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呂思勉中國史書系(套裝共3冊)> 十七 孫吳為什麼要建都南京

十七 孫吳為什麼要建都南京

2024-10-13 15:20:21 作者: 呂思勉

  南京為什麼會成為六朝的都邑呢?其實東晉和宋、齊、梁、陳不過因襲而已。創建一個都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又當都邑創建之初,往往是天造草昧之際,人力物力都感不足,所以總是沿襲舊都的多,憑空創造的少,這是東晉所以建都南京的原因。至於宋、齊、梁、陳四代,則其政權本是沿襲晉朝的,更無待於言了。然則在六朝之中,只有孫吳的建都南京,有加以研究的必要。

  孫吳為什麼要建都南京呢?長江下流的都會,本來是在蘇州,而後來遷徙到揚州的。看秦朝會稽郡的治所和漢初吳王濞的都城,就可知道孫吳創業,本在江東,其對岸直到孫策死時,還在歸心曹操的陳登手裡,自無建都揚州之理。然則為什麼不將根據地移向長江上流,以便進取呢?須知江東定後,他們發展的方向,原是如此的,然其兵力剛進到湖北邊境時,曹操的兵,已從襄陽下江陵,直下漢口了。上流為曹操所據,江東斷無以自全,所以孫權不能不聯合劉備,冒險一戰。赤壁戰後,上流的形勢穩定了,然欲圖進取,則非得漢末荊州的治所襄陽不可。而此時荊州,破敗已甚,龐統勸劉備進取益州,實以「荊土荒殘,人物凋敝」,為最大的理由。直至曹魏之世,袁淮尚欲舉襄陽之地而棄之,其不能用為進取的根據可見。然吳若以全力攻取,魏亦必以全力搏擊,得之則不能守,不得則再蹈關羽的覆轍,所以吳雖得荊州,並不向這一方面發展,孫權曾建都武昌,後仍去而還江東,大概為此。

  居長江下流而圖發展,必先據有徐州。關於這一個問題,孫權在襲取關羽時,曾和呂蒙研究過,到底取徐州與取荊州,孰為有利?呂蒙說:徐州,北方並無重兵駐守,取之不難,然其地為「驍騎所騁」,即七八萬人,並不易守,還是全據長江的有利。如此,才決計襲取荊州。

  可見在下流方面,孫吳亦不易進取,而曹魏在這一方面的壓力卻頗重。原來劉琮降後,曹操要順流東下,不過一時因利乘便之計,若專欲剿滅孫吳,自以從淮南進兵為便。所以赤壁戰後,曹操曾四次征伐孫權(建安十四年,十七年,十九年,二十一年),都是從這一方面來的,而合肥的兵力尤重。

  孫吳所以拒之者,實在今濡須口一帶。此為江東的生死所系,都金陵則和這一帶聲勢相接,便於指揮。又京口和廣陵相對,亦為長江津渡之處,曹丕曾自將自此伐吳,此路亦不可不防;居金陵與京口相距亦近,有左顧右盼之勢,孫權所以不居吳郡而居金陵,其理由實在於此。此不過一時軍事形勢使然,別無深意。

  東晉和宋、齊、梁、陳四朝,始終未能恢復北方,論者或謂金陵的形勢,欲圖進取,尚嫌不足,後來宋高宗建都臨安,或又嫌其過於退守,謂其形勢尚不如金陵。此等議論,皆太偏重地理,其實南朝之不能恢復,主因實在兵力之不足,當時兵力,南長於水,北長於陸,水軍之力雖優,足以防禦,或亦可乘機為局部的進取,然欲恢復中原,則非有優良的陸軍,作一二次決定勝負的大戰不可。

  且身臨前敵,居於適宜指揮之地,乃一將之任,萬乘之君,初不必如此。孫權雖富有謀略,實仍不脫其父兄剽悍輕率之性質,觀建安二十年攻合肥之役可知,此其所以必居金陵。若宋高宗,則初不能自將,居金陵與居臨安何異?

  小國寡民之世,建都之地,要爭出入於數百里之間,至大一統之世則不然。漢高祖欲都洛陽,留侯說:「其小,不過數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敵,不如關中,沃野千里,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制諸侯。」此乃當統一之初,尚沿列國並立時代之習,欲以都畿之地,與他人對抗,故有此說。若大一統之世,方制萬里,都在一個政府統制之下,居長安與居洛陽,又何所擇?

  然則政治及軍事的指揮,地點孰為適宜,必計較於數百千里之間,亦只陸恃馬力,水恃帆力之世為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