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冒偽劣」的倭寇
2024-10-11 02:45:47
作者: 王新生
2005年1月31日,兩位南京高等院校的教師扛著斧頭和錘子,長途跋涉奔赴安徽省歙縣,幾番周折後找到刻有王直姓名的墳墓,砸毀了其墓碑,然後理直氣壯地揚長而去。網絡上多為喝彩者,反對者寥寥無幾。無論如何,為似乎蓋棺定論的漢奸「倭寇」辯護終究得不償失。
一般認為倭寇是指14—16世紀侵擾劫掠中國和朝鮮沿海的日本海盜集團,古代日本國名為「倭」,因而將其稱為「倭寇」。實際上,倭寇最早出現在「好太王碑」,上面記載廣開土王十四年(404)「倭寇潰敗,斬殺無數」,但這裡的倭寇是當時日本大和政權的正規軍隊。朝鮮史籍《高麗史》高宗十年(1223)五月條記載「倭寇金州」,這是一句日本海盜侵犯朝鮮半島的主謂補短語,真正變成名詞是在元至正十年(1350),《高麗史》記述該年倭寇騷擾朝鮮半島的固城等地:「倭寇之侵,始於此。」中國史籍最早記載其事的是《明太祖實錄》,洪武二年(1369)「倭寇出沒海島中」。因此,學術界通常將1350年作為倭寇活動的開端。《明史·日本傳》曰:「終明之世,通倭之禁甚嚴;閭巷小民,至指倭相詈罵,甚以噤其小兒女雲」,可見對中國的影響之大。
1274年,蒙古軍隊進攻日本,地處九州南部的武士竹崎長季騎馬帶領5個隨從前往博多進行抵抗。數千名武士按照傳統的作戰方式,一個接一個地縱馬向前挑戰對方級別相當的將領,但蒙古軍隊集團性作戰及火器使英勇善戰的武士們吃盡苦頭,好不容易挨到夜晚,一場大風吹翻了蒙古人的船隻,天亮以後敵人突然消失。獲得意外勝利的武士們沒有得到任何獎賞,竹崎變賣馬匹鞍具前往鎌倉請求獎賞。旅途花費兩個月,又等了兩個月後好不容易見到負責獎賞的官員,竹崎得到一匹駿馬的獎品和九州島一個莊園的管理職位,但像他這樣得到獎賞的武士鳳毛麟角。1281年藉助「神風」再次擊退外來敵人後連竹崎也沒有得到任何獎賞,依靠自己籌措武器等軍事裝備的武士陷入破產境地,可能是最早成為在海上打家劫舍的倭寇。接下來搖搖欲墜的鎌倉幕府終於在1333年倒台,但其後進入南北朝混戰時期,此時中國大陸和朝鮮半島也處在元末混亂時期。因此,倭寇的組織越來越大,甚至達到數百艘船的規模,不斷侵擾朝鮮半島和中國大陸沿海地區,掠奪糧食和人口,將其轉賣到日本國內和琉球作勞動力。這一時期的倭寇基本上為日本人,也有少量朝鮮半島的人,估計脅迫入伙的可能性較大。
在動畫片《聰明的一休》中,將軍經常被一休戲弄得張口結舌、醜態百出,但足利義滿是200多年室町幕府歷史中最具有政治能力的將軍,其執政期間也是室町時代唯一政治、社會穩定時期。1368年,義滿11歲成為第三代將軍,同年朱元璋在南京成為明朝皇帝,但兩人有緣無份,沒有建立直接聯繫。為解決倭寇問題,明太祖多次派遣使節去日本,均被控制九州地區的幕府對手懷良親王阻止。
本章節來源於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
室町幕府成立時皇室分裂成兩派,形成各有天皇的南北朝對立。1392年,在義滿的努力下,南朝的後龜山天皇將「三件神器」交給北朝的後小松天皇,南北朝統一。為控制後小松天皇,幕府將其子一休軟禁在大德寺做人質(一休只好破罐子破摔,做起酒肉和尚來,瘋瘋癲癲渡過一生)。同年,朝鮮半島的李成桂依靠打擊倭寇的功勞,竟然取代王氏高麗建立李氏朝鮮,儘管明朝長期不封其為朝鮮國王,但終究為東亞地區的穩定奠定了基礎。
由於明朝規定只有朝貢國才能到大陸進行貿易,因而為獲取大陸貿易的巨額利潤來彌補幕府的財政不足,1401年足利義滿主動向明朝「稱臣入貢」,中斷了近千年的冊封關係重新恢復——即使在唐朝日本也沒有要求冊封。1404年,朝鮮與日本恢復中斷600多年的邦交關係,同時開展統制性貿易。
有權利就有義務,幕府在到大陸做買賣的同時,也抓拿妨礙貿易的倭寇,因而在15世紀,倭寇的活動消停下來,但進入16世紀以後,倭寇再次興起,危害愈大。首先是室町幕府的衰敗,義滿死後其子義持任第四代將軍時中斷對明朝的朝貢貿易,第五代將軍義量酗酒死在其父義持之前,因而義持死後由其弟義教任第六代將軍。義教恢復了朝貢貿易,但其專制統治引起大名的恐慌,為地方大名赤松滿祐所殺。大名殺掉將軍,可見幕府的統治無力以及「下克上」風氣的形成。對華貿易轉入地方大名大內氏和細川氏手中,積極進行明日貿易的商人分別依附細川家族和大內家族,海盜、倭寇等也混入其中,朝貢貿易過程中不良事件經常發生。根據《明史·日本傳》記載:「倭性黠,時載方物、戎器,出沒海濱。得間,則張其戎器而肆侵掠;不得,則陳其方物而稱朝貢。」同時兩大集團相互對立、攻擊,大內家族控制了海上通道,不僅細川家族的勘合船時常為大內家族操縱的海盜掠奪,甚至幕府派遣的使節船也為大內家族劫持。1523年,分別派遣的貿易船在寧波港發生火併,大內船使節仗著人多勢眾,追殺細川船使節,傷及中國軍民,史稱「爭貢之役」。
另一方面,明朝也出現諸多問題。首先強勢領導人的制度設計成為軟弱皇帝的包袱,宦官專權,政治腐敗,社會混亂,就為大陸沿海地帶的走私貿易提供了可乘之機;其次「爭貢之役」後明朝加強海禁政策,使閩浙地區的海商大受影響,漸漸變成武裝走私集團,並與日本的海盜勾結起來掠奪財富,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王直;另外隨著海上環球航路的開闢,以葡萄牙、西班牙為先導的歐洲國家來到東亞地區進行貿易。1517年,葡萄牙第一次來到廣州,聲稱朝貢而來,要求准予入城。通商要求未被允許,遂以廣東「屯門海澳」為據點,與中國海商私自交易。嘉靖帝即位後,下令將屯門的葡萄牙人盡行驅逐。其後葡萄牙人轉移到寧波外的雙嶼島為中心進行貿易,導致本來海外經商頻繁的浙江、福建等地走私貿易進一步盛行起來。
王直,亦作汪直、汪五峰,系徽州歙縣柘林人。1540年,王直趁海禁鬆弛之機,遠赴廣東沿海打造巨艦,攜明王朝嚴禁出海的硝磺、絲棉等物品與日本、暹羅、西洋等國往來互市,積累起大量財富。1543年王直的船被吹到日本種子島,上面的兩名葡萄牙人將火槍傳到日本,引起戰國時代戰術的革命性變化。1548年,王直原先投靠的同鄉人許棟被朝廷剪滅,王直「遂起邪謀,招聚亡命,勾引倭奴」。1552年王直吞併廣東海盜首領陳思盼,以至遠近「亡命之徒日益附之,倭船遍海為患」。其勢力之大,甚至「雖有一二新發番船,俱請五峰旗號,方敢海上行駛」。王直以浙江舟山、象山為據點,與福建漳州、泉州之倭酋相勾結,流劫台、溫、寧、紹間,攻陷城塞,殺掠居民無數,成為與倭寇沆瀣一氣為害東南沿海的海盜集團的頭目,因而有史書稱「大抵真倭十之三,從倭者十之七」,甚至有人稱「大抵賊中皆華人,倭奴直十之一二」。這些人之所以「頂前剪髮,椎髻向後」地裝扮成倭寇的樣子,一方面是武士演變而來的真倭好勇鬥狠,容易嚇唬官軍,另一方面則是「得以藏匿掩覆,而室家族戚,可保無虞」。
這些人之所以「頂前剪髮,椎髻向後」地裝扮成倭寇的樣子,一方面是武士演變而來的真倭好勇鬥狠,容易嚇唬官軍,另一方面則是「得以藏匿掩覆,而室家族戚,可保無虞」。
1553年,王直為官兵所敗,率三千部下遁往日本九州島外的平戶,「傾貲勾結倭寇」,「三十六島之夷,皆其指使,時時遣夷漢兵十餘道,流劫濱海郡縣」,並稱「徽王」。1556年就任浙、直(徽州)總督的胡宗憲,以「攻謀為上,角力為下」的策略,派遣間諜,1559年誘殺了藏身日本的王直。1567年,繼位不久的明穆宗准許「開海禁,准販東西二洋」(當時以現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的加里曼丹島為界劃分東西洋),但仍然禁止去日本貿易。在日本,豐臣秀吉1588年統一九州島後,頒布「禁止海盜令」,取締海盜行為,違反者處予死罪,沒收其領主土地,「倭寇」遂逐漸消失。
建於2000年11月18日的王直墓是由日本國長崎縣福江市才津為夫等12名日本友人捐資修建的,有人推測這些人可能與王直在日本的後人有關係。以近代以來的民族國家概念衡量王直的行為,將其評價為「民族敗類」是很自然的,特別是在日本曾長期侵略中國並對中國帶來巨大災難之後。但如何客觀認識中世紀發生在東亞地區的區域性貿易,恐怕是一個需要重新探討的課題。改革開放以後,國內對倭寇的研究出現了較大的變化,甚至將其作為可以與歐洲人大航海相提並論的行動,可見時代背景對學術研究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