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堂
2024-10-11 04:25:37
作者: 林徽因
我們的首都是這樣多方面的偉大和可愛,每次我們都可以從不同的事物來介紹和說明它,來了解和認識它。我們的首都是一個最富於文化建築的名城;從文物建築來介紹它,可以更深刻地感到他的偉大與罕貴。下面這個鏡頭就是我要在這裡首先介紹的一個對象。
他是中山公園內的中山堂。你可能已在這裡開過會,或因遊覽中山公園而認識了它;你也可能是沒有來過首都而希望來的人,願意對北京有個初步的了解。讓我來介紹一下吧,這是一個愉快的任務。
這個殿堂的確不是一個尋常的建築物;就是在這個滿是文物建築的北京城裡,它也是極其罕貴的一個。因為它是這個古老的城中最老的一座木構大殿,它的年齡已有五百三十歲了。它是十五世紀二十年代的建築,是明朝永樂由南京重回北京建都時所造的許多建築物之一,也是明初工藝最旺盛的時代里,我們可尊敬的無名工匠們所創造的、保存到今天的一個實物。
這個殿堂過去不是帝王的宮殿,也不是佛寺的經堂;它是執行中國最原始宗教中祭祀儀節而設的壇廟中的「享殿」。中山公園過去是「社稷壇」,就是祭土地和五穀之神的地方。凡是壇廟都用柏樹林圍繞,所以環境優美,成為現代公園的極好基礎。社稷壇全部包括中央一廣場,場內一方壇,場四面有短牆和欞星門;短牆之外,三面為神道,北面為享殿和寢殿;它們的外圍又有紅圍牆和美麗的券洞門。正南有井亭,外圍古柏參天。
中山堂的外表是個典型的大殿。白石鑲嵌的台基和三道石階,朱漆合抱的並列立柱,精緻的門窗,青綠彩畫的闌額,由於綜錯木材所組成的「斗栱」和檐椽等所造成的建築裝飾,加上黃琉璃瓦巍然聳起,微曲的坡頂,都可說是典型的、但也正是完整而美好的結構。它比例的穩重,尺度的恰當,也恰如它的作用和它的環境所需要的。它的內部不用天花頂棚,而將梁架斗栱結構全部外露,即所謂「露明造」的格式。
我們仰頭望去,就可以看見每一塊結構的構材處理得有如裝飾畫那樣美麗,同時又組成了巧妙的圖案。當然,傳統的青綠彩繪也更使它燦爛而華貴。但是明初遺物的特徵是木材的優良(每柱必是整料,且以楠木為主),和匠工砍削榫卯的準確,這些都不是在外表上顯著之點,而是屬於它內在的品質的。
中國勞動人民所創造的這樣一座優美的、雄偉的建築物,過去只供封建帝王愚民之用,現在回到了人民的手裡,它的效能,充分地被人民使用了。一九四九年八月,北京市第一屆人民代表會議,就是在這裡召開的。兩年多來,這裡開過各種會議百餘次。這大殿是多麼恰當地用作各種工作會議和報告的大禮堂!而更巧的是同社稷壇遙遙相對的太廟,也已用作首都勞動人民的文化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