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瞳孔變化
2024-10-11 03:37:09
作者: 許大鵬
常言道:「眼睛是心靈之窗。」在現實生活中,當我們想探知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時,總會下意識地去觀察他的眼睛。美國著名作家艾默生就曾說過:「人的眼睛和舌頭所說的話一樣多,不需要任何字典,就能夠從眼睛的『言語』中了解整個世界。」魯迅先生也說過:「要極省儉地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由此可見,眼睛對人類情感的傳遞起到了多麼重要的作用。實際上,眼睛也有著自己的「窗口」,這個窗口就是——瞳孔。
瞳孔是眼球中間的圓形小孔。這個小孔是光線進入眼睛的唯一渠道,它可以控制眼睛的進光量。通常情況下,瞳孔的直徑變化範圍是2.44-5.82毫米。如果瞳孔直徑小於2毫米,就稱為瞳孔縮小,如果瞳孔直徑大於6毫米就稱為瞳孔擴大。瞳孔縮小和擴大的極限,分別是1.5毫米和8毫米。在不同的年齡段中,10-19歲的青年人的瞳孔是最大的;中年人的瞳孔最小,比青年人大約小10%;老年人的瞳孔則比青年人小約4%。通常情況下,人在情緒活躍或者恐懼的時候,瞳孔會擴大,而在睡覺、安靜或感到疲勞時,瞳孔會縮小。
FBI通過實驗驗證了這種有意思的瞳孔變化現象。他們發現,在從事一些比較耗費腦力、需要人多動腦子去思考的事情時,人的瞳孔會慢慢放大,而如果人們已經進入到超負荷用腦狀態時,瞳孔又會慢慢縮小。這種變化其實和人的生理機能相聯繫,當人在進行比較費腦筋的運動時,通常處在精神亢奮、大腦活躍的狀態中,此時,瞳孔會放大,以便幫助大腦收集到更多信息資源;如果人正處於超負荷的腦力運動中,精神狀態及大腦活躍程度一定是低沉的,此時人最需要的是休息,所以瞳孔會自動縮小,以此來減弱外來信息對大腦的刺激程度。
FBI經過整理總結後發現,當人們產生了喜愛、愉悅、興奮等情緒時,瞳孔會變大到正常瞳孔的四倍左右。相反地,當他們產生排斥、厭惡、消極等負面情緒時,瞳孔又會馬上縮小。如果瞳孔沒有任何變化,就說明他對所看到的物體不關心或是感到無聊。
FBI研究發現,一些特殊的情況也會使瞳孔變大,比如疼痛。這實際是一種生理反應。因為人在產生痛覺的同時,會下意識地想要找到痛感的來源;吸食毒品也會使瞳孔放大,所以吸食毒品的人普遍畏光;酒精也會讓人的瞳孔放大,有些交警就是通過觀察瞳孔來判斷司機是否飲酒的;人在腦死亡的時候瞳孔則會完全擴散,所以在醫學中,瞳孔擴散就代表著死亡。
FBI發現,人在陳述事實的時候瞳孔是不會發生變化的(排除某些外界因素的干擾,比如疾病造成的疼痛、沒有其他外界吸引元素等),但是,如果這個人試圖編造謊言,瞳孔就會因為心理緊張而放大。這種現象已經被很多家長在無意中使用,他們在判斷自己的孩子有沒有說謊的時候,一般都會要求孩子看著自己的眼睛,以便於觀察孩子瞳孔的變化,來確定孩子有沒有說謊。
觀察他人的瞳孔甚至已經成為某些職業不可或缺的謀生手段。比如說,魔術師在表演猜牌魔術的時候,通常都會緊盯著對方的眼睛,經過對對方瞳孔變化的觀察,來判斷出對方想要哪張紙牌,所以魔術才永遠保持神秘,被觀眾們所喜愛;精明的商人也懂得觀察顧客的瞳孔,如果顧客在挑選物品的時候,對某件物品產生了興趣,那他的瞳孔一定會隨著喜愛情緒的產生而擴大,這時,某些商人就會趁機在銷售時上抬價格。
在現實生活的人際交往中,如果我們想要在無形中了解對方的真實想法和態度,那就必須學會觀察對方的瞳孔,而如果自己想要做到真正的不露聲色,那就需要給自己準備一副墨鏡。比如世界知名談判專家阿里斯多德·亞娜西斯,每次在與他人談判的時候,總會戴上一副莊重的墨鏡遮擋住自己的眼睛,以此來掩蓋自己真實的心理變化,讓對手不能準確捕捉到他的真實情緒,所以他才能在談判中永占先機。
有的朋友可能會說:「我是不善於觀察他人的人,看不清楚別人的瞳孔變化怎麼辦?」實際上,我們用不著把別人的瞳孔變化看得清清楚楚。FBI早就證明了,雖然我們不能夠看清和掌握所有的變化,甚至我們可能都沒刻意觀察過對方瞳孔的變化,可是我們的潛意識已經接收並且識別了對方想要表達的信息。所以說,日常生活中我們只要在想做判斷的時候,迅速瞥一眼對方的眼睛,而不用一直盯著仔細看,就能讓我們對對方的真實情緒產生一個初步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