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怎樣擔當
2024-10-11 09:12:29
作者: 虛雲大師
每個人都扮演著各種各樣的角色,在面對責任時,我們要勇於擔當,但更要學會怎樣擔當。
每個人都扮演著各種各樣的角色,這些角色的不同使得自己承擔的責任也不同,有些責任是與生俱來的。人們總是面臨很多不同種類的責任,比如: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和學習責任。在面對責任時,我們要勇於擔當,但更要學會怎樣擔當。
有這樣一則小故事:蕭棼明是南齊人,字景濟,擔任員外殿中將軍。他特別孝順,他的母親因為害風濕關節病,多年臥床不起,棼明找醫生診治,但總是沒有起色。他日夜憂慮,於是親自設壇,每天都焚香,對天祈禱,有一次下雪天寒,棼明臉上的兩行淚水,當即結成了冰,有如兩條白筋,叩頭哀禱,頭破血流,也都結成了冰塊,他的一片孝心感動了天地神靈,忽然出現一人,授給他一個小石盒,並告訴他說:「這是治療老夫人疾病的藥。」棼明很感激,跪下拜受,起來後那個人忽然不見了,他打開小石盒,裡面有三寸絹布,用紅丹書寫「日月」兩個字及服用法,棼明依照指示,呈奉給母親服下,母親多年的病痛果然痊癒。人們都認為是孝感所致,他對母親盡孝,使得母親的病好了起來。
奉養母親的責任,不但在於孝心,還在於履行責任時的行動和結果,如果棼明沒有上香祈禱,而是日夜擔心,直到憂愁無奈致死,那棼明就是空有一片孝心了。
對待責任,應該用正確的方式來擔負。虛雲大師在正確擔負責任這方面就給我們做了榜樣。雲南協統李根源因討厭有些地方的僧徒不守戒律,親自帶著隊伍上各個寺廟逐僧拆寺,而且指名要逮捕虛雲。虛雲不顧自身的性命,獨自一個人步入李根源的軍營中,對李根源提出的問題做了積極的回應。李根源當時提出了四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佛教的用處和益處。虛雲的回答是:「聖人設教,總以濟世利民,語其初基,則為善去惡。從古政教並行,政以齊民,教以化民。佛教教人治心。心為萬物之本,本得其正,萬物得以寧,而天下太平。」第二個問題是泥塑木雕空費錢財,能否可用。虛雲的回答是:「佛言法相,相以表法,不以相表,於法不張,令人起敬畏之心耳。人心若無敬畏,將無惡不作;無惡不作,禍亂以成。即以世俗言,泥山塑聖,丁蘭刻木,中國各宗族祠堂,以及東西各國之銅像等,亦不過令人心有所歸,及起其敬信之忱,功效不可思議。語其極則,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第三個問題是和尚是否為國家的廢物。虛雲大師用類比的方法做出回答:「和尚是通稱,有凡聖之別,不能見一二不肖僧,而棄全僧。豈因一二不肖秀才,而罵孔子?即令先生統領眾兵,雖軍紀嚴明,其亦一一皆如先生之聰明正直乎?海不棄魚蝦,所以為大。佛法以性為海,無所不容。僧秉佛化,護持三寶,潛移默化,其用彌彰,非全廢物也。」第四個問題是護法的意義。虛雲大師把李根源比作觀音菩薩來說明護法的意義。他說:「所謂護法者,護乃保護、護持之意,法即世法也,豈獨佛法為然哉!如先生今日亦以觀音菩薩現將軍身,不辭勞瘁,護國護民,旌摩所指,閭里又安,名山增色,豈不名大護法乎?」李根源聽後,態度由怒轉喜,並且認識到逐僧毀寺是不對的。
上文中虛雲大師的例子就告訴了我們,責任是種利他的行為,是勇者的擔當。我們每個人都是人群中的一分子,因此青年們要發心,更要盡義務來擔當責任。但是我們也不要把擔當責任僅僅停留在口頭和思想上,還要有具體的行動和正確擔當責任的方式方法,只有這樣才能無愧於家庭,無愧於社會,真正實現自己的價值。
靜心小語
佛教教人治心。心為萬物之本,本得其正,萬物得以寧,而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