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和豐:「90後」的家國春秋
2024-10-11 05:09:49
作者: 王新芳
「90後」大學生是目前中國最年輕,最具活力的一代,如果他們都不關注歷史的話,歷史將由誰來傳承?為了動員更多的年輕人去「搶救」歷史記憶,「家·春秋」大學生口述歷史影像記錄計劃便應運而生。
陳和豐是上海大學歷史系的研究生,也是「家·春秋」計劃的一員。兩年前,陳和豐的爺爺陳誠志去世,爺爺陳誠志是一個老實巴交的人。整理遺物時,他意外地發現了爺爺的一些日記。「1940—1945年在溫州討飯,1953—1956年參軍……」這些陌生的帶著歷史陳舊味道的信息讓陳和豐非常驚喜,他下定決心,把爺爺的過往從這些信息中挖掘出來,這會很有意義。因為,把每個人的歷史匯集起來就是一部家國史,能夠真實地反映一個時代。
從此,陳和豐扛起攝像機,把鏡頭對準了自己的父輩、祖輩和故鄉。一開始家裡人都不理解,「我們是普通老百姓,家裡的故事再普通不過了,有什麼好拍的?人家會看嗎?」面對家人的疑惑,陳和豐調皮地回答:「我不在乎別人的態度,這場拍攝至少對我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以後我有了孩子,我就可以一邊放這個片子,一邊給他講我們家族的故事。」
雖然嘴上說不在乎別人的看法,但他仍然非常想把它做成一部能夠讓大眾接受的,看得進去的片子。為此,他動員起父親、大伯、叔叔、姑姑和眾多的親戚朋友,組成一個龐大的製作團隊。爺爺陳誠志的一生是陳和豐想去講述的故事,但做紀錄片,需要尋找一個核心的故事點。對這個家族來說,影響最為深刻的一段歷史,是爺爺奶奶參加小三線建設而和孩子們分居的16年。他給自己記錄的故事,起了個簡單的名——《凡人歌》。
為了拍攝的真實,陳和豐帶著攝製團隊前往安徽涇縣烏溪村,原312電廠所在地,那就是爺爺奶奶工作16年的地方。年過半百的父親很興奮,他從小溪邊撿了兩塊石頭,說下次掃墓的時候帶給爺爺看看。陳和豐專注而認真地在做這件事,他隱隱感覺到,這是在解答自己的疑問:「我是從哪裡來的?」
本書首發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為了拍攝家族的歷史,陳和豐犧牲了很多娛樂的時間,他大部分時間都用在和父輩聊天,出門拍攝上。原來那個看動漫、玩遊戲的陳和豐不見了。一些同學很不理解,認為他在浪費大好的青春。對此,陳和豐淡淡一笑,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活法,不必在意別人怎麼說。
在拍攝過程中,陳和豐遇到很多困難。他只是個大學生,他的家庭也不過是個普通的農民家庭。拍攝、走訪、團隊人員的吃住等都需要錢。為了籌措資金,陳和豐想了很多辦法,向別人借、打工、做兼職、眾籌,等等。他對自己說,即使得不到資助,我也會把這個作品做完。
陳和豐打算拍爺爺的檔案,卻找不到採訪對象。了解情況的老人有些已經不在人世;有些健在的老人要麼聽不清,要麼記憶力衰退;有的老人抗拒鏡頭,還不可理喻地驅趕陳和豐。苦笑之餘,陳和豐三顧茅廬,耐心做老人的思想工作,最終使拍攝順利進行。
在記錄家族歷史的過程中,陳和豐不斷反思和成長。他發現了自身的很多問題,也聽到了不一樣的歷史。《凡人歌》以爺爺的一生作為暗線,講述在小三線建設下,一個普通工人家庭發生的故事。陳和豐想記錄的,是他們這個平凡家庭默默傳承的家族精神。
《凡人歌》推出以後,反響熱烈,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到「家·春秋」計劃中來,一個月內,主創者就收到30多所高校、78個隊伍、幾百名同學從全國各地發來的報名視頻。這些年輕人要記錄的故事題材包括:戰爭、運動、社會、宗教、民族、建築、愛情……
陳和豐在網上走紅之後,記者曾向他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要如此執著地去做一件枯燥的事情?陳和豐這樣回答:「中國的歷史不僅僅是那些高高在上的精英人物的故事,還有一些歷史需要口口相傳。記錄風雲巨變的歷史,見證悲喜交集的變遷,保存到每一個平凡人,每一個具體的人的生活和記憶里,這就是我的夢想。儘管這個夢想有些枯燥和沉重,但總有一扇門,要為夢想而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