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夫人法則

2024-10-11 06:09:00 作者: 金文

  印度前總理甘地夫人,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女性。作為領袖,她對印度有著傑出的貢獻;作為媽媽,她是孩子心中最好的導師。

  甘地夫人認為,生活中有幸福,也有坎坷。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孩子健全的個性,使他們以後能夠從容不迫地適應生活中的各種變化。作為母親,她必須幫助孩子平靜地接受挫折,發展自我克制的能力。

  甘地夫人的兒子拉吉夫12歲時,因病要做一次手術。面對緊張、恐懼的拉吉夫,醫生打算說一些「手術並不痛苦,也不用害怕」等善意的謊言來安慰孩子。可是,甘地夫人卻認為,孩子已經懂事了,那樣反而不好,所以她阻止了醫生。

  隨後,甘地夫人來到兒子床邊,平靜地告訴拉吉夫:「可愛的小拉吉夫,手術後你有幾天會相當痛苦,這種痛苦是誰也不能代替的,哭泣或喊叫都不能減輕痛苦,可能還會引起頭痛,所以,你必須勇敢地承受它。」

  手術後,拉吉夫沒有哭,也沒有叫苦,他勇敢地忍受了這一切。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既會有愉快的成功,也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挫折。挫折是不會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也不是父母時刻呵護就能避免的。要讓孩子知道,拒絕挫折,就等於拒絕成功。如果孩子在童年時期沒有面對挫折的經驗,長大以後就無法更好地戰勝挫折。

  教會孩子勇敢地面對挫折,不但能使孩子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可以走得更加平穩,父母也少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但這種教導要從孩子還是幼兒的時候就開始,從小培養他們直面挫折的意識和勇敢承受挫折的能力。

  家長作為幼兒的第一任老師,在幼兒個性的形成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的一生會經歷許多痛苦和挫折,孩子經歷的第一次挫折很可能就從吃藥打針開始。

  

  看著孩子滿臉恐懼、渾身發抖、幾近絕望的樣子,聽著他世界末日般的哀求:「媽媽,媽媽,我怕,我怕,我不想打針。」家長不免有些心疼,但這是孩子必須經歷的,也是必須獨自承受的,因為人生的坎坷會遠不止於打針吃藥!

  當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困難時,家長應教育孩子克服依賴思想,鼓勵孩子獨立面對困難。只有當孩子充分地感受到挫折帶來的痛苦體驗時,才會激發他們考慮如何解決問題、克服困難。若這個過程經常得到強化,孩子就會在挫折情景中由被動轉為主動,從而戰勝困難。

  教會孩子面對挫折、戰勝挫折,關鍵是要順其自然,順應孩子的發展規律。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讓孩子明白生活有苦有樂,還孩子以生活的本來面目,讓孩子認識挫折,經歷挫折,從而學會戰勝挫折的本領。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