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歷史深處的美麗> 在愛這件事上,是輸還是贏?

在愛這件事上,是輸還是贏?

2024-10-11 10:07:24 作者: 沈念

  我不知道,如果張家肯像重視男兒一樣重視女孩,給張幼儀很好的教育,她這樣倔強的女孩會不會早早成熟,成為一個更有見地的人。倘若如此,不知當年的張幼儀,在明知對方似乎不看重自己的情況下,還會不會選擇聽從命運的安排,嫁給徐志摩。

  嫁給這個人,她半生沒有得到過垂憐與愛,卻從命運的逆境中爬起,戰勝了怯懦。可是這樣的崛起,看得我心驚膽戰,為她著急——試問天底下的女孩,如若有枝可依,誰願顛沛流離?

  曾看過不少描寫愛情的文章,印象最深刻的是這一句:幸運的女孩,會找到一個寵她愛她,令她一輩子沒機會成熟的男人。

  外面的風雨,倘若能自己扛起來,固然值得尊敬,可這背後,得要付出多少心血與努力。張幼儀的崛起之路,充滿艱辛,也帶著一股自強。

  1949年,張幼儀離開大陸,在兒子的支持下,在香港與一名蘇姓中醫結婚。我不是刻意看這個時間,可能真的是她遇到這個合適的人,就正是在這一年。而這個時間,是徐志摩去世十多年後的時間。

  在她離婚後,徐志摩在世時,她沒急著踏入婚姻。很多女人會拿婚姻作為報復男人的手段,潛台詞通常如此:哼,你不是不要我嗎?我馬上就找個比你好一百倍的人嫁,我要讓你知道,喜歡我的人不差你這一個。但張幼儀身上,沒有這種無腦的幼稚。

  她真的認真地開始了一個人的時光。

  而她50歲時選擇的這位蘇醫生,為人敦厚老實,待她誠懇體貼,是可以與她「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人。兩個人在香港生活了18年,直到丈夫病故,張幼儀才前往美國,同愛子團聚。

  

  如果沒有徐志摩,張幼儀或許和其他女人沒什麼不同,相夫教子,日子平平淡淡,直到生命結束;

  如果徐志摩不出國,沒有吸收西洋文化、開闊眼界,沒有遇到林徽因、陸小曼式的女子,也許會和張幼儀湊湊合合地過一輩子,縱然起初總是兩不相合,日子久了,也不排除日久生情,老而彌篤;

  如果張幼儀沒有轟轟烈烈地進行絕地反擊,而是任由命運的輪船將她帶離港口,拋至大海,她或許會成為另一個朱安。

  只是不知道這樣的功成名就,被別人施以崇敬目光的背後,那風光的生活,是不是她真心想要的?

  如果能選擇最好的,我一萬次相信她會選擇徐志摩;但因為他的薄情,她只能夠退而求其次,把本應對婚姻和家庭釋放的能量,全部釋放在個人事業里,以燃燒熱情,成就自我。可有誰敢說,這不是一種悲涼呢?

  自始至終,她都憋著一口氣,想與命運較出高低。

  命運最終投降了,深深傷害她的徐志摩也去世了,她的世界一片荒蕪。過去的那些,都不再有意義。人生,此刻,才是真的重新走向開始。

  晚年的張幼儀說過這樣一句話:「在他一生當中遇到的女人裡面,說不定我最愛他。」聽過他們故事的人,對這句話無不給予最多的贊同。

  有人給出別的解釋,這源自於張幼儀經世之後的豁達,她不是那種小心眼的女子,也不愛耍小孩子脾氣。她大度,面對一切,早已雲淡風輕。

  我的理解是,或許有性格成因,但能夠在離婚後還會對徐家父母孝敬如初,做到隨叫隨到,對徐志摩也全然不去悔恨,甚至在他去世後還主動接濟陸小曼,這顯然不只是因為胸懷大度就能做得到的。

  我們來分析一下徐志摩對三個女人的情感:

  徐志摩對陸小曼,愛得最深,只是對方後來的表現,讓他深深地失望,乃至陷入絕望;

  對林徽因,他一直是深愛著,或許正因為無法得到,才令這份愛變得深沉而神聖;

  而對張幼儀,他從來沒有分給過她一分的愛慕,從一開始的鄙棄,到她有所改變後的敬佩,始終是場面上的客套,沒有私情。

  而她,到死都愛著徐志摩。她多次成功地反抗過命運,唯獨在愛這件事上,始終是個徹底的失敗者。

  或許最終,她能放開一切,但沒人敢說,在她的內心深處,徐志摩已經化作往事,煙消雲散。如果一個女人可以大度成張幼儀這般,那我不禁要說,她不是真愛,也勝似真愛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