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淺談國畫01
2024-10-11 08:43:32
作者: 弘一法師
1.緣起
應諸位同學盛情相邀,於此講談國畫歷史與繪畫之技巧,朽人只好勉而為主,權當與大家共學吧!
請記住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我國繪畫技法堪稱「一寶」,與書法並稱「雙絕」。只是,國畫不似西洋畫易於保存,多因國畫繪製於易碎的紙或絹上。
兩漢時期,我國藝術可稱謂「大家風範」,但那時的藝術多為壁畫,只可觀摩,不易攜帶,不似西洋畫之木板或布等材質易於流傳。
兩漢時期的藝術,材質多是石材或陶瓷、磚瓦,藝術水平極高,但多為笨重之材質,故可遇不可求,臨摹亦不易得。
至隋、唐之時,因國富民強、文化興盛,故藝術成就亦高,我國藝術方至前所未有之頂峰。當時的繪畫藝術延續了雕刻之藝術技法,創作作品多以宗教題材、人物肖像畫成就最大,亦開「山水畫」之先河。
及至宋、元,則為我國繪畫藝術之巔峰期,其中尤以山水畫為代表,花鳥繪畫成就亦不俗。至明代時,繪畫作品則以花鳥為卓著。清朝一代,則將山水畫發揮到極致,風格傾向寫意,雖寄託自然景觀之寫實,然而重在體現自我之心境,故而流派紛起、大師並出,大有百花齊放之勢。
以下,朽人就一些名家或名畫加以簡述與評析,以供同學欣賞,我們先從隋唐開始講起。
(1)文房四寶——筆
毛筆的製造歷史非常久遠。早在戰國時,毛筆的使用已相當發達。從筆毫的原料上來分。就有兔毛、白羊毛、青羊毛、黃羊毛、羊須、馬毛、鹿毛、麝毛、獾毛、狸毛、貂鼠毛、鼠須、鼠尾、虎毛、狼尾、狐毛、獺毛、猩猩毛、鵝毛、鴨毛、雞毛、雉毛、豬毛、胎髮、人須、茅草等。從性能上分,則有硬毫、軟毫、兼毫。從筆管的質地來分,又有水竹、雞毛竹、斑竹、棕竹、紫擅木、雞翅木、檀香木、楠木、花梨木、況香木、雕漆、綠沉漆、螺細、象牙、犀角、牛角、麟角、玳瑁、玉、水晶、琉璃、金、銀、瓷等。從筆的用途來分,有山水筆、花卉筆、葉筋筆、人物筆、衣紋筆、設骨筆、彩色筆等。依筆的特性而有「四德」之說,即「尖、齊、圓、健」。尖:指筆毫聚攏時末端要尖端,筆尖則寫字較易傳神。齊:指筆尖潤開壓平後毫尖平齊。毫若齊則運筆時方能達到「萬毫齊力」的效果。圓:指筆毫圓滿如棗核之形。書寫運筆自能圓轉如意。健:即筆腰彈力,隨即恢復原狀才是正品。筆有彈力所寫出的字會顯得堅挺峻拔。
(2)文房四寶——墨
墨,是古代書法繪畫中必不可缺的用品。東漢時期,出現人工墨品,這種墨原料取自松煙,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後來用模製,墨質堅實,以陝西省千陽縣愉糜的松樹燒制的墨最為有名。
墨的外表形式較多,依形狀可分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邊墨。
墨,又分「油煙」和「松煙」兩種。油煙墨是用桐油或添燒煙加工製成,它的特點是色澤黑亮,有光澤。松煙墨用松枝燒煙加工製成,它的特點是色烏而無光澤。中國畫一般多用油煙,只有著色的畫偶然用松煙。我們所謂的墨,一般是加工製成的墨錠或墨塊。在選擇墨錠時,一定要看它的墨色,其中以泛青紫光的最好,黑色的差些;以泛紅黃光或有白色的為最差。磨墨的方法,是放入清水後慢慢地磨研,磨到墨汁濃稠為止,但注意要用力平均。用墨要新鮮現磨,磨好了而時間放得太久的墨稱為宿墨,宿墨一般書家是不用的。
(3)文房四寶——紙
紙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造紙的主要材料,多為植物纖維,主要以竹和木為主。
宣紙以安徽宣城而得名,但宣城本身並不產紙,而是周圍諸地區產紙,後以宣城為造紙散集地的原因,方稱宣紙。今日最名貴之書寫用紙便是玉板宣了。玉板宣,是將合桑、短節木頭、稻杆與檀木皮,以石灰浸泡後製作而成,吸墨性最強,質地最優。因宣紙昂貴,所以一般習字多用毛邊紙——這種紙所用原料以竹為主,色呈牙黃,質地精良。元書紙和毛邊紙相似,但現在已不多見。寫字或繪畫,在紙的選擇上也有講究。應選質地柔韌厚密的紙張,因為紙張質地不佳則易損筆,而且不容易保存,古今名紙多以品質著稱,如澄心堂紙的「密如璽」,玉板宣的「柔韌、耐久」。紙質應以「堅韌緊密」「色彩潔白、吸墨適度」為選紙原則,而且應根據所臨碑帖來選擇紙——如鋒芒顯露、神彩奕奕者,多用箋紙類;溫潤含蓄、風華內斂者,則可選用宣紙類。
(4)文房四寶——硯
硯之起源很早,大約在殷商初期就有了。硯,是用來磨墨的,所以質地要求細膩滋潤。最有名的當數廣東產的端硯和安徽產的歙硯。
端硯,端硯出產自廣東高要城斧柯山,唐代以前屬端州,因故而得名。端硯有一個特徵,為「有眼」,如「鸚哥眼」「了哥眼」等,據說是石嫩則眼多,石老則眼少,也有以眼來判硯的品質優劣——最上品為活眼,其次是淚眼、死眼等。另外,端石的顏色也是品質優劣的標準,有紫、青、白等顏色,而以白色為最好,紫色的最差。端硯據說有三個優點,即下墨、發墨、不損亳。
歙硯,與端硯並稱,因產於歙州而得名。歙硯有「紋」,如同端硯之眼,因而也叫羅紋硯。其紋有粗細之分,細紋為硯中奇才,粗羅紋亦為上品,據說能與端硯中的上品相媲美。另有眉子硯,其紋如人之眉而得名,與羅紋硯無異。歙硯之特性亦如端硯,而歙硯偏重發墨,宜寫大字;端硯偏於細潤、停水,適宜書寫小字。
2.隋唐時期
(1)展子虔
展子虔,渤海(今山東陽信)人,是北周末年、隋朝初年的大畫家。他曾經歷北齊、北周,最後在隋朝擔任朝散大夫、帳內都督等職。
展子虔擅長畫人物、山水及其他雜畫,在繪畫技法上幾乎無所不能。其對人物的描繪相當細緻,喜以色景染面部。他亦善畫馬,所畫之馬以神態逼真見長——如畫立馬更有足勢,若畫臥馬則腹有騰驤起躍之勢,與當時的大畫家董伯仁齊名:所繪山水,能就遠近,有咫尺千里之勢。
他曾在洛陽天女寺、雲花寺、長安靈寶寺、崇聖寺等處所繪製佛教壁畫,作品有隋朝官本《法華變相圖》《長安車馬人物圖》《白麻紙》《弋獵圖》《南郊圖》《王世充像》《白描》等六卷,收錄入《貞觀公私畫史》之中;還有《朱買臣覆水圖》《北齊後主幸晉陽圖》《維摩像》等畫跡,著收錄入《歷代名畫記》中;又有《北極巡海圖》《石勒問道圖》等二十餘幅,收錄入《宣和畫譜》中。
他傳世之作有《授經圖》《遊春圖》。據稱,《遊春圖》乃我國現存最古之捲軸山水畫。
《授經圖》,展子虔,(550一617),北周末、隋初時的畫家;歷北齊、北周,入隋任朝散大夫、帳內都督等職。
他擅長畫道釋、人物、鞍馬、樓閣和山水,在繼承魏晉南北朝的繪法基礎上有所突破,並能創立新意,是一位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繪畫大師。唐朝張彥遠曾評價展子虔的畫為「細密精緻而臻麗」。
唐,張彥遠評展子虔的《授經圖》:「細密精緻而臻麗。」從這一幅《授經圖》中可以看出其刻畫人物手法之高超。人物衣褶用「高古遊絲描」繪出,線條流暢、圓滑宛轉、造型準確,以淡彩暈染人物面部,因而富有立體感;所襯背景點染粗疏,更加反襯出人物清逸飄灑以及出塵脫俗的清高韻味來。
唐人曾評其畫有「遠近山水、咫尺千里」之勢;在畫法上則以青、綠填色,有勾無皴,人物與枝幹則直接用粉點染,全畫以「青、綠」為主調,乃中國山水畫中獨具風格之畫體。
(2)閻立本
《步輦圖》所繪之景為唐太宗召見吐蕃使者。
畫中,太宗威嚴平和,端坐於宮女所拾的步輦上,紅衣虬髯者為宮中執掌禮儀之官員,其後著藏服者即為吐蕃使者。
此畫的作者閻立本是唐代畫家,陝西西安人氏。其父閻毗及其兄閻立德都擅長繪畫及建築。而立本則擅長繪畫人物、車馬和樓閣,後人有稱為「丹青神化」「冠絕古今」之譽言其傳世之作有《步輦圖》《歷代帝王圖》《蕭翼賺蘭亭圖》。
此畫特色在於,畫家將人物的儀態與身份、氣質與心境刻畫得至為鮮明,尤其是衣紋展現圓轉、流暢至為突出,人物之五官亦勾畫精細。其中,人物的髮式與服飾頗具初唐時期之特點。
(3)周昉
周昉,京兆(今陝西西安)人,唐代畫家,字景玄,又字仲朗;出身顯貴家庭,先後官越州、宣州長史。
此人一生性情直爽、好學不倦,擅長仕女畫。初學張萱,後取長而自創;其繪畫多為貴族婦女,所畫人物多優遊閒佚、容貌豐滿、衣褶勁簡,且色彩柔和艷麗,為當時宮廷貴族、士大夫之所重。後來,唐德宗李适聞其名,詔至章明寺繪畫,經月余始成,德宗推為「第一」。他所繪製的、具有華麗優美的「水月觀音」像頗具特色,雕塑者多仿效之,世稱「周家樣」。
其傳世作品有《簪花仕女圖》《揮扇仕女圖》等。
《簪花仕女圖》以四位貴婦人為表現,分「戲犬」「漫步」「看花」「採花」四個情節;而中間穿插一持扇侍女;侍女形象較小以示其身份,與貴婦人形成身份對比;其中人物髮型、眉毛及體態都以豐腴肥碩為主,故能體現唐代之審美風尚;勾線流暢、筆畫有力,色彩也很艷麗豐富,突顯出肌膚之質感和服飾的輕薄感。
《簪花仕女圖》,刻畫精緻,描繪了幾個身披輕紗、高髻臨風的貴族婦女在庭院中閒步、賞花、戲犬等情景。她們容貌華貴、步履從容,但眉宇間卻流露出若有所思的情態。畫家用圓渾流暢的線條和艷麗豐富的色彩,出色地表現出「綺羅纖縷見肌膚」的絕妙效果。這幅畫是以四位貴族婦女為主體,全畫共分「戲犬」「漫步」「看花」「採花」四個情節。
(4)李思訓
李思訓,成紀(今甘肅天水)人氏,是唐朝皇親宗室,後官至右武衛大將軍,封「彭國公」。
他是唐代傑出的書畫家,工書法、繪畫,尤擅長繪畫山水樹石,其筆力遒勁、格調細密,喜寫「雲霞縹緲」之景色,鳥獸草木皆能窮其姿態,亦愛用神仙故事點綴幽曲、寂靜之岩嶺。他喜以青綠為質、金泥為紋的山水畫,作品多富裝飾性。
他的繪法技巧源於隋代的展子虔,並繼承和發展了六朝以來以「色彩為主」的表現形式,玄宗皇帝曾評其畫作為國朝山水第一,「列神品」;明代大畫家董其昌更推他為「北宗」山水畫之祖。唐代張彥遠總結說「山水之變始於吳(道子),成於二李」(李思訓、李昭道父子)。其子李昭道亦擅山水,人稱其父子為「大、小李將軍」。其傳世的畫作有《山居四皓圖》《江山漁樂圖》《群峰茂林圖》等,收錄入《宣和畫譜》。
《江帆樓閣圖》所繪長松秀嶺,翠竹掩映,群山層迭,朱廊碧殿,江天闊渺,風帆近流;有著唐朝衣冠者四人;此畫融山水樹木與人物,既自然又交相輝映,一派春光景象;畫中山石用墨線勾勒輪廓,後以綠色渲染,不作皴擦;所畫松樹以交叉取形,整體則勢態蔥鬱;他用筆工整,山石膏綠,著色艷麗,安歧評之為「傅色古艷,筆墨超軼」,表明山水畫到這一時代已趨成熟。
(5)王維
王維,自幼聰穎,據載他九歲即能作詩寫文,後成為唐開元、天寶間的著名詩人;其人書法工於草書、隸書,亦熟嫻絲竹音律,擅長繪畫,乃多才多藝之才子;其青年時便已名享京師,甚得皇族王公之敬重。唐人薛用弱《集異記》就有記載:「王維右丞,年末弱冠,文章得名。性嫻音律,妙能琵琶,遊歷諸貴之間,尤為岐王之所眷重。」
王維對於繪畫的貢獻有二:一是融詩情於畫中,開創了繪畫新篇章,延至宋代,形成一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詩情畫意」風格。二是突破「金碧山水」之局限,初步奠定我國「水墨山水畫」之基礎,而至元、明、清三代發展為最重要之繪畫形式,故他被後人尊為「文人畫南宗之祖」。
此幅《伏生授經圖》卷,所繪為漢代的伏生授業的情景,亦是人物肖像畫。所繪人物形象逼真、清癯蒼老,所用筆法清勁有務。此畫無畫家之自款,但畫上有南宋高宗所題「王維寫濟南伏生」般字樣。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曾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議,而採取了「焚書坑儒」的手段以統治人心,諸多寶貴之書籍頓遭損毀。
伏生,濟南人,原為秦博士。據說當時焚書時,伏生冒生命之危保存了(尚書),漢文帝為求能治《尚書》之人而知伏生,其時年已九十餘,不便行使,故漢文帝遣晁錯前往受教,得文二十八篇。此畫上有南宋高宗題的「王維寫濟南伏生」字樣。
王維崇信佛教,性喜山水,其詩多以山水、田園為內容,所繪物景頗為傳神,筆法精深入微;晚年隱居藍田輞川,過著吟詩作畫、談禪說佛的隱逸生活。此人兼通音樂,工書法,精繪畫,擅畫平遠之景致,喜以「破墨」手法繪製山水松石,北宋蘇軾贊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其有「不衣文采」之創作理論對後世文人的畫影響甚大。
(6)李昭道
李昭道,甘肅天水人,字希俊,唐代著名畫家。曾任太原府倉曹、直集賢院等官職,後官至太子中舍。
李昭道繼承其父李思訓之長,亦擅長「青綠山水」的繪畫創作,世稱「小李將軍」。亦擅繪畫鳥獸、樓台、人物,並創「海景圖」。其畫風巧妙精緻,雖「豆人寸馬」,也畫得「鬚眉畢現」。由於畫面繁複,線條纖細,論者亦有「筆力不及思訓」之評。主要畫作有《海岸圖》《摘瓜圖》等作品,收錄入《宣和畫譜》。
《明皇幸蜀圖》描繪了「安史之亂」時唐明皇逃往四川避難的情形。畫家有意加強了春天山嶺間之詩意,於層巒疊嶂描繪飄浮白雲,樹木亦秀麗動人;此畫之妙處在於,人物雖小卻分毫可辨,能使觀者輕易分辨人物之身份。
我國國畫之類別和技法,可分人物、山水、花鳥;其中,人物畫是歷史上最早形成的畫科,早於山水與花鳥。大家皆知西洋畫注重造型,而國畫注重傳神,可謂不注意精確之造型「由來已久」。我國最早創作的人物畫,多重人物之刻畫,力求逼真、傳神,講求氣韻之靈動,形神要兼備,故古代論畫著作中稱其為「傳神論」。
而分門別類中,人物畫又分為道釋畫(宗教畫)、仕女畫、肖像畫、歷史故事畫等。歷代之著名代表畫家,有東晉的顧愷之;五代的顧閎中;宋代的李唐;明代的仇英、唐寅;清代的費丹旭等大師。
2.宋元時期
(1)夏圭
夏圭,南宋畫家,宋寧宗時任畫院待詔。初學人物畫,後改繪山水;他將范寬、李唐的斧劈皴進一步發展,創立了「拖泥帶水皴」;其創作時除師法李唐而講求陽剛之風外,更講究水墨淋漓、清明透逸的效果,與馬遠同為「北方山水畫派」之傑出代表。寧宗時為畫院待詔,賜金帶。畫人物醞釀墨色如傅粉之色,筆法蒼老,墨汁淋漓;所畫雪景,全學范寬。畫院中人凡畫山水的,自李唐以下,無出其右者,與當時大畫家馬遠齊名,故稱「馬夏」。
他喜以長卷橫幅表現情景,而畫面變化亦十分複雜,多以線、面或干、濕等手法互用,皴法也十分豐富,故藝術效果極強。其創立的「拖泥帶水皴」法,在當時不僅對南宋繪畫有所影響,而尤其對後世的「文人畫」的表現形式影響更大,且後人在繼承其法的基礎上,不單用在人物畫上,花鳥畫中亦被廣泛運用。
夏圭的畫法多受佛教禪宗影響,故他主張「脫落實相,參悟自然」,趨向「筆簡意遠,遺貌取神」的效果。充分表現出了虛實和空氣感,用筆清勁,簡練概括,簡勁蒼老而墨氣明潤,給人渾厚樸實、明朗俊秀的印象。明代王履曾贊曰:「粗而不流於俗,細而不流於媚;有清曠超凡之遠韻,無猥暗蒙塵之鄙格。」明代大畫家董其昌雖對「北宗」山水頗懷偏見,卻對夏圭十分折服,說「夏圭師李唐而更加簡率,如塑工之所謂減塑者」。
夏圭更善於表現煙雨朦朧的江濱湖岸景色,其點景人物亦簡括生動,樓台等建築物不用界尺,信手而成,取景剪裁極為精練。亦喜用一角半邊的構圖,故有「夏半邊」之說。山水構圖喜歡大膽剪裁,突破全景而僅畫半邊之景,時人稱為「夏半邊」;南宋寧宗時任畫院待詔,曾受到皇帝賜金帶的榮譽。
代表作有《溪山清遠圖》《山水十二景》《江山佳勝圖》《西湖柳艇圖》《觀瀑圖》《梧竹溪堂圖》《煙岫林居圖》《松崖客話圖》《錢塘秋潮圖》等;其中《錢塘秋潮圖》,描繪的是錢塘江秋潮初至,浪濤翻滾奔騰之情景;左邊山上有座塔,當為觀潮的最佳地點;通過潮水和近山的比例,我們易於體會潮水之勢,給人來勢兇猛之感。而整幅畫面色彩鮮麗、清秀明朗,圖中的樹、石、浪潮全用中鋒勾勒,視覺上明快剛勁,似有跳躍之感,就是「馬夏畫派」的典型風格。
(2)米芾
米芾所處的時代,正是畫院寫實派山水畫大行其道之時,而他卻只想表達心中的「意氣」,以天真、藏狂手筆來表現山石的面貌,故能在畫面上自由發揮,因他這類舉止類同「癱狂」,故人稱「米癲」。
米芾能詩文,擅書畫,精鑑別;行書、草書得力於王獻之,用筆俊邁,世人評為「風檣陣馬,沉著痛快」,他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米芾畫山水,出自董源,天真發露,不求工細,多用水墨點染,自謂「信筆作之,多以煙雲掩映樹石,意似便已」。其子米友仁亦是畫家,師承其畫法,自稱「墨戲」,畫史上稱「米家山」「米氏雲山」,因其傳承而有「米派」之稱。
他亦畫梅、松、蘭、菊等花卉畫,晚年兼畫人物,自稱「取顧(愷之)高古,不入吳生(道子)一筆」。米芾好模仿名跡,能以假亂真;並以行、草書最著,博取前人所長,用筆俊邁豪放。《宣和書譜》論其書「大抵初效羲之」,自謂「善書者只有一筆,我獨有八面」。
他傳世作品甚多,主要有《苕溪詩卷》《蜀素帖》最為著名。《蜀素帖》為米芾書法精品,為他38歲時所作,其書法蒼老凝練、行筆澀勁、沉穩爽利、清雅絕俗,可謂「超神入妙」。其書體為「二王」及唐、五代書風之延續,但與前人書法無一相似之處,是米芾自家風格之明證。明畫家董其昌題跋曰:「米元章此卷,如獅子捉象,以全力赴之,當為生平合作。」
(3)米友仁
米友仁是米芾長子,故人稱「小米」,早年即以擅長書畫而知名,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應選入掌書學。南渡後官提舉兩浙西路茶鹽公事、兵部侍郎,敷文閣直學士,世稱「米敷文」。
其為繼承家學,少即以書畫知名,擅畫雲山,略變其父之風格成一家之法。所繪畫作,多以雲煙變滅為法度,而風格看似草成,實則法度森嚴,自稱「墨戲」;且性格耿直、不附時風,自重為珍。善書法,「酷似乃風,亦精鑑賞」,但自有自家風格。
《瀟湘奇觀》為米友仁所繪山水畫之代表作。圖繪江邊雪山、雲霧變幻的奇境;只見濃雲翻卷,遠山坡腳隱約可見,隨雲氣之遊動變化,山形可隱可顯。群山重迭起伏,遠處峰巒終於出現於白雲中;中段主峰聳起,宛如尖峰起伏;林木疏密,遠近與層次清晰,顯露真實;但末段一轉山色,隱入淡遠之間,體現自然界之造化神奇。
此畫作者以「沒骨法」取代隋唐北宋以來之「雙勾法」,給人以自然美之印象,改變了山水畫的形象和表現手法。作品主要運用潑墨法和破墨法,依仗水墨的暈染來塑造形象,很少用線勾勒,濃淡、虛實的墨色,使景致時隱時顯,忽明忽晦,朦朧又富變化,故時人謂他「善畫無根樹,能描朦朧雲」(湯垢《畫鑒》),筆與墨之巧妙結合,使得米氏之雲山兼具「滋潤」與「沉鬱」之特色。
《瀟湘奇觀》米友仁,(1086~1165),南宋畫家。米芾之子,初名尹仁,小名寅哥、鏊兒;黃庭堅戲稱其為「虎兒」,贈以古印及詩:「我有元暉古印章……教字元暉繼阿章」,故取字元暉;另有「海岳後人」、「懶拙道人」等別號。
米友仁善行書,高宗曾命其鑑定書法。而其山水畫則發展了其父米芾的技法,善以水墨橫點描寫「煙巒雲樹」,運筆草草,他自稱「墨戲」,對後世「文人畫」中筆墨縱放的風格有一定影響。存世畫跡有《瀟湘奇觀》《雲山得意》等圖。
在中國美術史上,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開創的「米氏雲山」畫風與技法,劃時代地確立了文人畫的審美視角,使得丈人畫長盛數百年而不衰,迄今遺韻猶存。
(4)趙孟頫
山水畫,是指以山川河流等自然景觀為主體的繪畫,其最早只是作為人物畫之背景而創作,後獨立成一支最能代表國畫藝術成就之畫種。山水畫注重整體構圖效果,尤其以位置之擺放、神韻之表達,以及筆墨之濃淡為要點。
就風格之不同,又分水墨山水、青綠山水等小類。歷代代表主人物有:唐之李思訓;宋之李成、范寬、董源;元之黃公望、吳鎮、王蒙、倪瓚;明、清二代之董其昌、王時敏、王鑑、王原祁、石濤、八大山人等名家。
趙孟頫,元代書畫家、文學家。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水精官道人」,中年曾作孟頫府,浙江湖州人氏,宋宗室之後裔。宋亡後,隱歸鄉里閒居。元世祖忽必烈搜訪宋朝「遺逸」,經程鉅夫薦舉,始任兵部郎中,又官至翰林學士承旨,封「魏國公」,諡「文敏」。
趙孟頫精通音樂,善鑑定古物玉器,其中以書法、繪畫成就尤高。山水畫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馬師法李公麟和唐人;亦工墨竹、花鳥等畫,所畫風格皆以筆墨圓潤蒼秀見長,以飛白法畫石,以書法用筆寫竹,力主變革南宋院體格調,自謂「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遙追五代、北宋法度,有評論謂「有唐人之致去其纖,有北宋人之雄去其獷」,遂開元代之新畫風。
趙亦善詩文,其詩之風格以和婉為色;兼工篆刻,尤以「圓朱文」著稱。傳世畫作有《鵲華秋色圖》《紅衣羅漢圖》《幼輿邱壑圖》《秋郊飲馬圖》《江村漁樂圖》等。
《紅衣羅漢圖》所繪,身著紅色袈裟的羅漢盤腿坐於樹下青石之上,左手前伸,神態安詳,正在講授佛法的情景。圖中羅漢頗似西竺僧人,據悉他常與西域僧人往來,故能對西域人之神態特徵刻畫入微;其人物造型取法於唐之閻立本,即以鐵線描勾勒,且用筆凝重,蒼勁有力,人物形象逼真。
3.明代時期
(1)戴進
戴進,明代畫家,號靜庵,浙江杭州人。少年時當過金銀首飾學徒,後改學繪畫,刻苦用功,畫藝大進,宣德年間供奉宮廷,因畫藝高超而遭妒忌,遂被斥退。後浪跡江湖,賣畫為生。
他擅長山水、人物。其山水畫師法馬遠、夏圭,並取法郭熙、李唐,多是遒勁蒼潤手法;用筆勁挺方硬,水墨淋漓酣暢,發展了馬遠、夏圭傳統。
人物畫師法唐宋傳統,兼長二筆、寫意;工筆用鐵線描和蘭葉描;寫意從馬遠變化而來,筆墨簡括;花鳥畫工筆、寫意、沒骨諸法皆善長。人物佛像則能變通運筆、頓挫有力。
其畫作在明中期影響較大,追隨者甚眾,人稱「浙派」,逐成明代前期畫壇之主將,後世推他為「浙派」創始人。傳世之作有《春山積翠圖》《風雨歸舟圖》《三顧茅廬圖》《達摩至慧能六代像》《南屏雅集圖》《歸田祝壽圖》《葵石峽蝶圖》《三鷺圖》等。
(2)唐寅
此幅《落霞孤騖圖》,是唐寅所繪山水畫的代表作。畫面表現的是:崇嶺峙立,幾株柳樹亭立,半掩水閣台榭,下臨江水閣中一人獨坐眺望,旁有童子侍立。不遠處,落霞孤騖,煙水微茫,故畫中景觀遼闊優美。
此畫技法工整,山石用濕筆點染,故線條流暢,風格瀟灑俊秀,突顯飄逸;畫上自題詩是借王勃之少年得志,來為自己坎坷不平之遭遇而吐不愉。此畫風格近於南宋院體,為他盛年得意之作。
唐寅出生於商家,故地位較低。其幼年即能刻苦學習,11歲顯出過人之才,並能寫出一手好字。16歲中秀才,29歲參加鄉試,獲「解元」(第一名)。次年,赴京會考,與他同路趕考的江陰地主徐經,因暗中賄賂主考官的家僮而事先得知考題,但事情敗露。唐寅亦受牽下獄,遭受凌辱。此後,自負的唐寅對官場產生反感,自此,性格、行為流於不羈,後在好友祝允明規勸下發奮讀書,決心以詩文書畫終其一生。
唐寅性格狂放不羈,在繪畫中則獨樹一幟,自成一家;其行筆秀潤縝密,頗具瀟灑清逸之韻味。他的山水畫多表現為雄偉險峻、樓閣溪橋、四時朝暮的江山勝景;有時亦描寫亭園幽境中文人逸士的悠閒生活。其山水畫大幅氣勢磅礴,小幅清雋瀟灑,題材多樣。其人物畫多寫古今仕女或歷史典故。其傳世的畫作有《王蜀宮妓圖》《落霞孤鶩圖》《事茗圖》《看泉聽風圖》等。
《落霞孤騖圖》這幅畫所取的名字,是根據唐寅(1470~1523)在畫的左上部自題詩而得。其詩曰:「畫棟殊簾煙水中,落霞孤鶩渺無蹤;千年想見王南海,曾借龍王一陣風。」
畫中描繪的是,垂柳依於高岩,水閣依山臨江,閣中有人眺望落霞孤鶩。此畫用筆蒼勁秀麗,色墨渾然一體,且有清潤明潔之感。畫中,山石皴法用筆較干,而反見秀潤;林木、水榭用筆工整,卻更見功力。
唐寅山水畫是學南宋院體一派風格的,卻能融入文人情調,與吳偉一派不同。唐寅取李唐之長,皴法變斧劈為細勁,寓雄健於雋秀之中。這幅圖中的柳樹畫法工整精緻,粗干細枝密葉,極富天然真趣;而皴紋疏繁得當,法度嚴謹,是唐寅的傳世名作之一。
(3)陳淳
陳淳,明朝畫家,江蘇蘇州人,字道復,號白陽,又號白陽山人。曾學畫於文徵明,後不拘師法;又法米芾、黃公望、王蒙。其山水較文徵明疏放開闊,蓋學米友仁而致筆跡放縱也。其尤擅長水墨寫意花鳥,開明代寫意花鳥畫之新局面。
前面講過山水畫,此處再講一講花鳥畫之特色。花鳥畫,亦是國畫一大分類。泛指以花卉、鳥、獸等動植物為主體的繪畫。此類創作之體裁,產生年代較人物、山水為晚,多講求精細或趣味,刻畫以精巧、傳神為主。
畫花鳥就表達形式的不同,又分為工筆花鳥及寫意花鳥二類。以表現手法而言,國畫主要以寫意或工筆,或二者兼顧為主,但以講究意境深遠、氣韻充實、畫面傳神為創作手法。以線條勾線傳神、著色自然為特點,總以和諧為主旨;另以獨特之手法,以印章為點綴,以達平衡、增韻為獨創,是為東方繪畫之魅力所在,更顯完美,此為西洋畫之所無。
大寫意,即以張條疏散、施墨粗放為特點,削繁為簡、遺形取神為手法,創作者多為潑墨粗畫。小寫意,即以簡練歸融為特色,多強調筆墨中之情趣,不苟求惟妙惟肖,但求整體氣勢與著色。工筆,是與寫意不同的手法,與寫意相反,多求刻畫精確,要求工整、細緻,乃至細節明確、刻畫入微,手法以細膩、準確為度。
(4)仇英
仇英,明代畫家,字實父,號十洲,太倉(今屬江蘇)人,後定居蘇州。其出身工匠,後從周臣學畫,因文徵明之推贊而知名當時,以賣畫為生。
仇英擅畫人物,尤長仕女。工於設色,又善水墨、白描,能運用不同筆法表現不同對象。刻畫之人物形象,或圓轉流利,或勁利有力,皆為精工、妍麗之作,世人有「周防復起,亦未能過」之評。他的山水畫多學趙伯駒、劉松年,所畫青綠山水之作,多呈細潤而風骨勁峭;亦善繪製花鳥。晚年客居於收藏家項元汴家,摹仿歷代名跡,據稱「落筆亂真」。
仇英在當時名家周臣門下學畫,曾用心臨摹古代佳作,因刻苦及天賦不凡,故而技藝大進,成就卓著,因而與沈周、文徵明、唐寅並稱「明四家」或「吳門派」。
他所創作的題材很廣泛,擅寫人物、山水、車船、樓閣、界畫等場景;尤擅長於臨摹,技法之中,工筆、寫意、白描俱佳;畫風細膩工整、色彩華麗,取古德之長而又能化為己用、自成一格。
其傳世作品有《春夜宴桃李園圖》《柳下眠琴圖》《桃村草堂圖》《劍閣圖》《松溪論畫圖》和《玉洞仙源圖》。
《春夜宴桃李園圖》描繪了李白「春夜宴桃李園」的故事,是歷來眾多畫家偏好的題材。前人一般著眼於「歡歌」和「夜遊」的情景,而這幅圖的作者卻表現「幽賞未已,高談轉清」的時刻——李白與友人於庭園中秉燭而坐、飲酒賦詩……身後有侍從、樂女相伴。其中,人物刻畫傳神,所勾勒的線條也是十分地秀麗婉轉。
(5)董其昌
董其昌,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氏,明代著名書畫家、書畫鑑賞家兼書畫理論家。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人稱董華亭。萬曆進士,授編修,官至禮部尚書、太子太保,諡號文敏。
他的書法,先從顏真卿,後學虞世南,再後,又覺唐書不如魏晉,轉學鍾繇、王羲之,並參以李邕、徐浩、楊凝式等筆意,自謂「於率易中得秀色」,其書法分行布白、疏宕秀逸,頗具個人特色,對明末清初的書風影響很大。
董其昌擅畫山水,師法董源、巨然,以元代黃公望、倪瓚為宗,成為集歷代畫家之大成者。但重寫意,不重寫實,所畫丘壑變化較少,而講究筆致、墨韻,畫格清潤明秀、靈靜飄逸。論畫標榜「士氣」,將古代山水畫家仿禪宗而分為「南宗」「北宗」,並推崇「南宗」(如王維者流)為文人畫正脈,形成崇「南」貶勺「北」之己見,其說影響明代以後的畫壇;又提倡作畫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此調對後世論畫亦影響較大。
此人才華俊逸,好談名理,善鑑別書畫。書法出顏真卿,後遍學魏晉唐宋諸名家,並融諸家之長自創風格;其行書古淡瀟灑,楷書則有顏真卿之率真韻味,草書植根於王羲之的《爭座位》《祭侄稿》,兼有懷素之圓勁和米芾之跌宕。與邢侗、米萬鍾、張瑞圖合稱「明末四大家」,對明末清初書風影響很大。
其書法結體寬綽,取顏真卿之布白而不強作恢弘,取米芾之「奇宕瀟散,時出新致,以奇為正,不主故常」,故而筆勢瀟灑隨意。傳世之作有《秋興八景圖》《山莊秋景圖》《晝錦堂圖》等。
《秋興八景圖》一共有八開,此為其一。畫面描寫作者泛舟吳門、京口時,一路上所見到的景色既有草木繁茂、風雨迷濛的江南丘陵特色,又有沙汀蘆葦、遠山橫現的水鄉情調。此畫構圖精巧、意境深遠,雖簡潔明了卻不覺單調,韻味十足;技法集宋、元各家之長,形成蒼秀雅逸的獨特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