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與蘇軾的「愛與恨」
2024-10-11 09:48:48
作者: 趙越
位列「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蘇軾,皆是當時才華橫溢的詩人和散文家,皆是年輕有為的朝臣棟樑。兩人因緣際會地相逢於北宋王朝那個積貧積弱、內憂外患的年代,身不由己地陷入變法革新的黨派之爭不能自拔。政見上的背道而馳,使王安石和蘇軾在官場上針鋒相對。許多反對變法的保守派因此大做文章,把二人說成不共戴天的仇敵。
1.黨派之爭,結下「不共戴天之仇」。
當時,王安石是堅定不移的變法派領袖,而猶豫不定的蘇軾眼見新法在實施過程中被貪污腐敗之人利用,成為盤剝百姓的工具,因此,無法苟同王安石激進的改革作風,走上了積極反對變法的道路。
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準備變更科舉制度,請求興辦學校,在科舉考試中罷除詩賦等科目,專以經義、論、策來考試。蘇軾隨即上《議學校貢舉狀》,論述貢舉之法行之百年不可輕改,並得到宋神宗的召見。王安石對此極為不滿。
之後,宋神宗想讓蘇軾編修中書條例,王安石強烈反對:「軾與臣所學及議論皆異,別試以事可也。」當王安石得知神宗打算任用蘇軾當諫官時,更是極力阻止,並派蘇軾去做府推雜事的小官。
蘇軾在任開封府推官期間,又呈上《上神宗皇帝書》《再上神宗皇帝書》,直言反對新法。而最令王安石忍無可忍的是蘇軾的《擬進士對御試策》,其中提到:「晉武平吳,獨斷而克;苻堅伐晉,獨斷而亡;齊桓專任管仲而霸,燕噲專任子之而敗;事同功異。」蘇軾藉此含沙射影地批判王安石在變法過程中不聽勸諫、「獨斷專行」。
王安石怒不可遏,向神宗諫言:「軾才亦高,但所學不正……請黜之。」幾天後,他又對神宗說:「如軾者,不困之使自悔而絀其不逞之心,安肯為陛下用?」恰巧朝中有人告發蘇軾兄弟運父靈回鄉的過程中偷運私鹽,王安石立即下令徹查,並拘捕了相關人員審問。雖之後查明此事實屬誣陷,但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交鋒,蘇軾自知已無法再在朝中待下去,於是請求外放,出任杭州太守。
2.惺惺相惜,堪稱「文人相親」之典範。
蘇軾雖去,朝中反對變法之聲不減。王安石在遭受誣陷之冤與喪子之痛後,罷相辭官,回到江寧老家。兩人一先一後離開了廟堂之高而處江湖之遠,終有機會冰釋前嫌。
元豐初年,王安石的「朋黨」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向神宗皇帝上奏,說蘇軾「謗訕朝廷」。神宗震怒,傳旨將蘇軾逮捕入獄。不久,蘇軾被定罪候斬。除其弟蘇轍外,滿朝文武無人敢為他求情。此時王安石身在江寧,待他得知這場轟動朝野的「烏台詩案」時,蘇軾罪名已定,性命危在旦夕。想到國家正值多事之秋,而蘇軾的確是個難得的人才,王安石立即派人快馬加鞭趕至京城,將自己的親筆書信呈給神宗皇帝。信中說道,目前國家正值用人之際,切不能因為蘇軾寫了一些不中聽的小詩就錯殺良才。神宗皇帝對王安石敬重有加,看過信後,覺得頗有道理,便下旨釋放蘇軾,將他貶到黃州。
請記住𝙗𝙖𝙣𝙭𝙞𝙖𝙗𝙖.𝙘𝙤𝙢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元豐三年,蘇軾奉命從黃州移居汝州。途徑江寧,想起隱居於此的王安石,深為過去王安石能夠不計前嫌冒死相救而感動不已,於是趁此機會專程拜訪,以消除多年的隔閡。王安石聽說蘇軾來到江寧,馬上披蓑衣戴斗笠,騎著瘦驢風塵僕僕地趕到渡口與蘇軾相會。兩人在江邊煮酒和詩,通宵達旦。兩人同游數日,暢談甚歡。
事實上,兩位集文學底蘊與政治卓見於一身的風流人物,從未成為真正的敵人。政見上不可調和的矛盾,僅僅在於各自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而二者的初衷,都是為國為民,絕不存在對錯之分、忠奸之別。王安石與蘇軾,於文學中的相互欽佩,於政治上的彼此寬容,使多年的官場恩怨最終煙消雲散,成為中國歷史上「文人相親」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