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學校的影響 教育的變革
2024-10-11 05:22:35
作者: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學校是家庭的延伸。如果所有父母都有能力承擔起教育自己孩子的職責,並且完全教會他們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那學校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在過去,孩子幾乎完全在家庭里接受訓練。工匠會將自己的手藝傳給兒子,教會他從祖輩的實踐中傳承下來的技藝。然而,現在的文化對我們提出了更為複雜的要求,需要由學校來減輕父母的重擔和繼續父母未完成的教育工作。社會融合對年輕人的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這些是在家庭教育中無法達到的。
在美國,學校並沒有經歷過歐洲已完成的發展階段,但我們還是能在學校里看見權威式傳統的遺蹟。在歐洲教育史上,最初,只有王子和貴族子弟可以接受正規教育,只有他們是有價值的社會成員,而其他人只需要完成自己的工作,不要想著在社會地位上能夠有所上升。隨後,被認為對社會有用的人的範圍有所擴大。宗教機構接管了教育,有一部分被選中的人可以學習神學、藝術、科學和接受職業訓練。
隨著工業技術的發展,舊式的教育形式已變得很不合時宜。努力擴大教育範圍是一項長期的事業。城鎮學校里的教師常常是當地的補鞋匠或裁縫。
他們手提著一根木棍,教學效果非常不好。以前,只有宗教學校和大學才教授藝術和科學,甚至連國王也不學習讀寫。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現在工人也需要學習讀書寫字、計算和畫圖,我們所知的公立學校便成立了。
然而,這些學校是根據政府的需求成立的,當時的政府需要的是有學識的順民,培訓他們為上層階級利益服務,並能當兵作戰。學校的課程也是為了適應這一目的而設置的。我仍記得,在奧地利,有一段時間這種情況仍然存在,讓底層階級接受的教育是為了使他們順從,從而完成與其地位相應的任務。然而,這種教育的弊端也日益顯現出來。自由的思想開始萌芽,工人階級日益壯大,要求也越來越多。公立學校做了一些調整,以適應這些需求,而現在,教育的普遍理念是:教會兒童獨立思考,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熟悉文學、藝術和科學,長大後能分享全人類文明,並為之做出貢獻。我們不再只希望教會孩子養家餬口或在工廠找到一份工作。我們需要的是能為人類共同利益努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