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生死存亡關頭,這幫人卻忙著發國難財!
2024-10-11 12:19:08
作者: 歷史君
01 正確主張遭誤解
1621年(明天啟元年,後金天命六年),遼瀋被後金攻占,朝廷再次起用熊廷弼,任命他為兵部尚書兼左副都御史,駐紮在山海關,經略遼東軍務,又以王化貞為廣寧巡撫,協助熊廷弼經略遼東,不料這兩人不和,導致後來的廣寧之戰慘敗,整個遼東全部丟失。
勝敗乃兵家常事,丟了沒關係,奪回來就是了,只是熊廷弼等人不能用了,朝廷便改用兵部尚書王在晉主持遼東戰事。
上任之後,王在晉首先來到前線勘察,得出的結論是,廣寧大敗後,官軍畏敵如虎,別說奪回廣寧很不容易,即便奪了回來也守不住。
王在晉之所以得出這個結論,與當時國家財力疲敝、無法與後金長期對峙有關,所以他主張乾脆放棄遼東和遼西,把最後防線「退」到山海關,這樣可以大大節省軍費。
根據他的測算,重修山海關,最多耗銀百萬。
實事求是地說,王在晉的主張是當時唯一正確的選擇,但卻遭到朝臣口誅筆伐,有人甚至認為他的主張是賣國言論,即便不是賣國,也是貪生怕死、懦弱無用的表現,這種人留他何用?
王在晉被罷免後,孫承宗接替他督師遼東。
02 「妙計」其實很不妙
作為明末著名的軍事家和明熹宗曾經的老師,孫承宗雖然也是做夢都想收復失地,但他也明白,與後金軍打野戰,明軍絕對不是對手。
冥思苦想之後,孫承宗想出一個名叫「堡壘計」的妙計:從山海關開始往東修築堡壘,後金軍一來,軍民就一起躲進堡壘堅守,後金軍一退,就繼續往前修築堡壘,像種樹那樣,一直把「樹」種到瀋陽。
不得不說,這個辦法也不錯,雖然過程漫長,但這種穩紮穩打、漸次推進的戰術,的確不失為一個「妙計」。
那麼問題來了:這種極其費錢的工程一旦上馬,國家有那麼大的財力嗎?答案是如果在永樂、嘉靖等國力強盛的時候,一點問題沒有,但那時是災害頻發的天啟年間,該收的賦稅難以征齊,災害嚴重的地方不但收不到賦稅,還得花費大量銀子賑災,國庫早已入不敷出。
對此窘況,孫承宗不可能心中無數,但他不管那麼多,他得有所作為,加上朝廷也支持,便摩拳擦掌地上馬了。
工程開工後,僅在遼西調集的軍隊就達十多萬,不但要修堡壘,還要配置相關設施,比如鑄造火炮等其他武器裝備,堡壘修好後,還得在每個堡壘裡面囤積糧食,配備其他生活設施。
俗話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花費巨額錢財後,堡壘倒是修了不少,沒想到後金軍一來,這些堡壘不但未能起到互為犄角、互相支援的作用,明軍照樣一觸即潰,堡壘還被後金輕而易舉地摧毀了,大批糧草、武器、馬匹和餉銀,自然也落入了後金軍之手。
這哪裡修的是堡壘,簡直是給後金軍準備的倉庫!
03 巨額軍費使朝廷不堪重負
悲摧的是,沒有一個人意識到這種事再也干不得了,於是就形成了這樣的惡性循環:後金軍摧毀一座,明軍重修一座,重修一座,再摧毀一座,仿佛這是一個很好玩的遊戲,兩邊都玩上了癮。
屢敗屢戰的精神固然可嘉,但明知遊戲不可玩還要玩到底,那就是腦殼長包了。
繼續玩下去的結果,就是朝廷不停地白白花錢,而失地一寸也未收復。
軍費不但未能降下來,反而猛增至之前的數倍,僅花在遼西關寧軍身上的開銷,每年就達五六百萬兩白銀。
這是什麼概念?當時戶部的全部收入,每年不過四百來萬!
也就是說,即使把戶部的年收入全部拿出來,也不夠填關寧軍這個窟窿,要想養活他們,還得吃老本。
戶部很快就開始叫苦,孫承宗便想自力更生,開始在遼西屯田。
田倒是屯起來了,無奈地狹田少,滿打滿算,整個遼西屯田能夠收到的糧秣賦稅,每年折合白銀也不過十五萬兩,杯水車薪。
這還要在不出意外的情況下,才能獲得這點收入,若莊稼成熟時後金軍打來,明軍不能抵擋,這些辛辛苦苦的明軍就成了後金軍的免費勞動力,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種出來的糧食,成為敵人的口糧。
04 各級官員趁機貪污
自力未能更生,朝廷不得不一再加征遼餉,搞得天下百姓雪上加霜,苦不堪言。
依然無法滿足所需,朝廷又被迫拆東牆補西牆,暫停西北各鎮糧餉發放,對不起了,先欠著,什麼時候有了什麼時候補發,然而一暫停就遙遙無期。
可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不想等死的山西、陝西邊軍便來了個譁變,西北流寇也趁機擴大勢力。
不堪重負的還有中原、山東等地,民變此起彼伏。
眼看「妙計」就要變成拖垮朝廷的稻草,始作俑者孫承宗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他倒是想改弦更張,然而此時已經由不得他,他即便想停也停不下來了。
因為除了他,沒人願意停下來。
早在「堡壘」工程開工伊始,不少部門、官員就發現,這簡直是老孫為他們「量身定做」的貪污機會,無論是撥發餉銀的部門、官員,還是修建工程的管理人員,都有貪污的機會,至於是否有人指責他們發國難財,他們是「顧不上」考慮這個的。
再說你要指責得有證據,拿不出證據,你就是誣告。
05 堡壘戰術成搖錢樹
沒有人能拿出這樣的證據,因為這樣的證據,每一次都隨著堡壘的被摧毀而消失得無影無蹤。
於是,堡壘修到哪裡,貪污就發生到哪裡。
偷工減料把堡壘修成豆腐渣工程只是小菜一碟,更有人虛報根本不存在的據點,明明只修了兩座,他可以報三四座甚至更多。
這些昧著良心發國難財的官員,堡壘修好後甚至盼望後金軍馬上來攻打,因為只有玉石俱焚之後,他們貪污腐敗的證據才能隨之煙消雲散,當一座座堡壘成為廢墟之後,朝廷即便想派人來查也無處可查。
這種堡壘戰術,也給吃空餉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一個堡壘戰術,就這樣淪為從內閣六部到地方大員甚至遼西軍隊的搖錢樹。
崇禎四年,大凌河之戰爆發,孫承宗苦心經營的大凌河堡壘被皇太極一圍就是三個月,孫承宗先後派出四批援軍,第一批兩千人全部完蛋;第二次派吳三桂他爹吳襄率領八萬人的軍餉養出來的三千精兵,加上從其他地方抽調的三千人增援,因天氣原因還沒打就退了回去;第三次仍然是吳襄率領的這六千人,被皇太極率兩百親兵打得屁滾尿流,吳襄率先當了逃兵;第四次從關外調集三萬多軍隊增援,結果也是幾乎全軍覆沒。
被圍在大凌河堡壘裡面的祖大壽打又打不過,突圍又突不出去,援軍又不中用,只好吃完糧食就殺馬來吃,馬吃完了就殺人來吃。
當然不是所有人都殺,先是殺施工和後勤人員,吃完後又殺蒙古兵,蒙古兵殺完後,剩下的就只有關寧軍自己人了,再也不忍心殺或者不敢殺了,只好投降。
大凌河之戰的慘敗,標誌著「堡壘戰術」徹底破產,所謂的「堡壘戰術」,自然也壽終正寢。
這樣也好,可以為朝廷節省大量銀子,只不過一切都晚了,大明王朝這個堡壘,沒多久也在自己人和外敵「夾攻」之下,土崩瓦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