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富也要「窮」孩子
2024-10-11 06:10:00
作者: 金文
曾有一位亞裔母親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她到雪梨一家婦產科醫院前去就醫,看見一對夫妻來做二胎產前檢查,妻子進診室見醫生去了,丈夫便帶著2歲的女兒在外面大廳等候。
一會兒,女兒鬧著要喝水,於是父親便在身旁的自動售貨機上順手扯了一個免費紙杯,衝進廁所接了一杯自來水便遞到孩子手裡(自來水經過淨化,可以飲用)——父親不是買不到飲料,自動售貨機正出售一元一杯的可口可樂和橙汁,而他也不是買不起飲料,據說,他是一家體育用品公司的主管,年薪15萬元。
本書首發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在澳洲,中學和小學的午餐可以在學校餐廳購買(學校餐廳只出售漢堡包之類的粗糙食物),也可以自帶。但自帶的占了大多數,一般是一瓶可樂再加一個漢堡包和一個水果。孩子們外出旅遊,如需就餐也不過是光顧既便宜又實惠的「麥當勞」。如果僅從孩子們所帶的食物上來判斷,你無論如何是判斷不出其家境是貧窮還是富裕的。
其實,澳洲人的「再富也要『窮』孩子」的理念並非刻意為之,用他們的話來說,不過就是「為未來著想」——孩子們長大了早晚要離開父母去自闖一片天地,與其讓他們那時面對挫折惶惑無助,倒不如讓他們從小摔摔打打,「窮」出直面人生的能力和本事。
中國有一句老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幫助別人的最好辦法不是不斷地施捨,而是教會他生存的本領。用到教育孩子方面,父母不應該過分嬌慣孩子,甚至為其留下萬貫家產,而應該教會他們獨立生存的手段,只有這樣,孩子們才能在父母老去之後,依然可以長久地擁有自己的幸福。
事實上,越來越多的富翁們也開始傾向於「給孩子工具箱,而不是萬貫家產」的教育方式。他們的首選遺贈對象是慈善事業,而不再是孩子。
靠自我奮鬥成為億萬富翁的約瑟·約伯在處理自己遺產的時候告訴3個剛剛成人的女兒:「因為太愛你們了,所以我決定不給你們留下太多的錢。」每個女兒獲得價值100萬美元的公司股票。相對他龐大的產業,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其餘的部分將捐獻給慈善機構。
65歲的富翁查爾斯·范尼的所作所為更是驚人。前後捐出41億美元,這幾乎是他所有的錢。他給5個子女留下的僅僅是各設一份為數不多的信託基金。當年出身寒苦的范尼在通過與同學合開機場免稅連鎖店獲得巨大利潤後,決定以匿名方式助學解困。最初捐一二十萬,後來上百萬地捐。在給母校總計5000多萬的捐款中,他指定資助家境貧寒而成績優良的學生。因為資助額度越來越高,范尼感覺這種匿名方式遲早會被發現,便又與律師精心策劃,把35億美元資產不可逆轉地一次性捐出,在百慕達成立了一個名為「阿特蘭迪」的基金會。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也宣布,他將留給兒女每人1000萬美元,剩下的全捐給慈善機構。目前蓋茨擁有的股票價值185億,給子女的還不足零頭。美國第二富翁巴菲特雖然沒有明確到給孩子們多少錢,但也曾多次暗示不會很多。
富翁們都這樣認為:把巨額金錢留給孩子們,最終將使孩子的創造力和生命力枯萎。他們試圖尋找一個尺度,一個不放縱孩子,同時又給予他們關愛的尺度。在這個充滿機遇的時代,只要肯努力、肯付出,孩子們能夠比父母做得更好。有經濟學家曾對擁有15萬美元以上遺產的繼承人做過調查,結果顯示,幾乎20%的調查對象停止了工作,他們不需要掙錢養活自己求生存,過多的遺產使得他們生活浪費而沒有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