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文化差異更大的(上)
2024-10-11 02:33:20
作者: 毛路
在國內你要是跟哥們兒說「請」,那就太見外,對方肯定覺得彆扭。但在西方很多國家,情況就不一樣了,「請」字已經是他們語言習慣的一部分。就算是多年的夫妻之間,也會自然地夾帶「請」字。
本章節來源於𝙗𝙖𝙣𝙭𝙞𝙖𝙗𝙖.𝙘𝙤𝙢
(一)
溪溪是我剛玩豆瓣那會兒認識的一個姑娘,偶爾會跟她在網上聊幾句,但總覺得沒什麼有意思的話題,聊天模式基本上都是,她有問題時,跟我抱怨,讓我給出出主意,然後再反駁我的所有建議,說一套自己的道理,過段時間又否定自己的理論,讓我給出主意,然後又反駁我的建議……就這樣循環下去。後來一看到她上線,我就立刻隱身,要是我倆都在國內,也許一輩子都不會見面。但在漢堡的時候, 她邀請我去她住的地方,我卻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我也不知道這是什麼心理,自己在國外的時候,就是無法拒絕一位同胞的邀請。
溪溪提議一塊兒做晚飯,於是我們去亞洲超市買回來一大堆食材。折騰了將近兩個小時,飯桌上才出現了幾盤像模像樣的川菜。這時我才明白,「一塊兒做飯」的意思是:她負責炒盤西紅柿雞蛋,而我負責餘下的四菜一湯。
「你一定很想念中餐。」她一邊吃,一邊樂呵呵地說。
「我剛從祖國過來……」我呵呵地回答。
飯桌上東拉西扯了一陣之後,溪溪開始抱怨自己在德國的生活。(不出所料!)她說因為文化差異的原因,在這邊很難交到什麼朋友。不僅難交到朋友,還常被人瞧不起。 比如「隔壁那個鄰居,就因為我是中國來的,看我特不順眼。你也知道,很多德國人都挺瞧不起中國人的——」
「我不知道。」
「——我那個混蛋前任就是,分了手我才恍然大悟,其實他不喜歡中國人。」
類似的話,我在北京的時候也聽到過。有個英文名叫Lily的女孩子曾跟我訴苦說,約會對象Ben其實不喜歡中國女孩,「他只是玩玩而已,骨子裡他瞧不起中國女孩子。」而Ben的說法是:「我不是不喜歡中國女孩,而是不喜歡Lily那樣的中國女孩。她很漂亮,但我跟她完全沒話說。」後來Ben結婚了,娶了個新加坡太太。Lily質問他:「你為什麼要娶個新加坡人?」
「這是什麼問題?不是我『要』娶個新加坡人,而是我遇到了一個我愛的女人,她恰好來自新加坡。」Ben回答。
後來Lily陸續交往了幾個外國男朋友,均以被分手告終,除了覺得「好累,再也不會愛了」以外,她還得出了一條「真理」——外國人都是騙色的混蛋,很不靠譜。我接觸的姑娘里,有此看法的還不少,當然,也有姑娘覺得外國人單純、善良、痴情又浪漫。我覺得吧,這兩種外國人都有,不過大多數也就是個普通人,沒那麼單純,也沒那麼混蛋,更多的是「被混蛋」了,比如溪溪的前男友。
聽溪溪嘮叨了一大堆,我一點都沒明白到人家的混蛋點在哪裡。於是我說:「你有沒有想過,也許他不喜歡你,並不是因為你是中國女生,而是——我花了幾秒鐘尋找一個委婉點的說法——覺得你不適合他而已?」
「哎呀,你別胳膊肘向外拐了!他就是不喜歡中國人!我跟你說他特別種族歧視。」
「種族歧視這帽子也扣得太大了吧。真是種族歧視,一開始也不大可能跟你約會吧?退一步說,就算他對中國女生沒啥興趣,也許他只是覺得亞洲人的長相不符合自己的審美呢?那是個人口味而已,你不也說過不能接受黑人當男朋友嗎?那你是不是種族歧視呢?」
「那不一樣!」 儘管她花了一番口舌跟我解釋,我還是沒搞明白,為什麼別人不想繼續跟她談戀愛就是種族歧視。我失去了繼續聽下去的興趣和耐心,正好她無意提了一句,自己一會兒得去洗衣服,我便面帶睏倦地說:
「那你先忙吧,我先走了。」
溪溪說:「沒事,我不忙。」
有點人際常識的人,都知道「你先忙吧,我先走了」的意思其實是:「我要去忙了,拜拜。」但溪溪不知道。我只能採取更直接的告別方式了。
「我還約了人,快遲到了。」
一般人大概會說:「哦,那好吧。你慢走,下次再聊。」
但溪溪顯然不是一般人,她說:
「你約了誰呀?」
「一個朋友,你不認識。」我故意焦急地看看表。
「男的女的呀?」
「男的。」
「嘿嘿,男的。」
「哪國人?他是做什麼的呀?」
「中國人,具體做什麼我也不清楚。」
「嘿嘿,這都不知道,算什麼朋友呀?」
我很想說句,算不算關你屁事,然後甩門走人,但還是耐著性子,一邊回答,一邊往門口走。
溪溪:「真要走了,再坐會兒吧。」
我大喊一句:「不好意思,我真的要遲到了!拜拜。」
然後逃出了她家。
(二)
其實我是要去參加一個派對,沒告訴溪溪,是怕她跟來。幾杯金湯力下肚後,這才甩掉了起先在溪溪家積聚的壓抑感。邀我參加派對的是位叫小米的老鄉,N年前,我們在老家的少年宮相識,他算是我年少時的好哥們兒加暗戀對象。長大後,小米跟我平時也不怎麼聯繫,不過一旦碰面就會一起抽風,無話不說,特別開心。
小米帶著我在派對上轉悠,期間不停有人跟他打招呼。屋子裡的音樂聲有點吵,我們走到花園裡,坐在水池的圍台上,一邊喝酒一邊調侃對方年少時那些「見不得人」的往事。互相取笑得差不多了,又聊起了各自現在的生活。小米就職於瑞典一家公司,每年都會被派往不同的城市,已經在斯德哥爾摩、巴黎和赫爾辛基等地居住過。他來漢堡差不多有五個月了,非常喜歡這座城市和這裡的居民。
屋裡有人探頭張望,看到他便用英文大叫:「嘿,小米,快過來。我們需要你!」
小米看看我,我說:「你去吧。喝完這杯我再進去。」
看著小米歡快蹦躂的背影,我想起溪溪對德國人的評價,聳了聳肩。不排除溪溪遇到過真正的種族歧視的情況,但她什麼時候才能明白,絕大多數情況下,對方不喜歡她,是因為她這個人,而不是因為她是個中國人。就拿她的鄰居來說吧,也許人家不喜歡她,僅僅是因為她半夜三更洗衣服,影響別人休息,跟她來自哪裡根本沒有關係。
兩個年輕姑娘嘻嘻哈哈地從我身邊路過。她們沒走出去幾步,又退了回來,問我有沒有打火機。得知我沒有,她們並沒有扭頭就走,而是跟我聊起天來。
其中一個問我:「誰邀請你來的呀?」
「小米。」
「哦,原來是小米的朋友。」倆姑娘都對小米讚不絕口,說他非常酷,而且很有趣。我抬頭朝屋子那邊望了望,小米正站在門口,被一群人圍著,他眉飛色舞地說著什麼,周圍的人都哈哈大笑。
他看到我在看他,便招手示意我們過去。我過去的時候,正好聽到小米旁邊的一個小哥說: 「Yeah!Fucking stupid Chinese!(真他媽愚蠢的中國人!)」
要是溪溪聽到,肯定會大罵此人種族歧視,並把小米歸進「賣國賊」的行列——別人侮辱你,你居然還笑臉相迎。殊不知接下來小哥也會說到關於「真他媽愚蠢的德國人、真他媽愚蠢的美國人、真他媽愚蠢的巴西人、真他媽愚蠢的日本人……」的各種笑話,吐槽「真他媽愚蠢的英國人」(小哥是英國人)時,更是毫不含糊,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派對結束後,小米送我回家。在路上,我問小米有沒有被「文化差異」的問題困擾過。小米想了想說:「偶爾還是會有,但都不是什麼大問題。我覺得文化差異其實並不是交際的劣勢,而是優勢。關鍵是看你怎麼對待文化差異。比如,由於我身上的『異域風情』,比起本地人,其實更容易交到朋友。他們知道我來自另一個世界,自然覺得我跟他們會有不一樣的地方,所以對我比較好奇,也樂意跟我交流。當然我也得讓對方感受到,我是一個開放的人,我願意跟對方交流。 」
(三)
文化差異永遠是存在的,但並不總是以我們以為的方式存在。比如一個被說爛的事情——買單。有一對異國戀人,女孩是中國人,男孩是英國人。女孩的分手理由是:「他太小氣,吃完飯買單他還不樂意,一旦付錢他就一副不高興的樣子。我接受不了跟我的男人AA制。這就是文化差異,沒辦法的。」
而男孩的說法是:「讓我不爽的不是買單這件事,而是每次我付錢之後,她連聲謝謝都不說。我喜歡她,我不介意為她付錢,為她做事,我介意的是,我為她做的任何事,她都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好像是我欠她的一樣。在英國的時候,我跟女孩子出去,除非對方堅持要付自己的那份,也都是我買單,但對方總會說一句類似『謝謝你的晚餐,真是太好吃了』這樣的話。」
我想起小米給我講過一段小故事。
有次他跟一對年輕夫妻到另一對更年輕的夫妻家做客,跟他同行的那對夫妻丈夫是中國人,太太是美國人。主人家都是美國人,兩人有一個大概四五歲的小孩,名叫Nick,非常活潑可愛,很快跟他混熟了。Nick要跟他做「在月球上吃早餐」的遊戲,也就是在地上鋪塊太空圖案的毯子,然後擺出一堆小杯子、小碟子,裡面什麼都沒有,他還得假裝吃得很開心。吃到一半,Nick說:
「小米,把餐巾紙遞給我一下,可以嗎?」
小米起身去拿餐巾紙,跟他同去的美國姑娘攔住他,對小孩說:「Nick,What’s the magic word?(那個有魔力的詞呢?)」
小孩立馬糾正道:「請把餐巾紙遞給我一下,可以嗎?」
小米感慨,那次,也給我上了一課。在中國,別人家的小孩少說了一個字,誰會去糾正?以前我覺得,無論中國人,外國人,只要混熟了,這個字是可以省去的。在國內你要是跟哥們兒說「請」,那就太見外,對方肯定覺得彆扭。但在西方很多國家,情況就不一樣了,「請」字已經是他們語言習慣的一部分。就算是多年的夫妻之間,也會自然地夾帶「請」字。所以在國外,你不說請字,你覺得是因為大家很熟了,不用見外,但別人會覺得你沒有禮貌。當然,一般人也不會因為你的一兩次「不禮貌」而對你有成見,但經常性「不禮貌」,人家就會反感了。小問題可以不是問題,但小問題累積起來,就是問題了。