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論語與算盤> 當仁不讓師

當仁不讓師

2024-10-11 10:14:41 作者: 澀澤榮一

  孔子並不是以宗教面對世人,特別是孔子時代的中國風俗,正帶有一切以義務為先、權利居後的傾向。

  ——澀澤榮一

  世人動不動就說,《論語》缺乏權利思想,還有人認為沒有權利思想的東西,就無法施行文明國的完整教育。我認為這些論者的主張必然是謬見和錯想。誠然,孔子之教從表面上看或許缺乏權利思想,特別是把它拿來跟以基督教為精髓的西方思想比較時,可能會發現,孔子的思想在權利思想方面的觀念就顯得十分薄弱了。但是我還是認為,說這種話的人並沒有真正了解孔子。

  孔子與一開始就以宗教家面目出現的基督和釋迦不同,孔子並不是以宗教面對世人,特別是孔子那時代的中國風俗,正帶有一切以義務為先、權利居後的傾向。所以在兩千年後的今天,把他拿來和思想全然不同的基督相比,這種主張一開始就犯了根本性的錯誤,所以,其比較結果也必然產生差異。那麼,孔子之教是否全然缺乏權利思想呢?以下就我所看到的稍加披露,以對社會作一啟蒙。

  《論語》主義的教旨在於律己。教人這樣那樣,或者應該這樣那樣,全是用消極的方式來說明「人道」。如果我們真能將這種主張推廣,那麼最終結果一定可以讓人立足於天下。雖然孔子從一開始就好像沒有想過要為宗教而立其學說以教人,但是我們也不能因此下定結論說孔子完全沒有教育觀念。假如孔子有機會掌握政權,那麼他必然會採取施行善政、富國安民、推行王道等等措施了。換言之,孔子最初的意向是成為一位經世濟民的政治家。由於孔子以一個經世家的立場立於世間,當門人提出各種問題來問他的時候,他都曾一一給予回答。而他的門人也是來自各階層的,因此詢問的內容就顯得相當廣泛,有問政事的,有問忠孝的,也有問禮樂、文學的。將這些問題與回答收集起來便成為《論語》二十篇了。孔子到了晚年(六十八歲時)才研究《詩經》,註解《書經》,編輯《易經》,作《春秋》,如同福地櫻痴居士所說,孔子僅僅在六十八歲之後的五年間(孔子享年七十有二)才真正用心於傳道性的教學。他生在缺乏權利思想的社會,又不是以宗教家的立場立於世以引導他人,所以說,孔子在教育學說上很刻意地不去強調權利思想,實在是不得已之事。

  與此相反,基督教完全以權利思想的充實來立教。本來猶太與埃及等國的風俗就是信預言家所說的話,所以當時他們的社會出現了許多這樣的預言者。從基督的祖先亞伯拉罕至基督的近兩千年中,就出現過幾位像摩西、約翰這樣的預言者,他們或預言聖王即將出來治世,或說將有國王一般的神來率領世人立於世。就在此時,基督誕生了,只因國王相信預言者的話,以為將有取代自己的統治者出世,這可是大事。惶恐之餘,命令兵士將附近的所有孩子都殺害了。由於基督的母親瑪麗亞帶著基督逃往他處,所以倖免於難。實際上,耶穌教其實就像這樣,產生在這種錯誤夢想的時代,因此教義的命令性較強,權利思想也很強烈。

  然而,有人認為,基督教所談的「愛」與《論語》所教的「仁」,幾乎是一致的,只是有著主動與被動的差別。比如說,基督教教人「凡吾所欲,應施於人」,孔子則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乍一看,孔子似乎僅管義務而無權利概念,但正如所謂兩極相通一樣,二者的最後目的是一致的。

  .但我認為,以宗教或以經文來說,耶穌教比較好;以人們所應操守之道而言,孔子之說較好。或許有人並不贊同我這一觀點,可在我看來,孔子的思想不談奇蹟是人們對孔子抱有較高信賴度的原因吧!不管是基督,還是釋迦,都有很多奇蹟。如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三天後又復活了,這不顯然是個奇蹟嗎?不過,因為這奇蹟出在最優秀的人身上,因此我們就無法斷言絕無此事。但我不得不指出,這些奇蹟,是凡人的智慧所不能及的,如果完全相信,那豈不迷信到了極點?一旦我們同意這些事跡為事實,人們的智力就完全暗淡無光了,就像有人相信一點水竟有神藥的功效和砂鍋上燒的艾草也能具有醫療效果等等。長此以往,最終會造成很大的禍害。日本雖然已被人們肯定為文明之國,但仍然存在著像寒冬季節白衣朝拜、不動之神撒豆驅邪等習俗,則被譏為迷信之國也無可奈何。而孔子對此令人討厭的奇蹟與迷信一件也不談,這就是我深信他的原因,這也是產生真正信仰的答案。

  很明顯,《論語》也含有權利思想的觀念,其中的一句「當仁不讓於師」足已證明了。只要道理正確,就該堅持自己的主張,勇往直前。老師固然應該尊敬,但是,只要仁之所在,也可以不必禮讓老師,這句話難道沒包含著很生動的權利觀念嗎?其實,不只是這一句話而已,只要你能廣泛獵取《論語》各章,便可發現很多類似的語句。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