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

2024-10-11 04:25:52 作者: 林徽因

  在中國歷史中,城市近郊風景特別好的地方,封建主和貴族豪門等總要獨霸或強占,然後再加以人工的經營來做他們的「禁苑」或私園。這些著名的御苑、離宮、名園,都是和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分不開的。他們鑿了池或築了山,建造了亭台樓閣,栽植了樹木花草,布置了迴廊曲徑,橋樑水榭,在許許多多巧妙的經營與加工中,才把那些離宮或名園提到了高度藝術的境地。現在,這些可寶貴的祖國文化遺產,都已回到人民手裡了。

  北京西郊的頤和園,在著名的圓明園被帝國主義侵略軍隊毀了以後,是中國四千年封建歷史裡保存到今天的最後的一個大「御苑」。頤和園周圍十三華里,園內有山有湖。倚山臨湖的建築單位大小數百,最有名的長廊,東西就長達一千幾百尺,共計二百七十三間。

  頤和園的湖、山基礎,是經過金、元、明三朝所建設的。清朝規模最大的修建開始於乾隆十五年(一七五○年),當時本名清漪園,山名萬壽,湖名昆明。一八六○年,清漪園和圓明園同遭英法聯軍毒辣的破壞。前山和西部大半被毀,只有山巔琉璃磚造的建築和「銅亭」得免。

  前山湖岸全部是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年)所重建。那時西太后那拉氏專政,為自己做壽,竟挪用了海軍造船費來修建,改名頤和園。

  頤和園規模宏大,布置錯雜,我們可以分成後山、前山、東宮門、南湖和西堤等四大部分來了解它的。

  第一部後山,是清漪園所遺留下的藝術面貌,精華在萬壽山的北坡和坡下的蘇州河。東自「赤城霞起」關口起,山勢起伏,石路迴轉,一路在半山經「景福閣」到「智慧海」,再向西到「畫中游」。一路沿山下河岸,處處蒼松深郁或桃樹錯落,是初春清明前後遊園最好的地方。山下小河(或稱後湖)曲折,忽狹忽闊;沿岸摹仿江南風景,故稱「蘇州街」,河也名「蘇州河」。

  正中北宮門入園後,有大石橋跨蘇州河上,向南上坡是「後大廟」舊址,今稱「須彌靈境」。這些地方,今天雖已剝落荒涼,但環境幽靜,仍是頤和園最可愛的一部。

  東邊「諧趣園」是仿無錫惠山園的風格,當中荷花池,四周有水殿曲廊,極為別致。西面通到前湖的小蘇州河,岸上東有「買賣街」(現已不存),儼如江南小鎮。更西的長堤垂柳和六橋是仿杭州西湖六橋建設的。這些都是摹仿江南山水的一個系統的造園手法。

  第二部前山湖岸上的布局,主要是排雲殿、長廊和石舫。排雲殿在南北中軸線上。這一組由臨湖一座牌坊起,上到排雲殿,再上到佛香閣;倚山建築,巍然聳起,是前山的重點。

  佛香閣是八角鑽尖頂的多層建築物,立在高台上,是全山最高的突出點。這一組建築的左右還有「轉輪藏」和「五芳閣」等宗教建築物。附屬於前山部分的還有米山上幾處別館如「景福閣」「畫中游」等。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

  沿湖的長廊和中線成丁字形;西邊長廊盡頭處,湖岸轉北到小蘇州河,傍岸處就是著名的「石舫」,名清宴舫。前山著重侈大、堂皇富麗,和清漪園時代重視江南山水的曲折大不相同;前山的安排,是「仙山蓬島」的格式,略如北海瓊華島,建築物倚山層層上去,成一中軸線,以高聳的建築物為結束。

  湖岸有石欄和遊廊。對面湖心有遠島,以橋相通,也如北海團城。只是島和岸的距離甚大,通到島上的十七孔長橋,不在中線,而由東堤伸出,成為遠景。

  第三部是東宮門入口後的三大組主要建築物:一是向東的仁壽殿,它是理事的大殿;二是仁壽殿北邊的德和園,內中有正殿、兩廊和大戲台;三是樂壽堂,在德和園之西。這是那拉氏居住的地方。堂前向南臨水有石台石階,可以由此上下船。

  這些建築擁擠繁複,像城內府第,堵塞了入口,向後山和湖岸的合理路線被建築物阻擋割裂。今天遊園的人,多不知有後山,進仁壽殿或德和園之後,更有迷惑在院落中的感覺,直到出了榮壽堂西門,到了長廊,才豁然開朗,見到前面湖山。這一部分的建築物為全園布局上的最大弱點。

  第四部是南湖洲島和西堤。島有五處,最大的是月波樓一組,或稱龍王廟,有長橋通東堤。其他小島非船不能達。西堤由北而南成一弧線,分數段,上有六座橋。這些都是湖中的點綴,為北岸的遠景。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