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6:拒絕孩子的壞情緒
2024-10-11 11:20:03
作者: 金文
一個深冬的早晨,在一個猶太社區中心健身房的走廊里,有個2歲左右的小男孩兒突然大發脾氣。他先是一下子趴到地下,緊接著是躺在地上滾來滾去,大聲地哭起來。周圍人來人往,而這個小男孩兒依舊任性地躺在地上不起來,哭叫聲越來越大。
小男孩兒的母親就在他身旁,一句話也不說。她先是放下手裡的包裹,蹲下來,接著又坐下來,後來索性全身趴在地上,使她的頭和兒子的頭呈一條水平線,兩個人的鼻子也碰在了一起。走廊里的人越來越多,母子兩人旁若無人地趴在那裡好久。
最後,小男孩兒臉上的憤怒表情慢慢消失了,顯露出平靜,哭叫聲變成了耳語。小男孩兒把哭紅的小臉貼在地板上,母親也同樣把臉靠在地板上。他們就這樣待了兩三分鐘:孩子看著周圍的腿、腳以及陌生人看他的目光,母親也跟著一起看。孩子看母親,母親就看孩子。最後,孩子站起來,母親也站起來。母親拿起丟下的包裹,向孩子伸出手,孩子抓住母親的手,兩個人一起走過長長的走廊。
到了停車場,母親打開車門,把孩子放在兒童安全座椅上扣好卡扣,親了一下他的額頭。這個時候孩子的情緒已經變得非常平靜。
在整個過程中,母親一句哄、一句訓也不用,卻將孩子的情緒安撫好了。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使母親安撫了這個原本情緒不穩定的孩子呢?是愛和理解的力量!正如一位教育專家所說:「孩子由於發脾氣或發怒而掙扎時,我必須成為他的容器——一個可以容納他的精力和意圖的、由純潔的愛構建成的容器。」
請記住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所以,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突然爆發的大哭、吵鬧、恐懼、坐立不安等,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蹲下來,淡定地、充滿關愛地接納他的感受與情緒,允許情緒的釋放,而不是通過「吼一頓、嚇兩句」或者講大道理安撫來止哭止鬧。
幾個小朋友在公園裡追趕著玩泡泡水,媽媽們在旁邊閒聊。突然,兩個孩子被絆了一跤,同時摔在了地上,泡泡水灑了,孩子不約而同地大哭了起來。
兩位媽媽連忙跑過來。
亮亮媽媽提著亮亮的胳膊把他拽起來,訓斥道:「叫你慢點跑、慢點跑,就不聽!沒事,就輕輕摔了一下,沒有出血,有什麼可哭的!那麼多阿姨和小朋友看著呢,羞不羞啊你。」亮亮繼續哭,不理睬媽媽。
亮亮媽媽又說:「再哭,媽媽就不喜歡你了。」媽媽露出了嚴厲的表情,亮亮不敢哭了。
另一位媽媽呢?
萌萌媽媽抱住萌萌,說:「這真的是太難過了,泡泡水竟然灑掉了,你一定很傷心,媽媽抱抱!」萌萌委屈地抱著媽媽大哭,媽媽沒再說話,只是輕拍孩子的肩膀表示安慰。萌萌的哭聲越來越小了。
「萌萌快看,那邊的小野花好漂亮呀,采一朵戴媽媽頭上好不好?」萌萌立刻停止了哭泣,拉著亮亮一起去採花。
結果會有什麼樣的不同呢?
萌萌采了一朵漂亮的小花送給媽媽,而亮亮的情緒一直不高,捏著小花不說話。萌萌媽媽問:「亮亮怎麼不去給媽媽戴花呢?」亮亮低著頭不說話,好久才說:「我怕媽媽不喜歡。」
相信大家已經看出來了:情緒經常被接納的孩子,通常性格也會更加平和、開朗,不輕易發怒,與父母的關係也比較親近;而經常被阻止宣洩情緒或者被否定情緒的孩子,通常很難建立真正的自信,他們的內心是壓抑的,有什麼話也不會輕易地對父母開口,親子關係也往往並不親密。
我曾經在一個深受家長歡迎的幼兒園的走廊上看到過這麼一張小貼士,上面寫著:
孩子情緒不好時家長需要做的四步驟:
一、家長要保持合理的情緒控制;
二、接納孩子的情緒;
三、搞清楚孩子為什麼這樣;
四、幫助孩子心情好起來。
面對哭泣的萌萌,萌萌媽媽並沒有給予強硬的制止,而是認真履行了這幾條原則:首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沒有表現出煩躁和排斥;其次接納孩子難過的情緒,把「哭」的權利還給萌萌,等萌萌把不好的情緒通過淚水安全地釋放出去了,再處理問題;最後,幫孩子想個辦法疏導和表達自己的情緒。
其實,當我們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會他的情緒,並引導他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時,孩子的情緒表達就會向良性發展——不會因為無助和受到挫折就大哭大鬧不止,而會逐漸做到遇到問題不驚慌失措,不發脾氣,會嘗試講道理並尋求幫助。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擁有強大的內在,變得通情達理,從容不迫。
反觀亮亮媽媽,不給孩子表達情緒的機會,先譏諷後恐嚇,這些話給孩子的暗示是:媽媽不喜歡我哭,哭是不好的行為;我不能哭,否則媽媽就不喜歡我了。為了取悅父母,孩子在想哭泣時就會壓抑自己。表面上孩子確實不哭了,但情緒背後真正的根源並沒有得到解決,內心掩藏了更多的恐懼。
所以,小小的孩子學會了察言觀色、謹小慎微、畏首畏尾,不懂得表達自己的真實情緒。也許他會成為一個聽話的「乖」孩子,但也有可能他以後會越來越牴觸媽媽的專制強硬,越來越叛逆。
誠然,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永遠幸福快樂,生活中永遠充滿歡聲笑語。但是,哭和笑,都是一個人真實的情感流露。情緒本身沒有好壞,是生理和心理的正常反應。所以,當孩子哭時,我們不要慌,無須怕,正確引導就好。但是一定要避免一些錯誤的方式,比如亮亮媽媽的呵斥與恐嚇,再比如下面這個小男孩兒媽媽的抱怨。
有一次在社區醫院,一個小男孩兒因為發高燒,要採血樣檢查。但孩子一看到護士阿姨拿著針頭過來,就開始嗷嗷大哭。
孩子的媽媽感到很難過,因為她也很怕扎針,覺得抽血對孩子來說太殘忍了。她一邊皺著眉頭一邊掉著眼淚說:「唉!我可憐的寶寶,真的不公平啊,為什麼你們班偏偏就你生病發高燒呢。如果媽媽能代替你生病就好了。」
孩子一聽,哭得更厲害了,牢牢地抓住媽媽的衣服不放手。看到孩子和媽媽一起哭成淚人,護士和醫生也是無可奈何。
其實,看著護士手裡寒光閃閃的針頭,別說孩子害怕,有些大人可能都會直打哆嗦。這個時候,媽媽的態度和話語對於孩子能否從容地面對針頭至關重要。加拿大約克大學的一項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孩看見針頭就哭不單是怕疼,也因為多數家長對扎針表現出的「不淡定」,感染和影響到了孩子,自然而然地,孩子也會牴觸打針。
看到孩子的痛苦和恐懼,如果媽媽能蹲下來,讓孩子能夠平視你,並明確告訴他,為何要打針,會產生怎樣的疼痛之後,相信孩子的恐懼感就會減少一些。比如,媽媽可以平靜地跟孩子說:「寶寶生病了,打了針就會好,就疼一小會兒,然後就沒事了。相信寶寶可以的!」
當然,孩子可能還是會有點兒不情願,但他看到媽媽的平靜和理解,就會從中獲得勇氣,從而伸出自己的小胳膊。有了這樣的經驗,他會一次比一次勇敢。長此以往,就能培養出孩子積極向上的情感能力。用比較時髦的語言來說,就是能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情商很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