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太平洋的「90後」

2024-10-11 05:09:38 作者: 王新芳

  2015年夏天,北太平洋上出現了30艘航船,它們自西向東一字排開,已經行駛了一個月。每一艘船的船尾都系有用來收集海水中的塑料碎片、測量塑料污染程度的拖網,船員們還使用GPS定位系統和一項專門設計的手機觀測應用來記錄塑料出現的情況。這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海洋環境考察,人稱「大遠征」,觀測範圍覆蓋350萬平方公里。讓人驚訝的是,統領這場考察行動的竟然是一名年僅21歲的「90後」——來自荷蘭的博彥·斯拉特。

  博彥·斯拉特出生於1994年,是一名學習工程學的大學生。2011年暑假,他在希臘潛水,在淺海看到的垃圾比魚都多。他憤怒了,我們就不能想辦法把它們清理掉嗎?當他查閱了相關資料後,才發現問題並不簡單。在過去的三四十年裡,全球每年生產塑料近3億噸,其中約有10%流入大海。這些塑料會向海水持續釋放有害化學物質,傷害了海洋生物,也污染了大海的環境,最終可能毒害到人類本身。傳統的海洋垃圾處理方式基本等同於乘船出海捕魚,由於塑料垃圾會隨著環流的推進漂流旋轉,捕撈難度增大。據稱,要清理臭名昭著的「太平洋垃圾帶」,大約需要7.9萬年。

  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來清理海洋垃圾呢?執拗的斯拉特每天都在想這個問題。有一次,他去亞速群島潛水,感受著水流的力量,突然靈光一閃,「既然水流可以朝你而來,又何必辛苦追逐它?」一個構想迅速產生了,能不能根據洋流的走向設計一個「坐享其成」的收集設備呢?設備由飄浮清潔回收船和兩側的圍柵組成,構成V」形,開口迎向洋流。海面的塑料被圍柵截下之後,將順著海水流動聚集到位於清潔回收船兩側的收集口,並被儲存在船體內部。回收船頂部裝有太陽能電池板,是支持整個系統運行的能量源。浮游生物和魚類可以隨著水流從圍柵的下方通過。既降低運營費用,又可以將回收的塑料轉換為石油或新材料,這是一舉兩得的好事啊。

  2012年,斯拉特站在TED演講台上,第一次向公眾介紹自己「拯救海洋」的想法。他把這個「被動式清理系統」的理念帶上

  ED的講台,尋求更多人的信任、支持和資助。結果,很多人覺得他的想法可笑。他們說:「那可是一條很長的路,還是交給我們的子孫後代去考慮吧。」可是,斯拉特不是個半途而廢的人,他要為自己的夢想堅持到底。2013年2月,他成立了「海洋清潔項目」,並暫時休學,全身心投入。他的全部經費只有自己攢下的200歐元零花錢。為了得到贊助,他曾經一天聯繫300家公司,只有一家給了回復——拒絕。

  本章節來源於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

  斯拉特身心疲憊,但他不想放棄。一個多月後,事情出現了轉機。斯拉特的TED視頻突然在網絡上火了起來,支持者郵件不斷。他很快就組建起一支100多人的跨國團隊,還得到了十多家科研機構的合作支持。15天內,他募集到8萬美元。有了這些助力,「海洋清潔項目」像上了發條一樣運作起來。斯拉特每天工作15個小時,跟團隊跑到北太平洋垃圾帶里做實驗,經歷了每小時25~30海里的大風和高達3米的海浪的考驗。一年多的勞動成果是一份長達530頁的可行性研究報告,涉及工程、海洋、生態、海事法律、財務等各個領域。

  隨著一個個技術難點的突破,夢想成為現實似乎指日可待。然而,質疑的聲音從來沒有停止。比如,普利茅斯大學教授理察·湯普森就認為:「應該優先考慮的是從源頭上解決問題,設法阻止塑料廢棄物進入海洋,而斯拉特將精力集中於如何將塑料廢棄物從海里清理出去的策略有些愚蠢。」這個「拖把理論」讓斯拉特很惱火,但他忙於工作,沒有時間理會。

  2014年11月,斯拉特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最高環境榮譽「地球衛士獎」。因為,這個年輕的小伙子,正站在全世界對抗海洋污染的最前線。談到未來,斯拉特對記者說起自己更為宏大的「10年計劃」,清除北太平洋環流帶中42%的塑料垃圾,「大遠征」只是準備過程中的一部分。

  青年時期的擔當,是整個人生價值的重要砝碼。小小年紀,就勇敢擔負起拯救太平洋的重任,這自我賦予的責任,讓斯拉特的青春與眾不同,絢爛美麗。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