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如蓮,次第綻放

2024-10-11 08:04:24 作者: 趙一

  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

  ——《莊子·內篇·大宗師第六》

  

  上古得道的人,沒有覺得活很痛快,也沒有認為死很痛苦,生死已不存在於心中。南先生借大禹的一句名言點透生死:「生者寄也,死者歸也。」活著是寄宿,死了是回家。孔子在《易經·繫辭》中說:「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明白了黑白交替的道理,就懂得了生死。生命如同夜荷花,開放收攏,不過如此。

  「其出」,生命的外在;「不」,不因生命外在的東西而欣喜。上古得道的真人,當堯舜也沒有什麼高興;當周公也沒有什麼了不起;萬古留名,封侯拜相,乃至成就帝主霸業,也不覺得有什麼值得炫耀的。「其入不距」,也沒有覺得同外界有了距離。嬉笑怒罵均與他人無關,「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對待生死,怡然自得,所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是如此。

  生命究竟是什麼?有一天,如來佛祖把弟子們叫到法堂前,問道:「你們說說,你們天天托缽乞食,究竟是為了什麼?」

  「世尊,這是為了滋養身體,保全生命啊!」弟子們幾乎不假思索。

  「那麼,肉體生命到底能維持多久?」佛祖接著問。

  「有情眾生的生命平均起來有幾十年吧!」一個弟子迫不及待地回答。

  「你並沒有明白生命的真相到底是什麼。」佛祖聽後搖了搖頭。

  另外一個弟子想了想說:「人的生命在春夏秋冬之間,春夏萌發,秋冬凋零。」

  佛祖還是笑著搖了搖頭:「你覺察到了生命的短暫,但只是看到生命的表象而已。」

  「世尊,我想起來了,人的生命在於飲食間,所以才要托缽乞食呀!」又一個弟子一臉欣喜地答道。

  「不對,不對。人活著不只是為了乞食呀!」佛祖又加以否定。

  弟子們面面相覷,一臉茫然,又都在思索另外的答案。這時,一個燒火的小弟子怯生生地說道:「依我看,人的生命恐怕是在一呼一吸之間吧!」佛祖聽後連連點頭微笑。

  生命是虛無而又短暫的,它在於一呼一吸之間,在於一分一秒之中,如流水般消逝,永遠不復回。故事中各位弟子的不同回答反映了不同的人性側面。人是惜命的,希望生命能夠長久,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的帝王將相苦尋長生之道,卻無法改變生命是短暫的這一事實;人是有貪慾的又是有惰性的,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的「鳥為食亡」的悲劇發生;而人又是爭上游的,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的「只爭朝夕」,從不鬆懈。

  的確,如南先生所講,生命如同夜荷花,一草一木皆學問。其實,幾乎所有的白花都很香,而愈是顏色艷麗的花愈是缺乏芬芳,人也是一樣,愈樸素單純的人,愈有內在的芳香。夜來香、晚香玉其實白天也很香,但是很少人能聞得到,因為白天人的心太浮躁了,聞不到夜來香的香氣。如果一個人白天的心也很沉靜,就會發現夜來香、桂花、七里香,即使在酷熱的中午也是香的。清晨買蓮花一定要挑那些盛開的,因為早上是蓮花開放最好的時間,如果一朵蓮花早上不開,可能中午和晚上都不開了。

  人也是一樣,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沒有志氣,中年或晚年就更難有志氣了。愈是名貴的花愈容易凋謝,那是為了警示世人,要珍惜青春呀,因為青春是最名貴的花,最容易凋謝。每一株玫瑰都有刺,正如每一個人的性格中,都有你不能容忍的部分,只能學習如何不被它的刺刺傷,並且如何不讓自己的刺刺傷心愛的人……

  有一隻狐狸看到一個葡萄園結滿了果實,可是它太胖了穿不進柵欄,於是它三天三夜不飲不食使身體消瘦下去。「終於能夠進來了!好吃,好吃極了!」吃了不知多久,直到牙也倒了,肚皮也圓了,吃得厭煩了,卻又發現鑽不出去了,只好重施故技,又三天三夜不飲不食……結果是出來了沒錯,但肚子還是跟進去時一樣。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赤裸裸地誕生,又孑然死去,仿佛這隻狐狸,不停地穿梭於不同的果園之間,得到,失去,最後又回到起點。生命是一個過程,功名利祿,富貴榮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無人能帶走自己一生經營的名利,就讓生命自在地綻放凋謝吧!

  一沙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生命的收與放,本質都是一樣的。面對生死,悠然自得,便是真正懂得了生命。正如邱吉爾談及死亡時,他這樣說:「酒吧關門的時候我就離開。」

  返回總目錄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