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扎得越深,才能長得越壯
2024-10-11 03:17:25
作者: 王維
任何事物的成長都需要時間,不能求快,需要穩抓穩打。要想讓自己長成一棵參天大樹,就要有龐大的根系作為支撐,這樣才能吸取更多的養分。同樣,一個人的成長也是如此,只有先打下堅實的基礎,才有機會讓自己茁壯成材。
說到竹子,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恐怕都是竹子的堅韌挺拔、虛心剛直,甚至還會以它的精神為榜樣。其實,竹子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根扎得深,這也是它能夠長得那麼高的原因。
請記住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竹子在生長過程中,前四年生長的速度一般都很慢,可是從第五年開始,就會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飛快生長。僅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就能長到15米高。前四年名不見經傳,為何從第五年開始,卻能快速成長?主要原因就在於,前四年的積累為後續的成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它的根系已經在土壤里遍布數百平方米,能夠吸取到充足的養分。
長得慢,並不是沒有在生長,而是在積累。「泰山不辭細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看到別人跑得快、爬得高,不要羨慕,只要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每天努力一點點、每天進步一點點,當儲備了足夠的知識、提高了多樣的能力,就可以在未來讓自己也攀上頂峰。
牛頓曾說:「我之所以看得比別人遠些,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裡,固然有謙虛的成分,可是牛頓卻說出了一個事實:沒有先輩十年如一日的觀測計算,也就不會有後世的驚人發現。任何學問都離不開積累,忽視了積累的力量,自然也就說不上什麼發現和創新。
小和尚很喜歡爬樹,不管樹幹多麼高大,無論樹皮多麼光滑,他總有辦法輕而易舉地爬上去。爬遍了寺廟周圍所有的大樹後,小和尚變得有些狂妄,他覺得自己既然可以爬到樹上,自然也能把樹拔起來。於是,他擺開架勢,準備「倒拔垂楊柳」,一展雄姿。
可是,任憑他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也只是身體力行地證明了什麼叫蚍蜉撼樹。小和尚不明白。
這時師父走過來,笑著說:「孩子,不要做無用功了,你永遠都拔不起大樹。因為每棵樹都是兩棵樹,向上長的一棵,你看得見,可以輕而易舉地爬上去;向下長的樹根,是另一棵,你卻無法看到。作為一棵樹,向下長得越深,向上長得就越高。樹有多高,根就有多深。難道你能將樹連根拔起?」
樹木之所以不能被小和尚輕易拔取,主要就在於其根深埋於地下。所以,想要順利成長、順利發展,就要像大樹一樣立穩根基。只有積蓄足夠的力量,才能戰勝外界的困難和障礙。
樹高千尺,根扎千尺。表面看得到的,永遠都是外在的成就;看不見的,都是一些默默的苦練。樹根生長時沒有聲息,看似寧靜安泰,實則在鑽土破石、日夜不休地深入,一切都是為了今後的枝繁葉茂。
荀子告訴我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積累是源泉,是力量。它需要勇氣,也需要智慧,更需要毅力。只有踏踏實實地積累,才能有實實在在的收穫。正如很多科研成果,都是先積累後創造、由量變到質變的。李時珍嘗遍百草,有了知識和實踐的積累,才有了醫學寶典《本草綱目》。
明代的李時珍出生在一個醫學世家,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醫生。耳濡目染下,李時珍從小就喜歡醫學;長大之後,他也做了一名醫生。
李時珍一邊行醫,一邊研究藥物,立志要編寫一部比較完善的藥物書。1551年,明宗室武昌楚王聽說他醫術了得,便聘請他到王府來負責祭祀禮儀和醫務。為了早日成書,李時珍便進了王府。之後,李時珍不僅治好了楚王世子的暴厥病症,還解決了很多人的疑難雜症,一時間聲名鵲起,很快就被舉薦擔任了太醫院的醫官。
太醫院是明朝的中央醫療機構,收藏著很多珍貴的醫書資料和藥物標本。李時珍很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一頭扎進了書堆,沒日沒夜地研讀、摘抄和描繪藥物圖形,吸收著前人提供的醫學精髓。同時,他多次向院方提出編寫《本草綱目》的建議,可是不僅沒有被採納,還遭到了保守派的譏諷與中傷。
1552年,34歲的李時珍開始按照自己的計劃來重修本草。由於準備充分,開頭還比較順利;可是,越到後面,越覺得難。因為藥物種類繁雜多樣,根本不可能將所有的性狀、習性和生長情形都記在心裡。比如,白花蛇、竹子、艾葉是蘄州的三大特產,主治風痹、驚搐、癩癬等疾病。可是,從藥販子手裡買來的「白花蛇」居然跟書上描述的完全不同。為了了解真正的白花蛇,李時珍不得不跟著捕蛇人親自上山捕捉白花蛇,結果發現:此蛇跟書中講述的完全一樣,而藥販子手裡的則是假的。
從那之後,為了實地對照、辨認藥物,李時珍便走出了家門。他踏遍大江南北,行程達兩萬多里。同時,他還閱讀了大量古代醫學書籍,一邊讀,一邊做筆記,將有疑問的地方都做了標註。他還四處訪問醫生、老農、漁民和獵人,收集民間治病的驗方、土方,甚至還親自到荒僻的深山裡採藥。為了判斷藥性和藥效,許多藥材他都親口品嘗,歷盡千辛萬苦,終於積累了大量的醫藥資料。
李時珍從30多歲動筆,歷時27年,完成了《本草綱目》初稿。之後數年間,又經過三次修改,這部190多萬字的大書才全部寫完。
從哲學上來說,沒有量變的積累,就不會有質變的飛躍。積累,就像是無數的細沙與石子,沒有它們的存在,就不會有萬丈高樓的聳立;積累,就像是涓涓不息的溪流,沒有它們的匯聚,就必然不會有大江大河的奔騰咆哮。
一個人,不管有怎樣的學歷、怎樣的經歷,不管有多麼淵博的學識,工作中總會遇到一些新矛盾、新問題,如果長期不總結、不懂得積累,就難以適應新的變化。因此,不管在任何時候,都要努力培養自己的積累意識,養成良好的積累習慣,在總結中反思,在反思中積累。
當知識積累達到了一定程度,必然會變成一個人成長的智慧。對於個人來說,從書本上學習知識、擴大視野是很必要的,但也要注重工作和生活中的學習與積累。只有將這些都做到了,才能不斷增長自己的才幹,提高工作效率,做出更多的成績。
思想,都是行動的先導。想把自己變成有思想的人,一定要勤于思考、善於積累。每個人的成長,都需要經過成功和失敗。在很多時候,我們都看重成功,卻忽視了失敗。其實,我們要多對失敗進行總結,因為積累失敗的原因比成功更重要,更能完善自己,從而讓我們推陳出新,有更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