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別讓慣性思維騙了你> 不要對你的思維「盲區」視而不見

不要對你的思維「盲區」視而不見

2024-10-11 04:45:27 作者: 常亞北

  旅日作家薩蘇曾經講過一則關於中國工程師的故事:

  在日本工作的中國工程師老林有一天路過公司的車間,發現日本工人切割鋁板時只打4排孔,剩下的鋁板就當作邊角料捨棄了。老林覺得這樣很浪費,就建議工人把2排圓孔錯開來打,那樣就能打出5排孔了。

  

  日本工人按照老辦法幹了20年了,聽完老林的話之後,他們仔細一琢磨,覺得林工程師的辦法太好了,於是改用新辦法。

  老林沒把這事放心上,誰知車間主任(日本人)找上門來,抗議他破壞生產秩序。老林反駁說自已是在為公司節約材料。車間主任則強調他們按照一塊板打4排孔的辦法打了20年,改成5排就是破環生產秩序。

  倆人爭執不下,鬧到老闆那裡。日本老闆贊同車間主任的意見。在他看來,大家(其他日本公司)都是打4排孔的,既然這樣做了20年,不用多想肯定有其中的道理。

  最終,老林因此被開除了。但他憑藉自己出色的技術與人品很快找到了一家在日本的美國企業。而沒過幾天日本老闆就不得不打電話請這位技術骨幹回來,因為有些技術問題除了老林沒人能解決……

  在這則故事中,善於觀察和思考的老林確實幫公司降低了生產成本。他不像日本同事那樣在傳統規矩中亦步亦趨,所以能敏銳地察覺到前人的思維盲點。日本工人務實,故而能很快意識到問題所在,所以他們採用了老林的方法。但車間主任與老闆思維僵化,對已經出現的問題視而不見。這種剛愎自用、故步自封的思維方式,是公司進步與發展的最大阻礙。

  諺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就說明了這個道理。智者的「一失」源於其思維盲點。而這個盲點往往也出現在其最自信的地方。

  法國名將貝爾納多特曾經指出:「拿破崙不是被別人擊敗的,在我們所有人之中他是最偉大的。但因為他只依賴自己的才智,所以上帝才會懲罰他。他把才智用到最大限度,遂終於難以為繼。」

  在一場較量中,利用競爭對手的思維盲點是獲取勝利的關鍵。反之,減少自身的思維盲點是避免失敗的要務。

  漢朝左丞相韓信奉命討伐魏王魏豹。魏王在蒲坂重兵駐紮,並封住大河渡口臨晉關。其他將領以為這將是一場硬仗。誰知韓信表面上在臨晉一帶展開戰鬥,假裝要從這裡正面進攻,實則另派一支奇兵到夏陽用木盆泅渡過河,奇襲了重鎮安邑。魏王慌忙回頭迎戰,結果大敗,自己也淪為俘虜。

  從這件歷史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出,魏王存在兩個思維盲點:一是以為韓信一定會從臨晉關渡河,二是以為漢軍不用戰船就渡不了河。結果,韓信從另一個地方用木盆代替戰船成功渡河,打了魏王一個措手不及。

  韓信攻打趙國時,分出兩千騎兵埋伏在山上,親率主力軍隊背靠河水列陣。趙軍對此嘲笑不已,認為韓信缺乏軍事常識。結果,輕敵的趙軍傾巢出擊,卻遲遲戰勝不了背水一戰的漢軍主力軍隊。而兩千騎兵也趁機沖入趙軍營壘,將趙軍旗幟全部換為漢軍旗幟。趙軍驚慌失措,最後大敗。

  事後眾將表示不解:「因為兵書上說行軍布陣應該避免背靠水邊,為什麼我們背靠水邊,反而取得了勝利?」

  韓信解釋道:「其實道理也在兵書上,就是『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只是諸君沒留意而已。」

  趙軍與韓信的部下都懂軍事常識,但拘泥於條條框框,不像韓信那樣融會貫通。兵法之所以不提倡背水列陣,是因為萬一打了敗仗,全軍將無路可退。

  但與此同時,兵法也從心理戰的角度提出,必要時可用「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辦法打消士兵們的僥倖心理,好讓他們拼死作戰,這樣反而能殺出一條生路。

  生活中有太多的障礙、陷阱以及不確定因素,我們唯有提高自己的水平,才能讓生活變得更加精彩。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不斷克服自己的思維盲點,不僅是一種好習慣,也是人生的必修課。

  我們常見的思維盲點主要有以下幾個:

  1. 破窗效應

  某個窗戶破了沒人修補,那麼其他窗戶也會被打破。自暴自棄的想法就是「破窗效應」衍生的思維盲點。經不起挫敗,扛不住壓力,乾脆自暴自棄。這種壞習慣讓許多本來很有潛力的人斷送了自己的未來。

  2. 習得性無助

  有些人覺得無論怎樣努力都不會有好結果,徹底喪失了鬥志,對一切都不抱希望,這就是習得性無助。這是最糟糕的思維盲點。好比是一個明眼人主動閉上眼睛,把自己當成盲人。但盲人會利用加強聽覺與觸覺的辦法來彌補自己的視覺盲點,而習得性無助者等於是自斷五感,放棄了一切可能。

  3. 羅森塔爾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在心理學實驗中發現:被老師寄予厚望的學生成績往往會進步很快,被忽略甚至被歧視的學生則會在學習上越來越消極。也就是說,在很大程度上,你覺得不好的東西會越來越不好。

  古代有個成語叫作「智子疑鄰」,這個成語故事中的主人公智子懷疑鄰居偷了自己的斧子,所以他看鄰居的每一言每一行都像賊。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帶來的影響也是我們常犯的思維盲點。

  4. 旁觀者效應

  出現突發事件時,如果周圍僅有一人,他就會馬上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去積極處理。如果是一群人圍觀,可能誰都不會去處理,出現「集體冷漠」的情況。因為責任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分散給了很多人,於是大家都不覺得自己應

  該主動承擔。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故事,就是這種思維盲點的表現。

  5. 證人記憶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珀費可特與豪林斯發現,證人對案情細節的記憶並不像他們自以為的那麼準確,往往與實際情況存在偏差。但人們通常更相信自己的記憶,而不是機器拍下的記錄。可能你有過這樣的體會,例如你在重讀一本書時會發現以前某些內容記憶有誤。此類思維盲點常出現在剛愎自用者身上。

  6. 暈輪效應

  即以偏概全,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暈輪效應」會讓我們看問題片面化,不能完整地認識事物,輕率地把偶然現象視為必然現象,把局部特徵泛化為整體特徵。於是,我們對人、事、物的認知就如同盲人摸象那般誤區多多。

  我國著名創新學家朗加明在《創新的奧秘》一書中提到:「在創新活動中,只有知識廣博、信息靈敏、理論功底深厚、實踐經驗豐富的人,才易於在多學科、多專業的結合創新中和跳躍性的創造性思維中獲得較大的突破。」

  想要避免上述幾個思維盲區,可以從以下4個方面著手。

  1. 嘗試不同的生活方式

  每個人的思維方式與其生活環境的關係很大。當生活環境或生活方式發生變化時,人的觀念也會隨之調整。多嘗試不同的生活方式,就能夠儘可能多地了解到不同的思維方式,看問題時就能找到許多自己意想不到的新角度。

  2. 以深度為重,而非一味擴大廣度

  什麼事都能侃侃而談的人看似見多識廣,但這其中有很多人往往對每件事都是了解泛泛。無論從現實需要還是從自身提高的角度看,專而精的深度都比浮於表面的廣度更有應用價值。要知道,絕大部分的思維盲點都是因為思慮不深造成的。很多時候只要從之前所忽略的地方深入地想一想,就能發現自己思考時忽略的潛在思維盲區。

  3. 重視「必要性思維」

  必要性思維強調事物之間的直接相關性。運用這種思維方式有助於我們撥開種種干擾因素形成的迷霧,看清事物的本質。說到底,思維盲區的形成還是由於我們對事物的本質認識不足所致。

  4. 謹慎對待群體「共識」

  法國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指出:「群體心理可以讓一個守財奴變得揮霍無度,把懷疑論者改造成信徒,把老實人變成罪犯,把懦夫變成豪傑。」每個人獨立思考的結論,和參與群體思考時的結論都不大相同。由於群體心理因素,我們很容易人云亦云,導致判斷力大大下降。這也是思維盲區的多發情境。所以,我們一方面要多吸收他人優秀的思想,另一方面也不能放棄獨立思考。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