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不說盡,事不做絕
2024-10-11 05:54:07
作者: 李宏民
福不盡享,話不說盡,事不做絕。美國科學家克里斯多福說過這樣的一句話:「直言無忌的最大壞處,是不給講話人留下迴旋的餘地,而且容易挑起衝突。」
常言道:「做人要做到十分,做事只可做到八分。」就是說,要儘量給自己留下迴旋的餘地,凡事不可過於偏激,以免使自己尷尬。意氣用事,吃虧的最終只能是自己。
古希臘神話里有這樣一個傳說:
太陽神阿波羅的兒子法厄同駕起裝飾豪華的太陽車橫衝直撞,恣意馳騁。當他來到一處懸崖峭壁上時,恰好與月亮車相遇。月亮車正欲掉頭退回時,法厄同倚仗太陽車轅粗力大的優勢,一直逼到月亮車的尾部,不給對方留下一點迴旋的餘地。
正當法厄同看著難以自保的月亮車而幸災樂禍時,他自己的太陽車也走到了絕路上,連掉轉車頭的餘地也沒有了。向前進一步是險境,向後退一步是災難,最終,萬般無奈地葬身火海。
人活在世上,除非你選擇離群索居,遠隔紅塵三千里,否則不可避免地要與別人相處共事。為此,如何維繫良好人際關係一直都是做人處世的重要課題。人與人之間為什麼會結下難解的仇怨,很多的情況都是自絕後路造成的,也就是與人產生摩擦時把話說絕、把事做絕了,如此不留餘地,雙方關係當然會陷入無法收拾的地步。
從古至今,大凡能成大事的人,皆善于謙恭退讓,懂得給自己留下迴旋的空間。都明白先聲奪人、狂躁激進、赤膊上陣、意氣用事、行為魯莽,這不但是匹夫之勇,於事無補,更會露拙於人,授人以柄,成為眾矢之的,最終只能功敗垂成,半途而廢。
因此,凡事要給自己留有餘地,顧大局,看長遠,順其自然,該退則退,該讓則讓,不急不惱,以躲為閃,以守代攻,給別人退讓一大步,為自己留出一片天地,在退讓的天地中休養生息,保全自己,蓄勢待發。
做事要講求留有餘地,不要把人逼上絕路;說話也要留有餘地,不能把話說得太滿。因為凡事總有意外,留有餘地,就是為了容納這些意外,以免自己將來下不了台。
一個年輕人想到大發明家愛迪生的實驗室里工作,愛迪生接見了他。這個年輕人為表達自己的雄心壯志,說:「我一定會發明出一種萬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愛迪生便問他:「那麼你想用什麼器皿來放這種萬能溶液呢?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嗎?」
年輕人正是把話說絕了,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如果把「一切」換為「大部分」,愛迪生便不會反詰他了。
曾有一位朋友,因在單位里與同事之間產生了一點摩擦,很不愉快。一怒之下,他就對那位同事說:「從今以後,我們之間一刀兩斷,彼此毫無瓜葛!」
這句話說完不到三個月,他的同事成了上司。因他講了過重的話,所以很尷尬,只好辭職另謀他就。
因為把話講得太滿而讓自己窘迫的例子,在現實中隨處可見。但這樣做的結果,就像把杯子倒滿了水一樣,再也滴不進一滴水,否則就會溢出來;也像把氣球充滿了氣,再充就要爆炸了。
其實,人際關係實際就是利益關係,為人處世只要懂得謙讓容忍、寬大為懷,凡事多為他人設想,不要只著眼於私利,能做到這樣就算及格了。少對人說絕話,多給人留餘地,這樣做其實並不是僅僅為對方考慮,對對方有益的;更是為自己考慮,對自己有益的。這是對雙方都有好處的。
即使與人交惡,也不要口出惡言,更不要說出「情斷義絕」「誓不兩立」之類過激的話。對人不要太早下評斷,像「這個人完蛋了」「這個人一輩子沒出息」之類屬於「蓋棺論定」的話最好不要說,人一輩子很長,變化很多,不要一下子評斷「這個人前途無量」或「這個人能力高強」。以便他日狹路相逢還有個說話的「面子」。
為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有心計的人在生活中很注重把握說話尺度,從不把話說得太絕,以免自打嘴巴。
總之,人之一生說短很短,說長也很長,世間事恰如白雲蒼狗,變化很多,所以不要一下子把路堵死了。這對自己是非常不利的。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舉事亦然,為其不可復也,則事寡敗也。」
——《韓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