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效應
2024-10-11 06:10:34
作者: 金文
有人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請眾人回答:
一位公安局長在路邊同一位老人談話,這時跑過來一位小孩,急促地對公安局長說:「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來了!」老人問:「這孩子是你什麼人?」公安局長說:「是我兒子。」
請問:這兩個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長是什麼關係?
這一問題,在調查的100名被試中只有兩人答對!調查者後來向一個三口之家問這個問題,父母沒答對,孩子卻很快答了出來:「局長是個女的,吵架的一個是局長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個是局長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
為什麼那麼多成年人對如此簡單的問題解答反而不如孩子呢?這就是「刻板效應」,換句話說就是「定式效應」,即依照自己固有的看法,公安局長應該是男的,從男局長這個心理定式去推想,自然找不到答案。而小孩子沒有這方面的經驗,也就沒有刻板心理定式的限制,因而一下子就找到了正確答案。
人們不僅在思考和解決問題時會出現「刻板效應」,在認識他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也會受心理定式的影響。蘇聯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經典的實驗:
實驗者向參加實驗的兩組大學生出示同一張照片,但在出示照片前,向第一組學生說:這個人是一個怙惡不悛的罪犯;對第二組學生卻說:這個人是一位大科學家。然後他讓兩組學生各自用文字描述照片上這個人的相貌。
第一組學生的描述是:深陷的雙眼表明他內心充滿仇恨,突出的下巴證明他沿著犯罪道路頑固到底的決心……
第二組的描述是:深陷的雙眼表明此人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此人在人生道路上有克服困難的意志……
對同一個人的評價,僅僅因為先前得到的提示不同,描述的結果竟然有如此戲劇性的差距。生活中常可見到這樣的例子:青年人往往認為老年人墨守成規,而老年人又往往認為青年人舉止輕浮;教授總是白髮蒼蒼、文質彬彬,工人則是身強力壯、舉止豪爽等。
本章節來源於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
由此可見,刻板效應就是人們頭腦中存在的關於某一類人的固定印象的心理現象。刻板效應普遍存在於人類生活的各個角落,當然,在家長和老師教育孩子這方面也不例外。
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和老師普遍存在著對學生社會角色期望的偏差。好孩子就是聽話,否則就不是好孩子;「好學生」的標準就是「學習好」,而學習好的標準就是成績好。家長、老師存在的「刻板效應」對孩子的成長和角色發展都帶來了很大的傷害和消極的影響。
曾經有位平時學習不好的學生有一階段學習特別刻苦,在期末考試時成績特別突出,知道考試成績後,孩子的父母說:「成績是不錯,作弊了嗎?」
由於父母平時對孩子已經有了「孩子成績差」這樣一種刻板的印象,在孩子進步後還是以原來的標準去評價孩子,對孩子造成偏見、成見的錯誤認識,既傷害了孩子的自尊,也影響了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