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父母若無遠慮,孩子就有近憂> 規則就是規則,誰也不能擁有特權

規則就是規則,誰也不能擁有特權

2024-10-11 06:48:33 作者: 霍慶苓

  在兒子讀幼兒園時,有一個周末,學校安排了一場親子活動,邀請我和丈夫一起去參加。30多個學生加上近50名家長,場面很是壯觀。兒子一反在家的常態,儼然成了個小領導,替我和他爸爸安排「活兒」,我們也樂得配合。

  親子活動進行到一半的時候,老師將所有的孩子分成6組,每組6人,讓他們扮演大人的角色。我和丈夫坐在一旁休息,不一會我就發現兒子他們那組似乎出了點狀況,只聽見其中一個孩子大叫:「你們都必須聽我的!」

  包括兒子在內的其他5個孩子,並沒有理會那個憤怒的孩子。我好奇地繼續觀察著。那個孩子見大家都不理他,趕緊呼喚他的爸爸媽媽。孩子的父母本來就在旁邊,一聽到孩子的呼喚,趕緊上前詢問:「怎麼了朋朋,誰欺負你了?快告訴爸爸媽媽。」

  

  孩子憤怒地指著其他5個小朋友說:「他們全部都欺負我。」

  不等孩子父母說什麼,5個孩子不約而同地說:「我們才沒有。」

  原來分好組後,老師讓他們自己選一個組長,然後再由組長給其他同學分配角色。大家正在興致勃勃地討論由誰來做組長更合適。可是這個叫朋朋的孩子卻不高興了,他認為他應該做組長,大家應該聽他的,否則就不配合大家玩這個遊戲。

  朋朋的父母了解清楚情況後,就跟其他5個孩子商量:「孩子們,你們都是聽話的好孩子,幫叔叔阿姨一個忙好不好?就讓朋朋當這次的小組長,活動結束後叔叔阿姨請大家去遊樂園玩,好不好?」

  其中一個孩子立刻拒絕道:「不行!遊樂園我們可以叫爸爸媽媽帶我們去,但是活動一定要聽大家的。」

  朋朋的父母見孩子們不肯合作,改變了策略:「你們怎麼不聽大人的話呢?」

  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你幹嗎不叫朋朋聽你的話啊?」

  這時候,其他孩子的父母也紛紛過去了,朋朋的父母轉而央求大人:「拜託你們跟自家的孩子說說,就答應我們朋朋這一回吧。這孩子在家的時候,我們什麼都依著他,他已經習慣了。」

  其中一位媽媽面帶不悅地說:「我們孩子在家也是爺爺疼奶奶愛的,我也沒辦法。」

  朋朋的父母繼續低聲下氣地央求其他孩子和大人。大人們也不好意思拒絕得太明顯,都以孩子為藉口:「現在是孩子遊戲的時間,我們也不好勉強孩子,就讓孩子自己決定吧!」

  結果其他幾個孩子都表示不願意跟朋朋玩了。朋朋惱怒地對父母發脾氣:「我要他們都聽我的! 我要他們都聽我的!」

  他的父母在一邊哄他:「朋朋乖,爸爸媽媽都聽你的,回家後爺爺奶奶也都聽你的。」

  最後,老師過來才讓朋朋歸了隊,但是孩子們明顯不太願意跟朋朋玩,朋朋在小組裡看起來很孤單。老師跟朋朋的父母說朋朋平時在學校就不太合群,孩子們都不願意跟他玩,家長平時要注意家庭教育。雖然朋朋的父母連連點頭說一定會注意的,但是我從他們的神態中感覺到,這可能是他們一貫的反應而已,回到家肯定依然如故。

  從朋朋父母的態度上不難看出,朋朋在家裡肯定是「一家之主」,全家人都得以朋朋的意志為轉移。其實,這個問題在現代獨生子女的家庭里普遍存在,只是有的輕一些,有的重一些,而朋朋顯然屬於比較嚴重的情況。

  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會有以下幾種必須:有好吃的,首先想到的是給孩子吃,絕對不會先考慮自己;有什麼好穿的,肯定也先緊著給孩子,自己怎麼樣都無所謂!孩子有什麼需求,盡全力去滿足;為了哄孩子高興,玩遊戲的時候故意輸給他,生怕他受一點點委屈。總之,孩子在家裡就是太陽,誰都得圍著他轉。他不需要體諒爸爸媽媽,不需要遵守規則,因為他的喜怒就是規則的評判標準。誰要是讓他不高興了,就好像犯了不可饒恕的錯一樣。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別說感恩,連一般的規則都不明白。並非他不懂道理,而是家長沒有教會他什麼是規則。比如在家裡,父母幫助了他,他不會向父母道謝,反倒覺得父母順從他、遷就他是理所當然的。如果誰反對他或者說個「不」字,那才是不對的。

  可是這樣的孩子到了學校,首當其衝的感覺就是失落和不適應。因為老師不會獨寵他,小朋友們也不願意聽他的。於是他故技重施,結果發現在家靈驗的辦法到了學校一點兒都不管用。所以他只好回家對父母抱怨、發脾氣。

  我記得有一次兒子拿著他的玩具輪船在小區的花園裡玩,一個孩子看見後,伸手去搶,想要把輪船占為己有。兒子當然不肯,那個孩子就哭了起來,哭聲引來了他的媽媽。她一邊安撫自己的孩子,一邊勸我兒子把玩具輪船給她的孩子玩,還說她願意買其他更好的玩具給我兒子。可那玩具輪船是兒子心愛的生日禮物,他不願意被對方奪去,搖頭反對,並轉身向我求援。那位媽媽看見我後,跟我說願意花兩倍的價錢買下這個玩具輪船,叫我跟兒子商量一下,沒準他會聽我的話。

  一般情況下,有些父母礙於情面,也為了顯出自己的孩子慷慨、大方,往往會半哄半逼著孩子讓出他喜歡的玩具。可我對這種做法很不贊同。一方面,這對對方的孩子沒好處——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只要父母出面,很快就能得到解決,久而久之,他會養成遇到問題就甩給父母的習慣;另一方面,會讓自己的孩子心靈受傷——孩子會覺得這明明是自己的東西,可爸爸媽媽都不維護自己,從而和父母產生隔閡。

  所以,我沒有理會她的話,而是沖她笑笑,說:「這是孩子的東西,我做不了主。」

  沒想到她聽了很不高興,還嘟囔了一句:「你怎麼連個孩子的主都做不了,還怎麼帶孩子啊!」

  其實,以我對兒子的了解,我知道只要不是徹底奪去屬於他的東西,他還是願意分享給對方,大家一起玩的。於是,我走到那個孩子面前,對他說:「如果你也喜歡這個玩具輪船,可以好好跟他商量一下,讓他借給你玩一會兒。」

  他大概知道哭鬧沒用,但又確實想玩這個玩具輪船,聽了我的話,他有點心動了。

  可是正當他努力想著怎麼跟我兒子商量的時候,他的媽媽一把拽過他,說:「算了寶貝,不讓玩我們就不玩了。走,媽媽帶你去商場買更好的。」

  看著他們離去的背影,我無奈地搖了搖頭。我覺得小孩子之間發生這樣的事再正常不過,而且原本可以藉此讓他們互相溝通、交流,成為朋友。但是,就因為那個孩子的媽媽站在自己的角度、顧及自己的顏面,最終讓孩子失去了這個對他成長有利的機會。

  父母出於愛沒有原則地向孩子妥協,結果讓他成了家裡的「小皇帝」或者「小公主」,一不順心就哭鬧、打滾。這樣的孩子長大了,行為處事方面也會一點兒規則意識都沒有,甚至還會受到別人的排擠和嘲諷。如果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如此,那麼從現在開始,給他進行規則教育,讓他形成規則意識,不至於孩子長大出現不良言行時再感到後悔。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