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模仿,再創新

2024-10-11 11:29:36 作者: 希文

  很多創業者往往一上來就陷入創新的誤區,結果死於創新。我認為,模仿並不丟人,但模仿有兩個基本的要訣——

  第一是選擇模仿的對象。一定要選擇已經被證明成功的有前景的「好東西」,同時要牢記模仿只是手段和工具,模仿的目的是創新和顛覆。但我最反對盲目創新,一定要謀定而後發。被模仿者和模仿者是先發和後發的關係,先發總有預想不到的問題,後發可以研究哪些最適合我們發揮。在學習模仿先行者的基礎上,我們要有所取捨地創新。

  第二是把握模仿的時機。在進入一個領域的時機把握上,我們一般選擇有第二者出現後,即一家開創者加一家跟進者,這表示這個市場即將啟動。此時,我們一定要派幾個人追蹤一下,一旦我們能看清楚,立即讓大部隊跟進去,超第二,拼第一。儘管這種理念有時會使騰訊貽誤更好的戰機,但保證了騰訊在戰略方向上不會出現大偏差,這對於度過創業期進入發展期的騰訊至關重要,尤其是在變幻莫測的網際網路行業。

  ——馬化騰《第三者的顛覆型模仿》

  新浪網的創始人王志東曾經批評說:「馬化騰是業內有名的抄襲大王,而且他是明目張胆地、公開地抄。」

  王志東的話點明了騰訊公司眾多產品有模仿的特性。無論是即時通信工具、門戶網站,還是網路遊戲,甚至C2C電子商務網站拍拍網,馬化騰無一例外都是在「抄襲」既有模式。QQ是抄襲了ICQ,門戶網站是抄襲了搜狐、新浪,網路遊戲是抄襲了網易和盛大,拍拍網是抄襲了淘寶和易趣。

  但問題顯然又不是這麼簡單,因為騰訊無論「抄」什麼,最後都能青出於藍,把對手甩在後面。騰訊顯然不是光靠抄襲而縱橫網際網路的。其實,搜狐、新浪等門戶網站是抄襲了美國的雅虎,李彥宏的百度是抄襲了美國的Google,李國慶的當當網是全盤抄襲了美國的亞馬遜公司……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究竟應該如何看待這些「抄襲」呢?

  中國網際網路協會專家郭濤表示,網際網路的很多核心技術其實都不在中國,包括支付寶、騰訊、視頻技術等,都是從國外引進的。實際上有很多被模仿者也是最初的模仿者,大家都模仿了國外的同一商業模式,那麼誰的技術更先進,誰的文化移植更易被接受,誰就能取得成功。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

  騰訊研究院的副院長鄭全戰說:「技術上的成功並不等於商業上的成功。我們不應該重複發明,而是要在其基礎上開發性能更好或者價格更低的東西,或者將現有的發明與其他的技術結合起來,創造更加實用的東西。……在我們身邊有很多東西,甚至一些我們平時司空見慣的東西,它們在功能或易用性上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譬如Apple TV,它竟然可以做得如此小巧精緻。」

  在某種程度上,這是騰訊對創新的理解。任何創新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做出的,創新從來不是無中生有。就像搜索加GG的模式並非谷歌發明的一樣,IBM公司——曾被現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魯克稱為「全球首屈一指的創新模仿家」,它尾隨雷明頓·藍德公司推出了商業大型計算機。不可否認,有了後知之明之後,後來者更能避開早期產品的各種缺陷,從而獲得更大的利潤。事實上,歷史上更多時候是創業型公司擔當了開拓創新者的角色,因為他們更需要製造一個新的藍海市場。

  鄭全戰說,研究院經常鼓勵員工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很多時候,我們只是將問題考慮到一個層面,就停止了,認為這個問題就OK了,但實際上如果我們再往前走一步,就會有更大的空間。例如,旋風最開始只是研究院的一個客戶端軟體,日用戶量只有幾百萬。後來轉型做下載組件服務,跟公司其他業務合作,現在單日最高服務用戶超過了1億。」

  馬化騰深諳網民需求,OICQ在設計之初就確定要和通信連接,借鑑了ICQ的經驗,考慮用戶的使用習慣與需求。以實用、夠用、反應快為主要出發點,馬化騰和合作夥伴考慮了多種相關協議,使得產品的使用性和發展性兼備。馬化騰把自己定位成一名挑剔的用戶,針對相關產品的「缺陷」下功夫,如ICQ只能按照用戶提供的信息尋找好友,而OICQ就可以通過網上查詢直接尋找好友。

  馬化騰深知,模仿是需要創新的。他不盲目跟風,也不無端創新。他選擇的是學習最佳案例,然後超越他們。馬化騰的創新理念很早就滲透到QQ的諸多產品中,比如離線消息、QQ群、QQ表情、移動QQ、QQ秀等。產品的創新與技術革新讓馬化騰獲得了龐大的用戶群,對穩固整個騰訊體系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整個網際網路的發展模式幾乎都是在模仿中創新,騰訊不是唯一。有業內人士表示,大公司以壟斷的形式模仿,的確會扼殺中小型網際網路企業的創新。但新興網際網路企業的開創,往往也是從模仿大公司開始的。

  騰訊在多個應用領域取得成功,並非僅靠模仿。它為什麼能讓對手感覺到威脅呢?一方面是因為騰訊模仿了其應用,另一方面騰訊具有穩定的用戶,並將程序按照用戶體驗進行創新,這才是其競爭對手感覺恐慌的根本原因。

  騰訊的創新分為3個階段。1998—2004年,是學習型創新階段。比如QQ秀,就是學習了韓國Avatar的產品理念。2004—2006年,是整合創新階段,比如QQ遊戲,它把聯眾的休閒遊戲模式植入到即時通信產品中。2006年以後,是戰略創新階段,這個階段對創新人才的要求非常高,騰訊已經吸引了一批優秀的網際網路人才。

  騰訊鼓勵人人提創意、搞創新,公司很多新產品都源於普通研發人員的靈感。事實上,騰訊公司不僅鼓勵員工不斷在方式、方法、內容上尋求更好的技術方案,還使用完備的保障機制和激勵機制不斷激發個人創意,以全面的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經營模式創新,推動公司的不斷成長。

  創新有多種形式,它不僅僅指開闢一條前人從未走過的道路,也告訴我們,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嘗試著走一條別人已經走過的路,並且會走得更好。

  牛頓曾說:「我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只是因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這裡固然有牛頓自謙的成分,卻也道出了一種創新的途徑。我們完全可以向「牛頓式」的創新者學習,為自己設置一個更高的目標,站在這些巨人的肩膀上超越巨人。

  當當網網上書店聯合總裁俞渝毫不諱言對亞馬遜這個世界最大、最知名網上書店的模仿和學習。她說:「對亞馬遜的財務報表,我比一些華爾街的分析師們還要熟悉。我會用噹噹的指標和它一一作對比,最新的結果是,9項指標中我們只有庫存周轉率不如它。」她將當當網比作是「學齡前兒童」,而「亞馬遜」已經進入「青春期」了。

  俞渝指出:「中國古話說得好,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噹噹不恥於當學生,因為有的學比沒的學要好。」相較之下,噹噹更在意的是「成功」而不是「複製」。俞渝在實施模仿戰略時的心得是「要以開闊的心態和眼界去學習,並且在學習中重新建立適合企業本地化生存的新規則」。「用笨方法,從骨子裡學」,這是俞渝認為噹噹之所以能夠將網上購物這樣的新事物,在中國成功推動起來的「模仿要義」。

  三星電子也是通過對電子巨頭索尼進行創造性模仿而一步步成長壯大起來的。2004年4月中旬,三星電子公布了其2004財年第一季度營業額及總收入,第一季度銷售額為125億美元,營業利潤超過34.8億美元。

  三星電子第一季度的營業利潤,就遠遠超過索尼2004全年8.13億美元的盈利預測。但據此認定三星電子超越了索尼,仍為時尚早。從營業額看,2003年,三星電子的總收入為362.8億美元,索尼的總收入為720.81億美元,這與三星電子的「超越」戰略——2005年以前使全球銷售收入增長兩倍,從而一舉超過索尼——還有差距。

  不過,這並不影響三星電子作為一個「模仿」神話而成為諸多中國企業推崇的對象。對三星和索尼進行類比,按中國的思維方式,是有點「青出於藍而更勝於藍」的期待在內。幾年前,三星是索尼的模仿者,而現在,許多中國企業則成了三星電子的模仿者。

  需要注意的是,模仿創新並不是盲目進行的,而是朝著既定目標進行的創造性模仿。正如國畫大師齊白石先生所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如果只是一味地模仿,只能是重複別人的步伐,很難有所突破。模仿創新在最初階段都要經過一個學習過程,向前人學習其優秀之處,吸取其精髓,在後期就要加入自己的思想和創意,通過獨特的創新,從而創造更大的成功。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