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神秘的第六感
2024-10-11 07:25:42
作者: 西武,李英,金立
第六感是人類在進化中沉澱下來的一種直覺,它綜合了人類進化過程中不同場景下的不同情緒特徵。一旦場景有異,人的第六感會馬上作出反應,人便會產生同類的情緒反應,或焦躁,或恐懼,或憤怒,或快樂……從而迫使人認清自己,作出適當的反應和行動。
下面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戈爾曼在一本書上描述的第六感:
有一座橋在我孩提時印象非常深刻。一天下午,老師帶著我們在橋上玩,我現在仍然記得,那天我和傑米因為爭論橋的年齡而被老師表揚,說我好學。
如今的每天,我都要從這座橋上至少走兩次,當然,是駕車經過。
秋日的午後,我回家取一樣東西,在離橋還有600米的時候,感覺橋似乎抖了一下。一種奇怪的感覺攫住了我,也就在同時,我覺得自己很噁心,好像要嘔吐。
於是我把車停在了路邊,搖開車窗,呼吸新鮮空氣。突然,橋發出了巨大的聲音,它斷了!接下來的事我無法描繪出來,肯定是人類不多見的災難場面之一。
恐懼衍生的謹慎救了我一命。像兔子嗅到從狐狸身上飄過的氣息就立刻屏氣斂神,像哺乳類動物一見到攫食的恐龍便四散逃匿,一種內在的警覺控制了我,迫使我停車,多加小心,警惕步步逼近的危險。
戈爾曼認為,幾乎所有的情緒都是配置好的程序,是驅動人們應對環境、即刻行動的反應衝動。其實,人類的每一種情緒反應都有其獨特功能,各有其不同的生物特徵。以下就是戈爾曼列舉的促使有機體作出不同反應的情緒生理機制:
人在憤怒時
血液湧向手部,便於抓住武器,擊打敵人。此時心率加快,腎上腺類激素分泌猛增,注入血液,產生強大的能量,應付激烈的行動。
人在恐懼時
血液流向大骨胳肌,如流向大腿,以便於奔跑。臉部則因缺血而變得慘白,同時會有血液流失的「冰冷」感覺。
可能有一瞬間軀體僵化,也許是爭取時間來衡量藏匿是否為上策。大腦的情緒迴路中樞激發大量激素,使軀體處於全面警戒狀態,一觸即發,密切注視逼近的威脅,隨時採取最佳反應行動。
人在快樂時
大腦中樞抑制消極情緒的部位被激活,產生憂慮情緒的部位則沉寂,準備行動的能量增加。不過,除這種靜止狀態外,並無其他特殊的生理變化,這將有利於機體從消極情緒的生理激發狀態迅速恢復。
人在放鬆時
副交感神經系統主要是放鬆反應,使整個機體處於一種平靜和滿足的狀態,樂於合作、配合。愛、溫柔、性滿足都能激活副交感神經系統,在生理反應上剛好與恐懼和憤怒引發的戰鬥或逃跑反應相反。
人在驚訝時
眉毛上揚,擴大了視覺的搜索範圍,視網膜上接收到更多的刺激,可獲取意外事件的更多信息,有助於更準確地判斷事件性質及策劃最佳行動方案。
人在厭惡時
上唇扭向一邊,鼻子微皺。這種表情幾乎全世界都一樣,它明白無誤地顯示出:某種氣味令人噁心。達爾文認為,這是為了關閉鼻孔,阻止人體吸入某種厭惡的氣味,或欲張嘴嘔出有毒食物。
人在悲哀時
悲哀的主要功能是幫助調適嚴重的失落感,諸如最親近的人逝去或遭遇重大失敗等。悲哀減退了生命的活力與熱情,對消遣娛樂已全無興致,機體的新陳代謝也因之減慢。但這種回撤提供了一個反省的機會:悲悼所失。同時細嚼生命希望之所在,重聚能量,重整旗鼓,從頭再來。
如果一個人發現自己正處於類似的能量暫時衰退階段,最好留在家裡,因為此時自己較脆弱,易遭受傷害。其實這是一種安全保護機制。這一機制不僅可使機體以逸待勞,而且還有養精蓄銳之意,可隨時迎接一切挑戰。
所以,當你身處某個場合,剎那間有以上所舉述的特別的感受時,一定不要輕易否定它,它或許就是你心情最精確的表現。
很多時候,人們在尚未知覺有某事發生之前,就已出現該種感受的生理反應。舉例來說,當怕蛇的人看到蛇的圖片時,可觀察到他皮膚上有汗水冒出,這是焦慮的徵兆,但這個人並不一定感覺害怕。當圖片只是快速閃過時,他甚至沒有明確意識到自己看見了什麼,當然也不可能感到焦慮,但仍然還是會出現冒汗的現象。
當這種潛意識的情緒刺激持續增強時,最後終將凸顯於意識層。人們都有有意識和無意識兩層情緒,情緒到達意識層的那一刻,表示在前額葉皮質留下了記錄。
在意識層之下,某些激昂沸騰的情緒會嚴重影響人們的反應,雖然他對此可能茫然不覺。比如說,你早上出門時摔了一跤,到單位時好幾個小時都因此煩躁不安,疑神疑鬼,亂發脾氣。但你對這種無意識層的情緒波動一無所察,別人提醒你時,你還頗為驚訝。
一旦人的這種反應上升到意識層,便會對發生的事重新評估,決定是否拋開早上的事帶來的不愉快,換上輕鬆的心情。從這一意義來看,人們剛好可以從情緒的自我意識的基礎上建立一項情商,即走出惡劣情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