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友拉拉不是病人——同性戀
2024-10-11 04:43:53
作者: 盛唐
基友和百合分別是男同性戀和女同性戀的稱呼。男同性戀的英文是「gay」,恰好和粵語中的「基」同音,粵語中稱男同性戀為「基佬」,中文衍生之後,「基友」一詞就用來代表男性同性戀。在網絡上,「好基友」也用來形容關係非常親密的男性同性友人,當然,這和同性戀沒有關係。百合是ACG和同人小說領域的概念,起源於日本。日文假名ゆり,羅馬音為Yuri,指女性之間的愛慕關係,引申到中文裡,指女同性戀者。
除了基友、百合外,男女同性戀者都有一套稱謂。女同性戀又被稱為「拉拉」或「蕾絲邊」,來自英文Lesbian。女同性戀中,喜歡男性或中性打扮的一方被稱為「T」(英文Tomboy),裝扮、行為都像女性,氣質陰柔的一方稱為「P」。「P」又被稱為「婆」,即「T」的老婆。
對於男同性戀者,也稱為同志。「同志」一詞來源於香港,現亦被大陸人用來稱呼同性戀者。在台灣同志文化用語中,用「C貨」(Sissy或Nancy)形容氣質陰柔的男同志,MachoQueen(金剛芭比)形容外表陽剛,身形健碩的男同志,和女同性戀者中的「T」、「P」差不多。台灣根據保護、依賴的程度,將同性戀者分別稱為「哥」和「弟」, 「哥」是充當保護角色的一方。
同性戀到底是什麼?不同立場的人有各自的看法。自由主義者、性解放運動人士認為,同性戀是一種自我身份認同,是一種社會標籤,不是性心理障礙。傳統的衛道士則認為,同性戀是變態行為,違背了自然規律。心理學上,已經將同性戀從疾病領域摘除,並如此定義:同性戀是指一個人無論在性愛、心理、情感上的欲望,主要宣洩對象均為同性別的人,即使這樣的興趣並未從外顯行為中表露出來。同性戀不是一種病態心理,只是一個性取向的問題。
歷史上,曾經有過同性戀被接受的時期,如古希臘同性戀、古羅馬同性戀、古代中國同性戀,大多數時候,由於文化傳統、宗教信仰方面的要求,同性戀是不被接受的。從古到今,同性戀者都遭受過不同程度的迫害,其中不乏對歷史發展有重大影響的名人:達·文西曾經因和一位男孩發生性行為被關進了監獄,愛爾蘭著名詩人王爾德因為同性戀行為被判兩年勞役;計算機科學的開創者圖靈因同性戀行為被抓,並被強制使用激素治療,導致乳房增大,最終自殺……
根據社會學家、性學家李銀河的研究,女同性戀和男同性戀的行為模式有些區別,男性經常更換性伴侶,女性相對專一很多,而且,女性的同性關係感情分量更重,有的同性伴侶甚至能夠廝守終身,男性中很少有一輩子不換伴侶、廝守終身的例子。而且,社會對女性同性戀的接納程度比男性高,其中一個原因是,在男權社會中,男同性戀比女同性戀更違背社會的傳統規範。
世界上第一個女同性戀者是希臘的一位女詩人,英文指女同性戀的Lesbian便是以她的出生地命名的。這位女詩人名叫莎弗,出生於公元前612年,小時候在一個富裕的家庭里長大,後來嫁給了一個年輕貴族。後來,她的家鄉被占領,丈夫被殺,莎弗被流放到西西里島,獲釋回鄉後,莎弗對男人失去了興趣,變成了一個女同性戀者。
後來的許多女同性戀者,多是境遇所致。在歐洲的宮廷中,一些女性難耐苦悶,包括皇后在內,紛紛表現出同性戀行為,比如路易十六的皇后瑪麗。瑪麗嫁給路易十六後,路易十六並不能滿足她的性需求,於是,瑪麗和宮中的女侍發展同性戀,被人發現後,仍然不改這個習慣。中東的阿拉伯王宮內也有類似情況,發展同性戀的宮女、侍女被稱為「磨鏡女」。
中國歷史上,史書有記載的第一個女同性戀者是漢武帝的陳皇后。陳皇后失寵後,寂寞難耐,於是和一個女子扮成的男人一起生活,兩人同進同出,親密儼如夫婦,事情暴露後,漢武帝震怒,殺了那女子,廢了陳皇后,一共誅殺了三百多人。
唐朝時期,一位名叫魚玄機的女道士同時和男人、女人交往。她不僅和詩人溫庭筠有一段情,還和侍女發展同性戀。明清時代,女同性戀者並非受困於寂寞難耐,廣東順德的養蠶女,自願和同性結為姐妹,終身不嫁人,姐妹住在一起,互相扶持,親如夫妻。
近些年,隨著同性戀運動的發展,西歐、北歐、美國等地區和國家始關注同性戀者的權益,荷蘭、比利時、西班牙、加拿大、南非、挪威和美國的一些州已經賦予同性戀者平等的法律權利,如婚姻、領養、醫療保險、財產繼承等。和西方相比,中國社會對同性戀的包容度有所進步,但還沒到支持同性戀婚姻合法的地步。2004年,中國官方首次公布「同性戀白皮書」,按照同性戀人口占人口總數4%~6%的比例,中國內地的同性戀者總數超過4000萬人,現在10年過去了,這個數字肯定有了大幅度提升。
隨著同性戀運動的興起,同性戀現象變得越來越透明,人們對同性戀的成因也做了研究,目前為止,遺傳的說法得到更多的贊同。科學家研究了同卵雙生子,結果發現,如果其中一個是同性戀,另外一個有52%的可能也是同性戀,異卵雙生子中,概率只有22%,普通的同胞兄弟中,這個數字降到了13%。而且,男同性戀的遺傳基因來自母親。
在人們熟知的名字中,有許多公開自己同性戀身份的人,比如香港明星張國榮,《生活大爆炸》的主演吉姆·帕森斯甚至已經和同性男友一起生活十多年了。在大陸,即使不乏同性戀緋聞纏身,但極少有人有勇氣站出來公開。在女同性戀中,最知名的莫過於冰島總理約翰娜·西於爾扎多蒂,她帶領冰島脫離經濟破產的苦海,她還是世界上第一個敢於承認自己是同性戀的國家首腦。
在今天的中國,同性戀者比以往活躍了許多,但沒有被社會主流所接受,不管是男同性戀還是女同性戀,都是社會上的邊緣人群。有的人受困於家庭壓力和社會傳統規範,選擇重回主流,和異性結婚,用婚姻、家庭掩飾自己的同性戀身份,於是,新的受害者出現了,他們就是同妻和同夫。
同妻就是男同性戀者的妻子,同夫就是女同性戀者的丈夫。就像性學家李銀河說的那樣「每一位同妻所經歷的婚姻,從開始的那一刻起,全都是一場凌遲的開幕與幸福的終結。」國內倡導防治愛滋病的專家張北川教授做過粗略的估計,國內同妻的數量在1200萬以上。同妻和同夫,都是同性戀婚姻的犧牲品,放在大環境裡,是不平等、不公正、充滿歧視的社會觀念的犧牲品。相比同妻,人們對同夫的關注度不夠。
許多同妻都是被謊言騙入婚姻的,有些男同性戀者迫於傳宗接代的家庭責任,同時想要掩蓋自己是同性戀的事實,於是選擇和異性戀女子結婚,多年之後,妻子發現,丈夫的情人竟然是個男人。同妻、同夫在婚姻中得不到生理、心理上的滿足,有的人還要遭受冷落和家庭暴力,更嚴重的問題是,男同性戀者會將愛滋病感染給妻子,從而完全毀掉一個女人的一生。
張北川教授在2012年調查過150名與男同性戀者或雙性戀者有過婚姻、穩定愛情關係的女性,結果顯示,70%的同妻遭受過丈夫性冷淡等冷暴力,20%以上的同妻遭受過丈夫毆打,90%以上有抑鬱症狀。當然,現在在一些大城市裡,受過高等教育的同性戀者考慮到自身利益和女性利益,拒絕進入婚姻,反而通過輿論宣傳等方式增加社會對同性戀的寬容度。
雖然說,每一個走進婚姻的同性戀者都有一段令人心酸的故事,但是,社會上的弱者並不應該以犧牲其他弱者的方式獲取幸福。若是社會能給同性戀者更多的包容,同性戀者也不會違背本性,走進異性婚姻,傷害無辜的人;若是同性戀者能考慮到自己和他人的權益,就不會出現同妻、同夫的悲劇。當然,社會觀點的改變靠每一個個體的自覺是不夠的,而要通過利益受損者的主動爭取,同性戀者如此,同妻、同夫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