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體系
2024-10-11 12:43:45
作者: 唐島漁夫
按照正常意義上來講,拿破崙的故事已經到此為止。
然而,這位理想主義化的戰爭狂人,居然在公元1815年殺了個回馬槍。他帶著七百名親兵,悄悄地回到了法國本土,僅僅憑著三寸不爛之舌還有拿破崙本尊到場,皇帝復辟,創建了一個百日王朝(Hundred Days)。
結局,我們也都耳熟能詳了。
其實,拿破崙從厄爾巴島上的出逃,怎麼看都不像是一次巧合。
第七次反法同盟建立,拿破崙再敗於滑鐵盧(Battle of Waterloo)。當我們打開一張地圖,看厄爾巴島的位置的之後。發現這座島嶼恰好位於科西嘉島和義大利托斯卡納地區之間,西邊是拿破崙的戶籍所在地,東邊則是拿破崙的祖籍所在地,兩邊無論哪一邊,拿破崙都能夠自如地用母語交流。而且厄爾巴島面積居然達到了二百二十四平方公里,距離托斯卡納海岸最近處只有二十公里。拿破崙被准許在島上開鐵礦,建道路,還被准許頒布法律,訓練海軍。而且更加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拿破崙在島上還保留了皇帝稱號。
從某種意義上講,反法同盟就像一隻盛氣凌人的貓,拿破崙就像一直窮途末路的老鼠,到了嘴邊的肉,貓先不吃,而是盡情地玩貓玩耗子的遊戲。於是,拿破崙在「滑鐵盧戰役」中又被反法同盟戲弄了一次。
這一次,反法同盟沒有再跟拿破崙客氣。
他被流放到了大西洋的聖赫倫那島(Saint Helena),距離它最近的大陸,是非洲海岸。
這個島,前不著村,後不著店;這個島,英軍戒備森嚴。
1821年,拿破崙在這座島上去世。
拿破崙戰爭,是又一次典型的歐洲大戰,我們不妨稱之為第四次歐戰。
拿破崙戰爭之後,歐洲諸強確立了維也納體系(Concert of Europe)。
維也納體系,英國人發揮了重要作用。
英國人的如意算盤,依然是保持海上強權,保證英吉利海峽的絕對安全,確保歐洲大陸不出現一家獨大的局面。因此,維也納體系的最終成果,也完全符合了英國人的利益。
1815年9月,以基督教基本教義為基礎,以維護歐洲各國封建君主制存在和維護歐洲和平為動因,分別信仰天主教、新教、東正教的奧地利、普魯士、沙皇俄國三家結盟,形成了所謂的「神聖同盟」(Holy Alliance)。然而,這個同盟是由沙皇俄國所倡議組建的,且以宗教為幌子,合作內容顯得不合時宜且流於空泛。這些,並不完全符合英國人的利益。狡詐的英國人果斷採取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態度。
於是,奧地利首相梅特涅(Klemens von Metternich)居中斡旋。
1815年11月,聯盟重談,英、奧、普、俄結成四國同盟(Quadruple Alliance)。
以四大強國的「四國同盟」為核心,形成了維也納體系。
維也納體系之中,拿破崙雖然慘敗,但法國人並沒有輸掉底線,反而還保留了法國、西班牙、兩西西里的波旁王朝;俄國人和普魯士人雖然大獲全勝,尤其俄國人還付出了血的代價,但英國人卻在一直壓制這兩家新貴太過強大;荷蘭人的好望角被強行劃給了英國,而原屬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尼德蘭,則被硬生生劃給了荷蘭;對德意志、義大利,大家則意見一致,繼續持續保持分裂。
大國決定小國命運,強國隨意處置弱國,幾個超級大國之間保持均勢外交。
這就是維也納體系留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我們回頭再看拿破崙。
很多人說,拿破崙很像是英國的克倫威爾,但克倫威爾並沒有拿破崙的勇氣稱王稱霸。拿破崙手中沒有皇位,他可以憑空捏造皇位。沒有教皇,他可以俘虜教皇。拿破崙的心中,只有他自己;也有很多人說,拿破崙很像是中國的項羽,但項羽「不肯過江東」,他在乎自己的名節。然而拿破崙幾次三番出爾反爾,為了達成某個目的而不擇手段。而且拿破崙雖然驕橫,但他內心深處並不自信,他後來和奧地利公主通婚,分封自己的親戚四處稱王,無非是為了洗白自己的卑微出身。所以,相比之下,項羽才是一個真正的貴族。
拿破崙更像是老天賜給法國人的一個禮物,在最合適的時間扮演了最合適的角色。在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情況下,用法國人的浪漫和理想,譜寫了一曲一統歐洲的悲歌。
拿破崙時代,法國人達到了歷史上最高光的時刻。
拿破崙之後,法國人從戰鬥精神上迅速垮掉,一直影響到今天。
拿破崙戰爭已經結束,但維也納體系本身也存在很多弊端。維也納體系只是一個暫時的動態平衡,俄普的崛起,即將帶來歐洲歷史的再一次改頭換面。
(1) 作者註:大概相當於今天的比利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