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打工仔」
2024-10-11 06:09:29
作者: 金文
父母對待孩子不應當過分無條件地奉獻,應當讓孩子明白,家庭也需要讓孩子做些什麼。這種意識先是從培養孩子尊重父母的勞動,懂得回報父母的愛開始,而不是讓父母的愛「有去無回」。讓孩子做一些社會工作,從事一些簡單的勞動,從而培養孩子的社會價值觀和使命感,這也是對孩子心靈的一種滋養。
朱麗葉和安德魯夫婦是一對在讀博士,在攻讀博士學位前他們已經有了一個8歲的兒子魯克。魯克聰明伶俐,唯一的「毛病」就是喜歡吃零食。在他還不滿3歲的時候就知道拉著爸爸媽媽到不遠處的百貨店。
每次遭到爸爸媽媽的拒絕,小魯克就哭鬧不止,大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勢頭,朱麗葉和安德魯夫婦縱然是滿腹經綸也奈何不得3歲小兒。有一次,小魯克又要讓爸爸給他買糖果,爸爸說:「親愛的魯克,爸爸可以答應你的要求,但是你也要答應爸爸一個條件。」
「什麼條件?」小魯克滿臉疑惑。
「你現在買糖果的錢和你在幼兒園上學的錢都是屬於爸爸媽媽的,你每花費一分錢爸爸都會記在一個小本子上,等你長大後也要還給我們,供爸爸媽媽上學。」爸爸說。
小魯克似懂非懂地答應了。從此,魯克每花費一分錢爸爸就提醒他一次「這些錢以後你要還給我們」。6歲的時候,小魯克已經不再亂花錢了,他的小腦袋裡除了功課外,已經開始琢磨怎樣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掙錢,將來供爸爸媽媽讀書了。
轉眼間,小魯克8歲了,朱麗葉和安德魯夫婦開始攻讀博士學位。隨著年齡的增長,小魯克的思維也開闊起來,有一天,他忽然想起老師曾經說過「小孩子到了能使用簡單的勞動工具後,就可以找尋打零工的機會了,諸如幫社區鄰居的花園除草、送報紙、剷除車道上的積雪等」。魯克想到這裡興奮不已,因為這裡剛剛下過一場大雪,而且他已經會使用鐵鍬了。
第二天一早,小魯克就按響了一對老夫婦家的門鈴。
老太太打開門後,發現門口站著一個八九歲的小男孩。
「你好,」小男孩說,「我叫魯克,我來幫你們鏟雪好嗎?」
「你起得真早,怎麼在這附近沒有見過你?」老太太說。
魯克很有禮貌地回答道:「我是新來的,我家搬到這個社區才只有一周。這麼早就過來,會不會打擾到你們?」
老太太親切地說:「不會!我們也是很早就起來了……」說著,對著屋內喊道,「親愛的!我們的車道鏟雪工作,就決定交給這位小紳士嘍!」
「你年紀這么小,就這麼積極地打工,將來長大一定很有成就。」老太太說,「你怎麼利用自己賺來的錢?是要把他們存起來?還是拿去買糖果,吃個痛快?」
小魯克興奮地說道:「我賺錢不是要買糖果用的。我爸媽都還在念大學,我賺的錢,先贊助他們交學費!等我將來長大,他們答應也會幫助我讀大學。」
小魯克工作結束後得到了10美元報酬。
孩子的愛要靠學習和指導來開發。在孩子享受被愛的同時,要教會他奉獻自己的愛心,即以同樣的愛回報父母,形成健康、完整的愛之流。只有讓孩子由被愛向施愛轉化,使孩子在父母之愛的薰陶下,由感激父母、牽掛父母,到想為父母做事、回愛父母,才能形成健康、熱情、親密、和諧的親子關係。孩子在愛與被愛的環境中成長,才能形成良好的人格,成為孝敬父母、尊重他人、富有同情心、善於幫助別人的人。
然而,通常情況下,父母往往富有自我犧牲的精神,對孩子的愛只知道給予,不講回報,不培養孩子施愛的能力,願意把自己的一切都獻給孩子,這種境界固然高尚,但不是一種正確的家教方法,甚至是一種誤導,其結果常常會事與願違,適得其反,因為這種單向的愛會造成孩子情感畸形。久而久之,孩子就習慣於父母關心自己,不知道自己應該關心父母,更不知道關心別人,唯我獨尊,成為名副其實的「小皇帝」。
很多時候,不求回報的愛非但沒能使孩子朝著父母們所希望的方向發展,反而使孩子養成了許多諸如好吃懶做、只知索取不知奉獻等不良習氣,缺少價值觀和責任感。這不僅不是愛,反而會害了孩子,因為沒有價值觀和責任感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找不到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認識不到自己的價值,從而會產生精神上的迷茫和無所適從,他們容易失去上進的動力,也容易為一些物質性的輕浮事物而吸引並沉溺其中。因此,在光怪陸離的社會裡,從小就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和責任感才是真正愛孩子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