言之,一個驚人的事實是:從心理發展的角度來講,兒童和成人的思維並沒有差別,儘管有些想法的外在行為和語言發生了變化,但童年的根本目標和動機一直都指向相同的心理學目標,並未發生變化。例如,具有緊張性格的成人可能滿腦子充斥著疑慮和猜忌,總是企圖脫離社會,而這種性格特徵和精神活動可以追溯至三或四歲。在兒童身上,人們可能更易於發現異常的性格特徵,因為他們還不懂得如何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因此,我們決定將後續研究的重點放在患者的童年時期。
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得以根據一些人的童年表現推斷出他們的成人特徵,而不必等患者向我們敘述。事實上,我們所觀察到的成人特徵是童年經歷的直接投射。
在傾聽了大多數患者生動的童年回憶後,我們通過正確分析這些回憶,可以準確地重構患者當前的性格特徵。我們始終認為,個體難以擺脫早期行為的影響,儘管有人發現他們的成人期與童年時期的生活差異巨大,但罕見有人在童年時期就嘗試改變生活方式。
改變成人生活態度不必從改變生活方式開始,因為靈魂的基礎和個體的性格傾向不會變化,我們甚至可以推斷,人們的生活目標也不會發生變化。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促使我們研究兒童經歷:我們希望可以改變成人的行為方式。我們無須關心成人的生活經歷和印象是否曾經受到影響,因為其數目實在是太多了。我們真正需要理解的是患者最基本的行為方式,通過觀察這些基本的行為方式,我們可以覺察患者的關鍵人格特徵,從而給出正確的診斷。因此,對兒童心理特徵的觀察可能是我們研究的關鍵所在。
雖然我們已經發表了眾多研究一歲兒童的論文,但由於論文數量浩如煙海,以至於我們無法及時發現某些新發表的重要數據可能對研究人性至關重要。同時,我們還研究了防止惡劣性格特徵形成的方法,希望能為人類做出應有的貢獻。我們的研究自然也與教育學有關,這也是每一個心理學家研究多年的領域。
教育學是心理學研究者的偏愛,因為它為應用人性研究成果提供了合適的平台。我們的研究方法必須能夠將我們與他人的靈魂表現緊密相連,應當讓我們深入他人內心,共同分享快樂,分擔傷悲,就像一名優秀的肖像畫家通過畫像表現人物性格一樣。
許多人以理解人類本性為榮,而一旦有人提出要檢驗他們的理論成果,他們卻顯得氣急敗壞。但那些真正想要理解人性的人卻經常通過親身經歷,或觀察、認可他人等方式檢驗他人理論的價值和意義。
關於人性的研究可能是一門運用了多種創造性工具的藝術,這種藝術與其他藝術緊密聯繫,並且影響著其他藝術的發展,特別是在文學和詩歌方面,這種作用尤為明顯。
理解人性的終極意義在於提升我們人類對自身的理解,換言之,它必須有助於我們成為更好、更完整和更健康的人。
在理解人性後,我們的下一個問題是:如何更好地應用這些知識?
如果我們直接公布關於靈魂的荒唐發現必定會激起公眾的憤慨,招致洪水般的批評——研究人性的學生必須注意這一點,需謹言慎行。
不理解知識卻賣弄知識最容易讓自己聲名狼藉。例如,在晚餐上不合時宜地炫耀自己對鄰居行為的推測。此外,歪曲基本原理,聲稱它們是永恆不變的真理的做法也同樣危險。例如,在向不了解科學的人群介紹時採取這一做法——對那些理解科學的人來說,歪曲基本原理的做法同樣是無禮的表現。
我必須再次強調,人性的科學要求我們必須保持謙虛的態度!我們不應當不合時宜地、倉促地公布研究成果,就像一名兒童迫不及待地展示並炫耀自己的成果一樣,在成人眼裡,這種行為失當。我們也希望人類靈魂的研究者能從探索自身開始,他們不應當將在服務人類過程中總結的研究結論強行施加於他人,這種做法只會給心理學的發展增添新的阻力,並違背心理學原意——有時候,心理學必須承受一些考慮欠周的年輕科學家一時衝動帶來的後果。
我們應當變得聰明了,在下結論之前必須知曉心理學問題的來龍去脈。另外,我們應當在明晰心理學對某些人群有益的前提下公布我們的結論。即使是公布一個正確的性格研究結論,我們仍然需要小心,避免給他人造成傷害,這些因素包括不適當的公布方式或時機。
在繼續深入探討下一個主題前,我們必須回答另一個常見的困惑:許多人難以接受個體生活方式總是維持不變的說法。他們認為,我們一生經歷坎坷無數,總有些事情會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但同時我們還應當記住,不同人對生活經歷的解讀各異,即使是同一件事情,不同人的觀點也有區別。
這也就意味著,我們並非總是從生活經歷中吸取教訓。老年人未必更精明!當然,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更清楚如何解決困難,更懂得待人接物的規矩。但通常情況下,我們的行為模式並不會隨之發生變化。
我們不應該忘記,個體的所有行為都會指向某一特定終點。進一步深入觀察發現,個體必須適應自己的生活方式並接受生活方式的約束。
眾所周知,個體行為與以往經歷一致,且他有權選擇未來的生活方式並確定生活內容。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人從他們的生活經歷中得出各種各樣的結論。
有的人可能會反覆犯同一錯誤,如果你指出他的錯誤,他的反應可能包括以下幾種情況。其一,他可能會說:「你說得對,我下次會改正的。」這不是常見的反應。其二,在大多數情況下,他會拒絕你的批評:「我已經習慣了,這種習慣根本改變不了!」
有些人還會抱怨是父母或教育造成他們犯錯,並責怪沒有人理解他們的感受,或他們的處境是父母溺愛造成的,或他們自小備受虐待,缺乏母(父)愛。
無論他們找了何種藉口或使用哪些託詞,他們總是在逃避責任。通過這種方式,他們試圖使自己的行為正當化,從而逃避眾人的批評——他總是不犯錯誤的那個!如果他自己把事情做砸了,那也是別人的錯誤!這些人所忽略的一點是,他們很少會主動克服困難從而避免重複犯錯。他們更願意過著一成不變的生活,卻強烈地譴責是「他人」造成了糟糕的後果。他們可能一生都用著同樣的藉口。
人們可以從多個方面理解同一經歷並得出不同的結論。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不難理解,為何有的人不願意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而是選擇了通過逃避、扭曲、歪解事實獲得舒適感。自知之明難得!改變自己更難得!
人們應當在掌握人性理論和技巧後再開始嘗試啟發他人,否則一切將困難重重。有的人可能會流於膚淺,誤以為個體外在行為的變化就是人性的變化。實際的例子已經告訴我們,這種「啟發」對個體的影響非常有限,而任何「明顯」的個體變化都是表面的、無價值的,除非個體的根本動機發生了變化。
幫助人們改變自己絕非易事,它不僅要求心理學家具有樂觀的精神和足夠的耐心,而且要求他們具有謙虛的態度——這是最重要的。因為來訪者為了滿足自身的虛榮心往往狂妄自大、目中無人。此外,我們必須採用正確的方式改變人性。
如果一道營養豐富的佳肴被廚師粗製濫造,賣相醜陋,人們通常會要求退菜。人性科學的另一方面是社會中的人性。毫無疑問,如果人與人之間能多一分理解,我們的人際關係就會極大地改善,大家也會更加親密,社會上令我們感到失望、被欺騙的事情也會少很多。
目前社會的主要危害就是人際欺騙,我們的同伴們(本研究的對象)必須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他們參與的目的是發現某些未知潛意識力量對家庭的重要意義。為了規避風險,他們還必須理解人類行為具有扭曲性、虛偽性和欺騙性。總之,我們不僅應該學習並有意識地應用人性科學原理,還應該常常思考人性的社會意義。
我們應當從哪些人身上獲取人性科學素材並應用於哪些人?理論應當為實踐服務。人性科學的關鍵不是知道原理和獲取數據,而是將理論靈活應用於實踐,進而不斷地深化我們的認識,這應當是人性科學原理的根本目的。
我們過去接受的正規教育很少告訴我們關於人性的知識,而且大部分知識是錯誤的——因為當代教育還不能找到合適而有效的方法表達這些內容。在課堂外,兒童只能自行評估狀況和發展個人特性。
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讓他們了解到傳統人類精神的內涵,因而,人性科學原理就像化學反應一樣,被煉丹術的狂熱所淹沒。根據以往的經驗,那些社會關係尚未被複雜的教育扭曲的人最適合進行人性研究,他們往往不屈服於生活的壓力,包括樂觀主義者、奮鬥者和表面的悲觀主義者。
當然,人性不僅與社會交往有關,還與個人經歷有關。由於目前教育資源匱乏,僅有少數人具有欣賞人性的能力。這些人常常是改過自新的懺悔者,他們或者曾經掙扎于思想的漩渦,幾乎被錯誤和過失淹死而最終死裡逃生;或者差點兒被漩渦捲走而自我警醒。
當然,其他人也可以通過學習掌握這種能力,特別是當他們已經具有一定辨別力和同情心時。但理解人類精神的最好途徑莫過於親身經歷一次。
從這個意義上講,改過自新的懺悔者在我們這個時代尤其重要,他們通常站在一個比常人更高的角度看待世界。為什麼會這樣呢?
想像一下吧,一個人從生活的困苦中擺脫出來,從生命的泥潭中掙扎出來,使出渾身力氣將錯誤化作進步的動力,難道他不是真正領悟了生活的精妙與困頓嗎?沒有人可以與他比肩,即使是一個正義的人也不能跟他探討如何理解人性,因為前者已經看到了生活的精妙之處。
面對那些因錯誤生活方式造成痛苦經歷的人,我們應當義不容辭地幫助他們糾正錯誤的觀點——因為我們對人性的理解更深刻。我們必須時刻澄清他們的觀點,使他們可以更好地融入社會,更恰當地獲得快樂感;我們必須改變他們的思考方式,指明另一條道路。
在這條道路上,社會感和團體精神扮演著更為重要的角色。但我們不主張為他們創造一個理想的情感世界,因為一個新觀點足以幫助迷茫的人走出歧途。
我們認為,那些持決定論的偏執狂聲稱所有人類活動都具有因果關係的說法尚有可取之處,雖然隨著原因的變化,結果被賦予不同的含義,但是人類的自知和自我檢討能力仍然存在,而且影響著人類活動。
我們的自知力隨著我們對自身行動力和思想活力來源的闡明而得以增加,一旦人們理解了這一點,他們就可以成為一個不同的人,不再逃避自身知識缺陷所帶來的必然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