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死明成祖朱棣的,是個伊朗人!
2024-10-11 12:17:32
作者: 歷史君
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間,先後五次御駕親征,北伐蒙古。
有人說,朱棣五征蒙古,是窮兵黷武,甚至有人把它稱為史上最大的軍事笑話。
從結果來看,朱棣此舉的確收穫不大,不但沒有徹底解決問題,還把自己的命都弄沒了——永樂二十二年(1424),北征回師還沒到京,朱棣就在途中病了,然後就於榆木川(今內蒙古烏珠穆沁)駕崩了。
所以有人說,如果他不親征,舒舒服服地待在京城,怎麼會生病?身體倍兒棒的他,怎麼會英年早逝?
這話不無道理,但給他扣個窮兵黷武的帽子,似乎不太合適,在當時那種情況下,是個人都受不了來自北方的禍害,朱棣想解決這個禍害,只不過是一個正常的統治者,正常的選擇而已。
01 北元陰魂不散
1368年(洪武元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元朝的殘餘勢力在元惠宗的帶領下逃了,逃到漠北繼續元帝國的統治,史稱「北元」。
逃到漠北後,這股殘餘勢力老實了一段時間,沒有與明朝為敵。但在永樂初年,其貴族勢力發生了內訌,分裂為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經常互相殘殺。
按理說,他們互相殘殺是他們自己的事,對明朝來說也是好事,因為這種內鬥可以消耗他們之間的實力,他們的實力越小,對明朝的威脅就越小。
問題是,三個部落互相殘殺不過癮,還時常滋擾明朝邊境。一勞永逸地解決掉這個禍害,便成了朱棣最重要的「工作」。
據《明史》記載,朱棣第一次親征蒙古,發生於1410年(永樂八年),在飛雲山一戰中擊破五萬蒙古鐵騎,韃靼(蒙古本部)向明朝稱臣納貢。三年後,韃靼大汗阿魯台被朱棣封為和寧王。
而害死朱棣的,正是這個阿魯台!
嚴格說來,阿魯台不是蒙古人,而是蒙古化了的伊朗人,至於他怎麼跑到那去了,而且還當了那裡的大官,有關史料卻無記載。
阿魯台本為北元太師,其「上司」是東部蒙古也就是韃靼人的鬼力赤,鬼力赤能成為蒙古大汗,就是阿魯台擁立的,可見這人確實有實力。
實際上,朱棣最初是想和他們做「朋友」的,並於1403年二月派使者致書韃靼,對鬼力赤及阿魯台等大臣說,咱們以前雖然是敵人,但那一頁翻過去了,今後還是和為貴比較好,希望「可汗遣使往來通好,同為一家」,又分別於同年八月、1404年五月、1406年一月、1406年四月、1407年十一月,先後五次派使臣去韃靼,要求與蒙古建立友好關係,鬼力赤不但不給面子,還把朱棣派的使臣抓了。
而這個阿魯台,在這期間倒不時朝明朝拋媚眼,多次向明朝使者表示「歸誠之心」。
鬼力赤雖然是老大,但實權掌握在阿魯台手裡,朱棣了解這點後,以後就不理睬鬼力赤了,派人直接與阿魯台聯繫,阿魯台則趁機向明朝要好處,而且都得到了滿足。
接下來,阿魯台又幹了一件擁立之事,這一次擁立的人名叫本雅失里。原來,鬼力赤被傳非元裔,既然非元裔,那就是外人,咱們怎麼能讓一個外人做老大呢?部下們不滿,就把他廢了(那裡的部下能廢領導,也是沒誰了)。第二年,也就是1408年,阿魯台乾脆把鬼力赤殺了,同年冬,擁立本雅失里為蒙古大汗,他自己則為太師,掌握了大權。
02 使者被殺引發戰爭
換了老大後,韃靼和瓦剌繼續「內鬥」。
1409年年初,阿魯台和本雅失里率兵攻打瓦剌,卻吃了敗仗,退走臚朐河(今克魯倫河,黑龍江上源額爾古納河水系呼倫湖的支流,朱棣將之更名為「飲馬河」)。
如果說窮兵黷武,這個阿魯台,才是真正的窮兵黷武,他見搞「自己人」沒討到便宜,轉身就把矛頭,對準了明朝。
原來他的「歸誠之心」是假的,忽悠朱棣而已。
雖然在瓦剌人那樣吃了敗仗,但實際損失並不大,不過是點皮外傷,很快就好了,然後阿魯台就「自恃力強」,公開與明朝為敵了。
1409年七月,阿魯台竟然殺了明朝的使者郭驥,朱棣大怒,命淇國公丘福率十萬大軍征討,丘福卻犯了輕敵的錯誤,加上孤軍深入,中了韃靼人埋伏,導致全軍覆滅。
那可是十萬人啊,一傢伙就被乾沒了,大明朝的軍隊,禁得起幾次如此折騰?朱棣不得不決定親征,想利用自己豐富的作戰經驗,一鼓作氣把對手解決掉,不然今後再派大將和軍隊,可能又是「添油戰術」。
1410年三月(一說二月),朱棣的第一次親征開始了,頂著刺骨的寒風,五十萬大軍直撲漠北。
那可是五十萬大軍啊,而且皇帝老兒親自來了,這可開不得玩笑,所以,當明軍開到臚朐河流域,朱棣就得到消息,韃靼人分成兩股逃了,一股由本雅失里親自率領,逃向西邊的瓦剌部,一股由阿魯台率領,逃向東邊。
朱棣決定先解決本雅失里,親自率軍追擊,於當年五月三日在斡難河(今蒙俄邊境)大敗之,本雅失里逃向瓦剌時,身邊僅剩七騎。
大敗本雅失里後,朱棣馬不停蹄,揮師向東,直撲阿魯台,在今蒙俄邊境之斡難河東北方向殺敵無數,阿魯台同樣大敗,被迫於當年冬遣使貢馬,與明朝修好,明朝也本著樹敵不如交友的想法,於1413年封阿魯台為和寧王。
03 班師途中皇帝病死
雖然接受了明朝的封號,但是這個阿魯台,是口服心不服,只不過新敗之後實力大減,暫時不敢亂說亂動,等待時機而已。
而朱棣親征韃靼,雖然收穫不小,卻是按下了韃靼這個葫蘆,浮起了瓦剌這個瓢,瓦剌趁明朝全力對付韃靼之機,迅速發展壯大,並於1413年,也就是明朝大敗韃靼人那一年,進駐臚朐河,窺視中原。朱棣便來了個第二次親征。
這一次卻不太划算,弄了個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雖然重創了瓦剌,並使其多年不敢犯邊,但明軍也傷亡慘重。
事情就是那麼有意思,第二次親征,按下了瓦剌這個葫蘆,以阿魯台為首的韃靼這個瓢,又浮起來了。
經過幾年發展,自以為日益強盛,本來就沒有真心臣服的阿魯台,又有了「本錢」,又開始搞事了。
而且比從前更過分,明朝本著和平友好願望派去的使者,他不是侮辱就是拘留,並不斷派兵對明朝邊境進行騷擾和劫掠,甚至於1421年冬圍攻明北方重鎮興和所(元中都),殺了明軍指揮官王祥。
朱棣決定三征漠北,阿魯台卻避而不戰,明軍連他一根毛也沒薅著,僅在回師途中,順便收拾了一下兀良哈部。
僅僅消停了兩年,阿魯台又不安分了,反正不去搞一下,心裡就不舒服,於是,1423年,阿魯台再次率部騷擾明朝邊境,引發朱棣第四次親征。
這一次仍然是「小有收穫」,雖然在黃河以北擊敗了韃靼西部的軍隊,韃靼王子也先土干率部投降,但阿魯台這個最令人頭痛的攪屎棍,依然「逍遙法外」,而徹底弄死這個攪屎棍,是朱棣最大的心愿,否則將永無寧日!
這一次,朱棣是真的急了眼。
1424年正月,阿魯台竟然率軍攻到山西大同和今內蒙古開平等地,「氣急敗壞」的朱棣調集山西、山東、河南、陝西、遼東五都司之兵於京師和宣府(今河北宣化)待命,四月三日正式出兵,「殺氣騰騰」撲向阿魯台。
沒想到這渾蛋繼續玩兒「失蹤」,明朝軍隊剛進至隰寧(今河北沽源南),還沒見到他們的影子,阿魯台就向答蘭納木兒河(今蒙古境內之哈剌哈河下游)逃了,志在必得的朱棣下令急追,追到答蘭納木兒河,哪有阿魯台的影子,找遍了周圍三百里,連阿魯台的氣味都沒聞到,朱棣只好下令班師。
勞師遠征,勞民傷財,結果依然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你說鬱悶不鬱悶?
公元1424年8月12日,班師回朝途中,懷著巨大遺憾的朱棣病了,死於榆木川。
04 死於「自己人」之手
通過連續不斷征討,蒙古勢力暫時被削弱,明朝也筋疲力盡,再也無力大規模遠征。
就像打麻將,有輸家就有贏家,而阿魯台這個伊朗人,無疑是這場牌局的最大贏家,雖然不是槓上開花,但這一把卻和得漂亮,因為可以這麼說,堂堂明朝皇帝,雄才大略的朱棣,是被他害死的。
但他卻沒逃過「自己人」之手。
趁阿魯台忙於應付明朝的窮追猛打,瓦剌又趁機擴張實力,經過幾年休整,首領馬哈木之子脫歡實力大增,並於朱棣死前一年就與阿魯台幹上了,結果是「大敗阿魯台所部」,導致阿魯台部屬離散,實力大為衰落,而且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在瓦剌部和兀良哈三衛雙重壓力下,被迫於1428年之後南遷至明宣府以西的大同、寧夏、甘肅邊外一帶駐牧。
然而,好日子沒過多久,「大災大難」又從天而降。
阿魯台先是於1431年敗於瓦剌脫歡部,所部僅剩兩千人,「駐牧於集寧海子西北岸」,接著又於1434年遭瓦剌脫歡所立脫脫不花可汗率眾襲擊,妻子部落遭殺掠,阿魯台僅剩率殘部逃命的份,終于于當年八月,在瓦剌脫歡發動的最後一擊中被殺,部屬潰散,消失在歷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