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動作里有大學問
2024-10-11 08:50:40
作者: 三石
看過美劇《別對我說謊》(Lie to me)嗎?劇中男主人公通過人們動作上的微小變化,來判案。在日常的溝通中,我們的情感表達只有7%的內容來自語言,其他絕大部分都屬於微動作的範疇。只有善於解讀並利用微動作,學會「讀懂」與「控制」,你才能了解真實的自己,看穿他人的內心,掌控局面,掌控話語權!
著名肢體語言交流專家瑞依·伯德威斯特爾教授在世時,曾與一個年輕人討論他寫的一本書。當教授問年輕人對這本書的意見時,年輕人擦揉著鼻子,說他非常喜歡這本書。伯德威斯特爾教授見此情景,笑著說:「你說謊,其實你一點都不喜歡這本書。」年輕人愣住了,但他並不明白自己是怎麼露出馬腳的,只好承認自己只讀了該書的幾頁內容,就發現「寫的東西真的很乏味」。
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這就要怪那個年輕人在肢體語言交流專家面前擦揉鼻子了。因為觸摸或輕輕地擦鼻子(通常用食指)是撒謊的典型動作。
請記住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幾位科學家還深入研究了柯林頓就萊溫斯基事件向陪審團陳述的證詞。他們發現,柯林頓在說真話時很少觸摸自己的鼻子,但只要一撒謊,他的眉頭就會在謊言出口之前不經意地微微一皺,而且每四分鐘觸摸一次鼻子——在陳述證詞期間,他觸摸鼻子的總數達到26次之多。
事實上,我們對周圍人的觀察是一種極具吸引力的消遣行為。在購物中心、談判桌上、會議、社交聚會等公共場合,我們都會時不時地觀察別人。如果你也一樣,就會發現自己正在猜測別人的心理:為什麼他會表現出這樣的行為或做出這個決定?
比如,某人吐舌頭扮鬼臉或歪著腦袋,就表示他有某種特定的想法或情緒。不管他是否開口說話,他的身體動作所傳達的信息會充分反映出他當時的想法和感受。即使他說話了,在多數情況下,我們也應該同時關注他的肢體語言所傳達出的信息,這樣才能確認他所說的話是否真實。
加拿大心理學家唐納德·赫布如是說:「當我說我很生氣時,我有可能是真生氣,也可能是說謊,還有可能是害怕或嫉妒,抑或兼而有之。通過觀察身體語言,能更好地判斷出人的真實感情。」
意識到微動作背後的情感和意圖,會對你的生活很有幫助。按照本書提供的讀心技巧多多練習,你就能清楚地知道是什麼激發了人們的這些行為。有了這份深入的了解,你就能夠非常專業、輕鬆、高效地處理好各種人際關係。
在現實世界裡,人際關係紛繁複雜,形勢瞬息萬變。只要生存,我們就必須與形形色色的人進行著溝通與交往。而要想在社交場上左右逢源,你就必須會讀人——讀領導、讀同事、讀家人、讀朋友、讀鄰居……讀與自己有關和無關的周圍所有的人。
正如美國著名人際行為學家喬治·沃爾夫所說:「你周圍的人是一個複雜的組合群體。他們既是你必不可少的生活夥伴,又是你需要留心的對手。只有靠自己的眼力和心力,才能『解剖』其所言、其所想、其所行。否則,即使你的防護盾牌再堅固,也會被人射穿。」
解讀人們的肢體語言能夠讓你收穫很多,但是請切記一點:不要認為經過幾次實踐,你就掌握了非語言交流的精髓,於是開始驕傲自滿,這是一個很嚴重的錯誤。千萬不能根據一些膚淺的解讀和幾次實踐就得出最後的結論。我們應該以一種「活到老,學到老」的態度學習人類的行為,以便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和他人。所以,不要想著一步登天。
因為人的行為包含了許多變數,所以我們應該根據行為或人的複雜程度,密切關注其每一天或者每一周發生的變化。小動作里包含著大學問,這是一門觀察藝術,而非一門學科。在觀察中探查交流的階段,根據交流的話題方向,即使轉換話語交流模式。美妙的肢體語言能在爭奪話語權中幫你了解對方,主導話題獲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