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略改革
2024-10-11 12:33:39
作者: 唐島漁夫
馬略在羅馬共和國的歷史上,是個傳奇人物。
馬略出生的年代,恰逢共和國四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首先是羅馬人的仗越打越大,國內外矛盾越來越多。
羅馬共和國的急速擴張,各戰敗國的戰爭俘虜源源不斷地補充到了共和國奴隸階層的行列中來。奴隸越來越多,貴族們便開心了。比方說原來打掃衛生的奴隸只有一個,現在奴隸多了,則就可以細分成洗碗奴隸、掃地奴隸、疊被子奴隸。不過,奴隸數量的增加,除了讓羅馬貴族們更加肆無忌憚地享樂之外,還帶來了潛在的不安定因素。此外就是,被占領地區被征服了,能打的男人多半戰死了,不能打的男人多半都被賣身為奴了,女人的地位則更加悲慘。各種壓榨造成社會矛盾激化。所以在被征服的初期,被占領區依然存在暗流涌動的起義。
龐大的戰爭支出,讓共和國財政入不敷出。
軍費開支大了,當兵的人卻越來越少。當了兵的,戰鬥力也很成問題。
因為奴隸制的急速發展,造成了土地的瘋狂兼併。馬太效應下的貴族們巧取豪奪,手中掌握的社會資源越來越多。破產的農民和騎士越來越多,一開始是賣宅子賣地,再後來就是賣兒賣女賣老婆。當然,還有一些通過戰爭致富的騎士階層,這幫人擁有了空前的經濟自由地位,但政治上卻被貴族元老們把持了話語權。於是,這些騎士削尖了腦袋,想擠進新興貴族的行列。
另一個問題是,羅馬共和國的版圖雖然急速擴張,但羅馬城依然固執地限制著屬於羅馬城的公民權。大量的海外領地,甚至是義大利半島上除羅馬城以外的其他城市,都只是共和國的平民,而非公民。這些非公民身份的平民,從生下來那天開始,就被剝奪政治權利終身,換誰誰都不樂意。
如此尖銳的社會矛盾,共和國的執政官們也都心知肚明。然而,各種改革措施紛紛登台,卻沒有讓問題有實質性的解決。這其中,格拉古(Gracchus)兄弟的改革最為有名,但也失敗了(後文還會詳細講)。
更加嚴重的問題是,北方日耳曼蠻族人已經開始叩響羅馬人的北大門。
公元前113年,日耳曼人大批南下,逼近羅馬共和國的北方防線。這群南下的日耳曼盲流,領頭的日耳曼部落名字叫「辛布里」(Cimbri),因此這場戰爭又被稱為「辛布里戰爭」(Cimbrian War)。這群看起來像叫花子一樣的野蠻人,面對羅馬正規軍連續發起的多次攻勢,牌面上居然不怎麼吃虧。幾年時間,羅馬軍人不僅沒有打退日耳曼人的進攻,反而是日耳曼人再接再厲,翻越阿爾卑斯山(Alps),進入了義大利半島的北方腹地。
更加恐怖的是發生在戰爭後期的「阿勞西奧會戰」(Arausio),當時日耳曼人和羅馬軍團,在今天法國里昂附近展開會戰。武裝到牙齒的羅馬軍人,最終一敗塗地。參戰的十二萬羅馬人,僅有十人生還。
羅馬人的心在滴血。
共和國成立四百年以來,羅馬人戰無不勝,義大利半島以及周邊各路強敵被羅馬人揍了個遍。當年威名赫赫的迦太基王國,連同迦太基的名將之花漢尼拔,統統化為一抔黃土。
如今繁華落盡,共和國已經羸弱到了被蠻族按在地上摩擦的地步。
羅馬人民和元老院,盼望一位天神下凡,以拯救羅馬人。
在這種情況下,馬略改革橫空出世。
馬略能夠提出一整套的改革措施,並非馬略天賦異稟。恰恰相反,馬略這個人來自破產的騎士家庭,是個典型的寒門二代。年輕時的馬略沒學歷沒文化,不能拼爹不能走後門,智商情商也未有過人之處。馬略只能用軍功來證明自己,年輕時把腦袋拴在褲腰帶上,最終在死人堆里爬出來,才改變了自己的階級屬性與社會地位。正因為如此,後來走上政壇的馬略才足夠接地氣。接地氣的政治人物,說話才足夠硬氣。馬略在同元老院貴族派的較量中,歷來有理有據,遊刃有餘。
公元前107年,意氣風發的馬略被選為執政官,並開始了他的改革嘗試。
馬略的改革,直戳問題的根本。
前文提到的王政羅馬,自六王塞爾維烏斯改革,創造性地提出森圖里亞大會。由此羅馬軍隊以百人團為單位,按照財富等級裝配武器裝備,全民皆兵。百人團的概念發展幾百年,直到今天的羅馬共和國,羅馬人嘗到了開疆拓土的甜頭,軍隊的編制一直都是以徵兵制為基礎。徵兵制類似於中國古代的「府兵制」,也就是兵農合一的半職業軍人體制。這種軍制的好處,是充分地利用了共和國範圍內的勞動力。這些勞動力,都是戰則為兵,耕則為民,拿起刀槍就是羅馬戰士,卸下盔甲就是本本分分的共和國農民。
另外一個好處,是徵兵制下的羅馬軍隊,造血能力極強,失血之後的滿血復活能力也極強。比如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整建制的羅馬軍人被漢尼拔全殲,不過羅馬人總能夠迅速重新集結兵力投入戰場。
可是,如今時過境遷,羅馬軍人英雄不再,戰場上節節失利,昔日的豐功偉績都成為過往。
馬略的改革,最重要的舉措就是改「徵兵制」為「募兵制」。
馬略的募兵制,完全拋棄了之前的義務兵財富與百人團相掛鉤的體系。因為打仗檢驗的是士兵的砍人能力,而不是賺錢能力。尋找那些砍人能力強的人補充到軍隊中來,才是回歸到了戰爭的本質。於是,職業軍人的大門向所有願意參軍打仗的人敞開,哪怕是社會上的地痞流氓、潑皮無賴,只要砍人能力強,有願望把軍功當成出人頭地的手段,都可以加入共和國軍隊來。
於是,兵源的問題迎刃而解。
那麼,戰鬥力差的問題如何破解呢?
當初的徵兵制,征來的都是義務兵,義務兵並沒有規定服役年限,仗越打越大,征服的地盤越來越多,於是很多人都存在超期服役的現象。歲數大了又有錢的士兵,上陣殺敵的時候,甚至還帶著自己的三妻四妾、奴隸僕人,前呼後擁,招搖過市。而真正打仗的戰鬥力,卻極其低下。
反觀募兵制,調動的都是職業軍人,而且是常備軍,馬略給這些常備軍規定了服役年限,就是十六年。既然是常備軍,那麼兵馬錢糧就由共和國統一划撥。服役的十六年中,打仗的時候,按功行賞;不打仗的和平時期,國家負責發薪水,按月領取。十六年的軍旅生涯結束,退伍之後,由國家統一安排轉業到地方,想務農就給地,想打工就安排工作。
這樣也就解決了職業軍人的後顧之憂,可以安心為國殺敵了。
此外,之前的羅馬軍團,是根據財富等級的高低來裝備軍隊。因此,不同的作戰隊列,戰鬥力差異十分明顯。最差勁的無產者組成的百人團,甚至連刀槍劍戟都沒有,只能用魚叉、彈弓、石塊來禦敵。這樣的軍人,作用比啦啦隊強不了多少。
馬略改革之後,在共和國層面上,為職業軍人嚴格統一了單兵裝備和部隊編制。羅馬軍隊中的士兵,標準單兵配置為重裝步兵,重裝步兵則由共和國統一配備了投槍、短劍和拉丁長盾。這樣的重裝步兵六千人,組成一個標準的羅馬軍團(Roman legion)。而標準的羅馬軍團又由十個大隊(cohort)組成。當然,最基本的軍隊構成單元「百人團」依然存在,兩個百人團合稱一個小隊(maniple),原則上三個小隊組成一個大隊。
當然,羅馬軍團主力雖然是重裝步兵,其他兵種也依然得以保留,比如工兵、騎兵、弓箭兵等。
此外在精神層面,每個羅馬軍團都擁有自己的鷹徽(Aquila),鷹是羅馬的象徵。眼中有鷹徽,心中就有羅馬。
馬略的改革,標準化了羅馬軍隊組織,此外還發揚了老一輩羅馬共和國創朝前輩們的革命紀律,比如「十一抽殺律」(Decimation)。
十一抽殺律,是盛行於古羅馬時代的一種軍事連坐制度,意思是如果在戰場上,集體中有一個士兵開小差,那麼這個集體中每十個人中就要抽出一個,進行當眾虐殺。由於虐殺是由在場的所有士兵隨意進行凌虐,被虐者一般死相會十分難看,極具視覺衝擊力。順便補充一下,戰場上失敗,他們是可以理解的,但他們絕對不允許丟失鷹徽。凡是丟失鷹徽的,一律執行十一抽殺律。
由徵兵制而轉向募兵制,由單兵裝備而轉向軍團編制,由作戰方法到軍容軍紀,馬略的改革獲得了空前的成功,並且隨後在戰場上得到驗證。
公元前102年,改革後空前強大的羅馬軍團,在馬略的指揮之下,在北方戰線和日耳曼人的纏鬥中贏得大捷,十幾萬日耳曼野蠻人命喪荒野。
馬略一戰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