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拿得起放不下的兩晉史(2冊)> 壹 西晉立國 第一節 西晉建國

壹 西晉立國 第一節 西晉建國

2024-10-11 12:20:14 作者: 舊時艷陽

  西晉是由司馬家族建立的,關於司馬這一姓氏的來源,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講:當顓頊(Zhuānxū,上古部落首領)統治天下時,任命南正(官名)重主管觀測天文現象,北正(官名)黎主管地面人事。堯舜時期,又讓重、黎的後代繼續掌管這兩項事務,一直到夏、商之時。周朝的程伯休甫是黎的後代,周宣王時,程伯休甫出任大司馬(主管軍事)一職,因平定徐方有功,被賜以官職為姓,因此他們一族後來就改姓「司馬」了。

  楚漢之際,司馬卬(?—前205)為趙國的將領,與諸侯軍一同討伐秦國,平定河內。公元前206年二月,司馬卬被項羽立為殷王,建都朝歌(今河南鶴壁市淇縣)。後來他又投降劉邦,都城隨之遷往河內溫縣(今河南焦作市溫縣)。

  司馬卬的第八世孫名司馬鈞(?—115),司馬鈞生兒子司馬量(生卒年不可考),司馬量生兒子司馬雋(jùn,113—197),司馬雋生兒子司馬防(149—219)。司馬防做官做到尚書右丞,也就是尚書省的副秘書長,這個官可不算小了。

  

  東漢熹平三年(174),當時二十六歲的司馬防舉薦了二十歲的曹操擔任洛陽北部尉(分管轄區治安的官員)。東漢建安二十一年(216),曹操被封為魏王,他感念當年司馬防的舉薦之恩,專門大擺宴席宴請司馬防。

  席間酒至半酣,曹操笑著問司馬防道:「恩公看我現在還能當個尉官嗎?」

  司馬防趕忙回答:「當年我推薦您的時候,您是當尉官的合適人選,現在再做尉官,就大材小用了。」

  說罷,兩個人對視了一下,哈哈大笑。

  司馬防一共有八個兒子,大兒子叫司馬朗(171—217),字伯達;二兒子叫司馬懿(179—251),字仲達;三兒子叫司馬孚(180—272),字叔達;四兒子叫司馬馗(生卒年不詳,下四人同),字季達;五兒子叫司馬恂,字顯達;六兒子叫司馬進,字惠達;七兒子叫司馬通,字雅達;八兒子叫司馬敏,字幼達。因為他們的字里都有個「達」,所以號稱「八達」。

  司馬懿在弟兄八人中才能是最突出的,年輕時候就有比較好的名聲。但具體他做了什麼事情,比如像曹植七歲作詩、王戎七歲識李、司馬光七歲砸缸之類,讓大家覺得他自小就是個人才,從史書里是找不到的。史書里的說法比較籠統,《晉書》里只是說他「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

  司馬懿的名聲傳到了曹操的大謀士荀彧那裡。正是用人之際,荀彧就向曹操推薦了司馬懿。曹操得知司馬懿是司馬防之子,為了向司馬家報恩,也為了收攬人才,便派人前去司馬家,徵召司馬懿。

  司馬懿一開始不願去,裝病騙過了來人。後來曹操下令說,若他再不出山做官,就把他關進監獄。關進監獄這事兒可不是鬧著玩的,不得已,司馬懿來到曹操麾下。

  最初司馬懿為什麼要謝絕曹操的徵召,原因眾說紛紜。一個比較常見的說法是,司馬懿尊奉儒教,而曹操的做法打破了儒教的規矩,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

  曹操先後發出求才三令,明確說明,來投奔他的人即便有道德瑕疵(如「盜嫂受金」「不仁不孝」等)也沒有關係,只要有才能,就可以得到官職,一時間曹操手下人才濟濟。縱觀整個曹操時代,司馬懿也只是寂寂無聞,但後來曹操把他放到曹丕那裡做事,這為以後司馬懿的崛起創造了機會。

  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曹操去世。當年的十月,他兒子曹丕篡漢稱帝,建立了魏國,史稱曹魏。曹操雖然不在了,但曹家掌權的大將軍曹仁、曹休、曹真均健在,司馬懿依舊只能靠邊站。魏黃初四年(223),曹仁去世。黃初六年,司馬懿被任命為撫軍大將軍。黃初七年,曹丕去世(年四十),其子曹叡繼位,為魏明帝。

  太和二年(228),曹休去世,三年後,曹氏的最後一根頂樑柱曹真也死了。明帝曹叡提拔司馬懿接替曹真的位置,用以對抗蜀漢諸葛亮。這時候不得不讓人感嘆一件任誰也改變不了的事情,那就是命!司馬懿真是命大,從曹操手下逃過一劫,又熬走了曹家的數個精英,想不成功都難。

  其實司馬懿也不是諸葛亮的對手,但他有別的克敵策略:打不過就不出去打,一個字——拖。蜀漢建興十二年(234),諸葛亮含恨病逝在五丈原,年五十四歲。此時的司馬懿已經五十六了,他又熬走了比他小兩歲的「神人」諸葛亮。曹魏景初二年(238),司馬懿率軍討伐反叛的遼東公孫淵,大勝,進一步立威朝野。景初三年正月,曹叡去世,只有三十六歲,他臨終前把小皇帝曹芳託付給了司馬懿和曹家的代表人物曹爽(曹真之子)。

  一開始,曹爽也很尊重司馬懿,把司馬懿當作父輩看待,遇事會先向司馬懿請教,徵求他的意見,不敢擅自做主,兩個人的合作還算愉快。可是,自打曹爽任用了當時的名士何晏、鄧颺、李勝、丁謐、畢軌等人之後,情況就發生了變化。

  曹叡在世時,厭惡何晏等人浮華不實的做派,堅持不錄用他們,但曹爽和何晏他們關係很好,輔政後就立即擢升了他們的職務,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心腹智囊。在何晏等人的謀劃下,司馬懿的權力被逐步架空。後來曹爽給了司馬懿太傅的榮譽頭銜,徹底剝奪了他的兵權。

  面對曹爽集團咄咄逼人的架勢,司馬懿選擇了忍耐,並且是一忍再忍。曹魏正始八年(247)五月,司馬懿聲稱有病,離職休養,不再參與朝廷事務。不過這只是表面的假象,他和他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正在暗地裡積蓄力量,等待時機。

  正始十年(249)正月里的一天,是先帝曹叡逝世十周年的紀念日,曹芳帶領曹爽和包括曹爽幾位兄弟在內的眾多官員悉數出城,拜祭埋葬曹叡的高平陵。司馬懿一看難得的機會來了,便利用司馬師豢養的三千死士,迅速控制了京城,之後設計誅殺了優柔寡斷的曹爽兄弟,又處死了何晏等人。

  曹魏嘉平三年(251)八月,七十三歲的司馬懿去世,皇帝曹芳任命司馬懿的長子司馬師接掌了兵權。嘉平六年(254)二月,司馬師廢掉曹芳,另立曹髦為帝。

  正元二年(255)正月,司馬師去世,他弟弟司馬昭接掌了兵權。甘露五年(260)五月,在二十歲的年輕皇帝曹髦心中積壓已久的怒火突然爆發。「挾天子以令天下」明明是他曹家祖輩擅長的事啊,如今他竟反遭司馬氏所制,這讓人怎麼受得了!

  曹髦說出了那句著名的「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召集了侍中王沈等幾百號人,擂鼓吶喊著衝出宮門,準備去殺司馬昭。王沈本要勸阻,但曹髦不聽,王沈便偷偷溜走,去給司馬昭報信,司馬昭得信後做了充分的防備。曹髦率領人馬一路往外闖,可還沒有見到司馬昭,就被司馬昭派出的賈充命令手下成濟殺害了。曹髦死後,司馬昭迎立了曹奐(本名曹璜)為帝。

  景元四年(263)八月,曹魏大將鍾會、鄧艾等滅了蜀國,這當然是司馬昭的命令。當伐蜀之戰捷報頻傳的時候,魏帝曹奐提拔了司馬昭的職位,將他由大將軍擢升為相國、晉公,加九錫。所謂「九錫」,就是九賜,一是賜車馬,二是賜衣服,三是賜樂章,四是賜朱紅色大門,五是賜斜坡台階,六是賜虎賁百人,七是賜武器,八是賜大旗斧鉞,九是賜祭祀用的酒。王莽是中國古代史上第一個得到九錫的大臣,後來他篡奪了漢室江山。「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王莽之後,每當有權臣要篡位時,總是以得到九錫為先決條件。

  景元五年(264)三月,曹奐封司馬昭為晉王,並將他的采邑增加到了二十個郡。下一步,由曹魏過渡到晉朝的「禪讓」似乎就要瓜熟蒂落了。可就在這個關鍵時候,司馬昭病了,而且一病不起。

  曹魏咸熙二年(265)八月九日,司馬昭去世,年五十五。三十歲的世子司馬炎繼承了父親的王位,成為新的晉王,擔任相國,把持朝政。

  司馬炎對帝位也一樣垂涎三尺,但他不能硬搶,硬搶要在歷史上留下惡名,是很丟份的。他需要「吹鼓手」為他造勢,而此時朝堂上善於察言觀色的官場老手也是不缺的,他們只缺一個由頭。

  同年(265)八月,襄武縣很多人都說見到了巨人,身高三丈多。那時候的三丈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兩米二,和姚明的身高差不多。巨人腳印長三尺二寸,滿頭白髮,戴黃巾,穿單衣,拄著拐杖高聲呼喊:「今年就要太平了!」於是高官何曾、裴秀、王沈等抓住機會,聯名上書,勸司馬炎順應世事,早登大位。

  何曾是司馬炎封國晉國的丞相,關於他的詳細事跡,後面再講。裴秀,我國古代著名的地圖學家,可能有人會對這個名字很熟悉。他是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聞喜裴氏是中國古代史上出一品官最多的家族,就算是「舊時王謝堂前燕」中提及的琅琊王家和陳郡謝家,也只能往後排。裴秀出生於曹魏黃初五年,也就是公元224年,他爺爺裴茂是東漢的尚書令,爸爸裴潛是曹魏的尚書令。裴秀八歲就能寫文章,也是個神童級的人物,為官後屢次升遷,到這個時候已經晉封為侯。當年司馬炎展示了自己的一襲拖地長發,征服了裴秀,裴秀遂成為司馬炎的忠實粉絲,在司馬炎被立為世子的過程中有過貢獻。王沈,少年喪父,由叔叔王昶(chǎng)養大,王昶當年由司馬懿推薦為官,後位列三公。王家和司馬家一直關係甚密,王沈還曾經向司馬昭告密,導致曹髦被殺。

  此時的曹魏皇帝曹奐知道自己大勢已去,與其被趕下來,不如體面下台,於是他命太保鄭沖呈上了進策書,勸司馬炎順應天命,登上帝位,安定天下。司馬炎假意推辭一番,何曾等人當然要堅持,司馬炎也就順勢接納了大家的意見。

  曹魏咸熙二年(265)十二月十三日,曹魏帝曹奐把帝位禪讓給了晉王司馬炎,曹魏滅亡,晉朝建立,史稱西晉。曹魏從公元220年建立,共有五任皇帝(即曹丕、曹叡、曹芳、曹髦、曹奐),立國四十五年。此時回首四十五年前,我們會發現晉代魏和魏代漢的情境是何等相似!就連東漢最後一任皇帝劉協和曹魏最後一任皇帝曹奐的結局都一樣,他們都是自然死亡。

  有感於這兩段「禪讓」歷史,我寫了小詩一首:

  魏文晉武論短長,劉協境遇似曹璜。

  禪讓本是美譽事,始自王莽已走樣。

  宮殿有了新主人,原主人曹奐就要挪位了。十二月十五日,他暫時搬到了金墉城。這裡是洛陽城西北角的一座離宮,為魏明帝曹叡所修建,後來成為關押犯錯的、被罷黜的皇帝、皇后、宗室親王、王后等的場所,以後我們還要多次提到這個地方。

  曹奐出城時,已經八十五歲高齡的太傅司馬孚為他送別。拉著曹奐的手,他老淚縱橫,說:「我到死的那一天,仍會是曹魏忠貞不貳的臣子。」

  司馬懿的三弟司馬孚確實始終忠誠於曹魏。當年曹髦被殺的時候,懾於司馬昭的淫威,無人敢去哀悼,但司馬孚敢去,他不但去了,還趴到屍體上放聲大哭。司馬孚為人溫和,敦厚正直,生活節儉,不僅在當時享有美譽,也是司馬懿弟兄八個中後世評價最高的一個。他在九十三歲時去世,即便放在如今,也絕對算得上是個「壽仙」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